分享

解释生活的理论最生动---视角训练之93

 王明鹏 2020-03-26

按:参加李老师魔鬼训练营即文章点评活动,为期三个月,读文章、得点拨、转视角、写点评,不亦乐乎!

李克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心理咨询行业领军人物,新阳光研究所创办人,出版多本专著。


人格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的智能三元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包括实践智能、分析性智能和创造性智能三部分,对应可以解释为生存生活智能、技能知识学习智能、发明发现创新智能。

可以说,远古时代的智人祖先们最重视的是生活实践智能。只要看看自己周围的父辈和祖辈,中国人上推三代几乎都是农村人,那时候识字的人当然很少,同时这些人的生活智慧显然并不比今天年轻人差,甚至更好,这就足以证明生活实践智能的重要性。

这与马斯洛需求理论类似,最基础的一定是最重要和最强烈的,无论需要还是智能。发挥这个基础需要保持意识觉察。

观察生活自在的人,一定是意识自由的人。心理学教材说,意识就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觉知就是觉察。意识就是区分客体事物的觉知,也是区分自己和他人他物的觉知。

李克富老师说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知道却做不到,因为中间隔着无意识,也就是没有觉醒状态下的觉知。这既包括缺乏自知之明,不能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也包括没有觉察自己早已知道事情。

生活智能更多是一种意识状态的觉知,拥有意识状态,就可以进行逻辑分析和技能学习,也可以发明创造。

观察那些与人为善的人,亲和力强的人,其处事特点是充分考虑对方的心理需求,为别人考虑从而关系和谐。这个看似简单,其实真是“难的不会,会的不难”,因为需要保持有意识的清醒觉察。

比如同样是“问题”,英语对应两个单词含义不同,其中question通常指用口头或书面提出来要求回答或有待讨论解决的问题,而problem指客观上存在的、难以处理或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说前者是针对具体问题的,常常具有标准答案,成形的解决方案,而后者针对复杂思维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各自思考解决,即问题的解决依赖各自当事人。

进一步说,针对question问题用知识容易解决,比如要测算一座楼房投资,用造价咨询技术结合图纸资料是不难计算的,哪怕投资再大,结构再复杂,又如同建设一个高难度建筑,总可以运用技术实现的,哪怕跨海大桥这样特殊工程。

但是problem问题更多涉及思维决策,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反复思考,类似不断构建尝试的过程。能否达到目的要看是否保持了意识觉察。

一个应用就是生活现象的心理学理论解释的觉察。

比如原本休息时间要加班,出现不乐意情绪,显然用沙赫特双因素认知理论解释很贴切,是生理唤起和认知解释导致,进行评估后无法去做预期事情,引起不快情绪;有句话说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差,看到有些人总是习惯保持微笑感觉愉快,可以用詹姆斯兰格外周情绪理论解释,生理表现引起愉悦情绪体验,由此可以试验保持微笑看看如何。

又比如郭坤老师基础课上提到几个生活现象的心理学理论解释,很有趣味。一个习惯奉献的好人为何不太被重视,一直做一个好人就好嘛,这可以用感觉适应来解释;如何理解一个孩子看完电脑去做作业磨磨蹭蹭效率不高,用注意转移可以解释,一个人投入某个事情越多转移注意越是困难,为此我们不是指责孩子,而要帮助解决转移困难问题,例如可以先吃吃喝喝一会再写作业;为何我们容易知道做不到呢,用记忆的前摄抑制可以解释,因为惯性思维抑制了新行为的实施,当然也可以用思维定式解释,用负迁移解释,为此要理解改变有反复,别急于求成。

另外,大量的管理规则提醒着,每个人无不受到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控制,所谓预期效应,期待效用,自我效能感效用 ,不就是奖惩预期的强化或惩罚作用嘛。

生活当然不是理论知识,可是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则是必需的,因为人人都有心理体验。唯有时刻保持觉察意识,知道这些体验意味着什么心理原理和理论,才会更好的共情别人,换位思考别人。

假如我们不断主动体验生活,就可以从生活体验发现理论之美,反过来促进理论觉察意识的提高。大道理不是无用的正确废话,只不过要亲身体验过,说出来的方式才有效,也一定可以利于别人借鉴。

之所以要对于实践智能保持敬畏,因为这是理论之源,也是用实践自觉解释理论的绝好例子,更是知识使用的唯一渠道。不能用理论解决问题时候,意识到能用理论解释问题,也不失一个自我训练意识觉察方式。

作业:有人给您提出问题(question)时,您是否具有用心理学(而非自己的经验或常识)给予解释的意识?遇到问题(problem)时,您是否具有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的意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