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专栏-李克富|“生”日断想:自由与自在

 王明鹏 2020-03-26

编者按:李克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心理咨询行业领军人物,新阳光研究所创办人,出版《三个月改变孩子一生》《行走中的思想》《自由的联想》等近十本专著。李老师“后现代思维”可谓拍案叫绝,不由你不被敲打的“痛并快乐着”,现承蒙李老师同意,编发其生活心理随笔,以飨读者,相信朋友们受益无穷!


“生”日断想:自由与自在

文 | 李克富

去年的今天师父收我为徒,从此踏上了中国禅的修行之路。

师父说,修行的起点是自由,终点是自在。

什么是自由?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是自由,而是缺乏敬畏的自我放纵,是随波逐流,是肆无忌惮。比如一个新生儿想吃就吃,想拉就拉,但新生儿却不是自由的,甚至连自我生存能力都没有。

自由是对约束的反动,自由是对枷锁的挣脱。因此,真正的自由是在不想做什么、觉得不该做什么的时候,真就能够做到:不、去、做!

进一步说,禅修让我深刻体会到,自由其实是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不自由时的奋力对抗状态。比如,当我双盘时才能感受到自己是自由的,因为我正在与疼痛对抗;当我吃个半饱而离开餐桌时也能感受到自己是自由的,因为我在与“馋虫”对抗。

没有了对抗就是屈从,屈从就是失去了自由。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追求自由所反映的是人类的意志(volition),是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调整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其品质以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四个方面呈现出来。

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空中飞翔的鸟儿是不自由的,因为它尽管与风对抗但没有对不自由的自觉;海中游动的鱼儿也是不自由的,因为它在与水对抗的过程中并不知道水的存在。

体现意志行为的自由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中产生的,也在人类不断深入认识世界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自由不可能通过别人给予,所谓“爬出来吧,给尔自由”,不是诱惑就是欺骗;革命者们知道“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真正的自由是“那一天——地下的烈火冲腾,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那么,什么是自在?

按我的理解,自在就是一种不知道自己存在的存在。也就是说,它处于人的前意识(preconscious)中,未经提醒是意识不到的。意识到的自在就成了不自在。

正是由于自在者意识不到自在,因此就回答不了什么是自在的,而只能姑妄言之什么是不自在。

饿的时候不自在,痛的时候不自在,苦的时候不自在……;不自在的时候会吃,不自在的时候会克服痛和苦,不自在的时候才会想家……不自在是一种意识状态。

那么,自在的时候呢?

前天去探望一位老师,她的儿女都在国外,每年都是一个人过。我问:“想孩子们吗?”她笑答:“有什么好想的,他们过得都很好,我也没病没灾。”

没什么好想的,就是自在。“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我希望年迈的父母过好自己日子而永远不要想起我,因为我希望他们自在;我希望身处异国他乡的儿子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而不要想起我,因为我希望他自在——事实上也就是,这孩子只要有钱花着就不会想起父母也不会想家,估计要比我想象得还自在。

可能正如庄子所言,自在就是“相忘于江湖”,就是“坐忘”、“无所待”!

涂鸦至此,再想那句话,仿佛听到师父质问:有起点和终点吗?有离开生活的修行吗?禅能独立存在?

我又耽于文字表象,被自由和自在缠缚了!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师父的一切言说也都是方便说法,都是“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

“方便”就是以灵活方式因人施教,使悟佛法真义。万不可执著。

感恩师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