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专栏-李克富|关于“社会性退缩”及其它

 王明鹏 2020-03-26

编者按:李克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心理咨询行业领军人物,新阳光研究所创办人,出版《三个月改变孩子一生》《行走中的思想》《自由的联想》等近十本专著。李老师“后现代思维”可谓拍案叫绝,不由你不被敲打的“痛并快乐着”,现承蒙李老师同意,编发其生活心理随笔,以飨读者,相信朋友们受益无穷!


关于“社会性退缩”及其它
 
文 | 李克富

正如我每天的涂鸦并不总是那么严谨一样,关于杨锁的案例分析(参见2月26、27日)心理专栏-李克富|懒癌:懒死还是病死?心理专栏-李克富|无力帮助 请勿谴责我也是非常随性的,其目的不过是提供一种看问题的视角。

但朋友圈中有严谨的同行,明确指出杨锁的表现在临床上称之为“社会性退缩”,而且把英文都标明了——social withdrawal,并说我的分析有些偏。感恩这种认真,也让我感动,就立马跟某位学员分享了。没想到他问了我一个问题:“社会性退缩算是一种症状吗?”

我有些惊讶,反问:“怎么就不算是一种症状呢?”

他又理直气壮地再次反问我:“如果是一种症状的话,精神病学的‘精神障碍的症状学’中怎么没有这种症状呢?”

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它让我知道了为什么当我讲到某种症状或术语,比如烦恼、依赖、疲劳、躯体化、人际关系、随意、心理冲突、自杀、阳性症状、阴性症状等等时,有些学员似懂非懂却不知道如何进一步查阅——原来他们的学习只是局限于教材啊!

教材上当然查不到。

《精神病学》(第7版,第11页)的“常见精神症状”一节,开篇就说:“人的精神活动是一个协调统一的过程。为了便于描述,普通心理学将人的正常精神活动分为感知、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等心理过程。同样,为了便于对精神症状的描述,也按照精神活动的各个心理过程分别介绍。”

这位学员在我的提示下再次阅读,方理解了教科书上“对精神症状的描述”只是为了“便于”,而不是遵从什么既定的标准或规则。

岂不知,正为了“便于”,便把那些“不便于的”给忽略甚至省略了。比如,诸如“社会性退缩”、烦恼、疲劳等常见的精神症状,就无法划归到教科书的“常见精神症状”一节当中。

其实,再深究一下便会发现,这背后隐含着两种不同的哲学观:决定论和自由论。

决定论就是因果论,即凡果必有因,原因决定结果,本体决定现象;而自由论则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是有目的的,人有选择的自由或意志的自由,目的体现了人的自由意志或主观能动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在应用这两种观点,只不过常识不同于哲学,前者常把两种观点混杂在一起,而哲学却常视之为两个不同的范畴,不允许混为一谈。某人犯了错误,如果我们对他持宽容态度,便倾向于把错误看作客观原因(环境和躯体)决定了的,似乎他不可避免地要犯错误;如果我们对他采取批评和追究责任的态度,便倾向于视错误为体现了他的目的和意志,似乎他完全可以不犯错误,他可以自由地选择另一种思想和行为。对于自己也是以这样,如果推卸责任,便把一切都归之于客观原因,坚持决定论;如果进行自我批评和总结经验教训,我们便首先断言自己有选择的自由,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全看我的动机和目的如何。”

以上段落摘自许又新教授《精神病理学》的“第1版前言”,他还说:“对于病人,药物治疗以决定论为前提,心理治疗以自由论为前提,不是很清楚的么。”

许教授认为“很清楚”的东西,却常常把我弄糊涂。

那天我曾问那位学员:对“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一科学心理学本质的认识,是基于决定论呢?还是自由论?

又问:当我涂鸦“患有懒癌的杨锁,到底是死于懒,还是死于病”的时候,我又是从哪种哲学观出发?

更重要的是:我选择这种而不是那种哲学观的原因是什么呢?目的何在?

我常琢磨这些问题,绝不是因为吃饱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