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共淇汤联合县县委、县政府的建立---红色足迹(十一)

 文艺朝歌 2020-03-26

 中共淇汤联合县县委、县政府的建立

19443月,太行七地委召开县委书记会议,会上淇县和汤阴县的县委书记一致反映了山区活动范围小、工作有困难等情况。地委认为淇县和汤阴县两块抗日根据地只有一山之隔,如果连结起来,回旋余地大,有利于开展抗日斗争,有利于扩大党的活动范围,有利于巩固山区的政权建设,因此,决定淇汤两县合并,成立淇汤联合县,宣布了干部任免。中共淇汤联合县委由7人组成,赵滔任县委书记,刘萍任组织部长,王耀文任宣传部长,县委委员有张超海、程西海、和烈、邢真。新组建的中共淇汤县委驻淇县西掌村,隶属太行七地委领导,下辖三个区分委,一、二区区分委在淇县境内,三区区分委在汤阴县盘石头一带,一区区分委驻对寺窑村,书记刘自浩,二区区分委驻西掌村,书记王耀文,三区区分委驻盘石头,书记王莹。

在中共淇汤县委成立的同时,成立了淇汤联合县抗日民主政府,张超海任淇汤联合县县长,程西海任副县长。县政府内设两个科,一个局,一个处。民政科科长由程西海兼,财粮科科长韩毅,公安局局长刘萍兼,承审处承审员王镇山。下辖三个抗日区公所,驻地与区分委相同,一区区长史荣保,二区区长王锡庆,三区区长王彪。中共淇汤联合县委、淇汤联合县抗日民主政府组建成立后开始工作。

中共淇汤县县委、政府所在地,淇县黄洞乡西掌村一角

实施合理负担和统一累进税政策。合理负担政策是中国共产党针对农村普遍存在负担不合理状况提出的。原来实行的不分好地坏地一律按地亩摊派的办法,加上有的地主恶霸利用权力隐瞒土地或强占好地,致使不少地区的田赋捐税负担主要落在中贫农身上。19443月,中共淇汤县委、县政府按照统一战线政策,本着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日的原则,制订了一系列农业税收措施,提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钱多多出,钱少少出,无钱不出的合理负担口号,并组织贫农、中农和士绅参加的评议小组,丈量土地,评议产量,推行农业统一累进税,累进税是根据各户的人口、土地、产量等情况而定数量多少的,地主、富农土地占有多,公粮相应就多,中农占有土地少,公粮相应减少,贫雇农占有土地极少,公粮就更少,有的贫雇农极其贫穷,就免交公粮。农业统一累进税的实施,减轻了占农村人口90%以上的贫下中农的负担,他们衷心拥护共产党,积极交公粮,及时完成了分配给自己的公粮任务,地主和富农虽然不满意新的农业税收政策,但在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支援抗战的政策下,也不敢违抗,只得如数交公粮。1944年麦收季节征收公粮时,淇县黄洞村通过群众评议,21户地主、富农负担了全村公粮的60%70%76户中农负担了全村公粮的20%30%,占全农人口的60%的贫雇农只负担了10%的公粮任务,西掌村(当时包括东掌村)也是这样。1944年夏季,全村公粮任务6万斤,18户地主、富农负担了公粮4.68万斤,占全农公粮总数的78%120户中农负担公粮1.08万斤,占全村公粮的确良8%169户贫雇农,负担公粮0.24万斤,占全村公粮的4%,其中60户免交了公粮。

新的农业税收政策在游击区得以实施,县委、县政府主要采取召开各村各长会的办法,向他们进行形势教育,宣传党的抗日方针和政策,明确日本侵略者必败的革命道理,要求他们为抗日出点力,同时也为自己留条后路,对敌占区个别送粮不便的村庄,采取灵活机动的办法,即送钱送物(布、盐等)也可以。通过做工作,大多数村庄执行了新的农业税收政策,完成了公粮任务,对个别村庄不执行新的农业税收政策抗拒交公粮的,采取强制手段,迫使他们必须完成公粮任务,使之以后再不敢抗拒交公粮。这样既增强了游击区和敌占区的抗日观念,同样也减轻了山区人民的经济负担。党的新的农业税收政策,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每年的公粮任务都完成得既快又好。这样,既解决了人民政权领导人民群众抗战的经费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党在人民中的威信。

淇汤联合县的抗日斗争  中共淇汤联合县委、淇汤联合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的同时,成立了县武装委员和县大队,各区相应成立了区武委会和二、三区区干队。县武委会、县大队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日斗争。在解放区废除保甲制度,各村选举村长建立抗日基层政权,成立了农会、青年救国会、民兵、儿童团、妇救会,大力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在解放区内肃清匪特,消灭零散的敌人。在敌占区,县大队和民兵多次袭击敌人据点,活捉日伪军,缴获武器弹药。1944年秋季,县委、县政府组织县大队、民兵和青年群众上百人,破坏淇县城以北的铁路交通和通讯联络,开展破路斗争。锯倒电线杆,割断电话线,卸下铁轨,把枕木运到抗日根据地,为了使敌人长期无法通车,组织解放区群众把路基一段一段地挖坏,使之不能及时修复。在淇汤联合县时期,尽管抗日力量薄弱,环境恶劣,生活困难,但抗日情绪十分高涨。

中共淇汤县县委、政府旧址街门现状

剿蝗运动。1943年秋季和1944年夏季,在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淇县和汤阴县境内,连续两年发生了严重的蝗灾,蝗灾蔓延豫北,波及太行,危及整个抗日根据地的千顷禾苗。在山外敌占区无人组织灭蝗,庄稼、树叶全被吃光,颗粒不收,饿殍遍野。仅淇县、汤阴县就饿死近7000人,出外逃荒要饭者近5万人。在解放区,太行山区党委为确保根据地庄稼安全生长,农业生产不受损失,及时发出剿灭蝗虫的紧急号召,迅速开展了大规模的剿蝗保苗运动。中共淇汤县委在太行七地委领导下,组织全县人民迅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剿蝗运动,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战胜了蝗灾,使抗日根据地人民免遭家破人亡之苦,并创造了许多剿灭蝗虫的经验。

中共淇汤县县委、政府旧址街道现状

1943年秋季,淇县、汤阴未前,淇县和汤阴县许多村庄就发生了蝗虫危害,粮食严重歉收,群众生活受到影响。19444月初,淇汤县抗日根据地的三个区再次发生蝗蝻,这一地区除原来潜伏的蝗祸外,于428日,612日,7月初,712日,83日和813日,又先后从平汉铁路东南的日伪区和国民党统治区飞来6批蝗虫。蝗虫给淇汤县人民造成了严重威胁。6月下旬至7月初,是淇汤县蝗虫成灾的高峰期,全县庄稼普遍遭到蝗虫的危害,特别是黄洞、油城、鱼泉、土门、辉泉沟、宽河、盘石头、唐庄、将军墓等南北一线村庄,蝗虫最盛时,空中飞蝗遮天蔽日,地上厚厚一层,人无立足之地,甚至大街小巷,庭院锅台上爬的都是蝗虫。7月初,一批蝗虫由东南飞经宽河上空,形成一条铺天盖地的蝗虫带,其响声震耳欲聋,一步之内,就有蝗虫80多只,最多处蝗虫成堆,一巴掌可打死蝗虫30余只。面对蝗虫的袭扰,许多人惊惶失措,一筹莫展,日伪汉奸和不法地主乘机造谣说:蝗虫是天兵天将,是神虫,不能打,打的没有生的快,愈打愈多。由于山区群众不懂科学,封建迷信思想严重,不少人听信谣言,日夜到街头、十字路口、庙前、地头烧香磕头,求神拜佛,乞求神灵保佑,驱灾免祸。

中共淇汤县委、政府旧址院落现状

194453日,中共太行区党委和太行军区政治部为迅速扑灭蝗虫,发出《关于扑灭蝗楠的紧急号召》,提出广泛动员,周密组织,充分发动群众开展大规模灭蝗运动的口号。随之,太行七专区建立产剿蝗指挥部。中共淇汤县委和淇汤县抗日民主政府积极响应太行区党委的号召,作出《坚决保护禾苗,彻底消灭蝗虫,立即采取措施,领导全县人民,掀起紧张的剿蝗运动》的决定。成立了淇汤县剿蝗指挥部,县长张超海任指挥长,县委书记赵滔任政委,同时,各区各村也相应建立了剿蝗指挥部,负责领导区、村的灭蝗工作。

淇汤县剿蝗指挥部建立后,组织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广泛宣传发动。针对各村思想顾虑,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动员工作。在扑灭蝗虫和任其蔓延滋生问题上,群众认识并不一致,不少不懂科学、愚昧无知的人看到漫山遍野都是蝗虫,产生恐惧心里,认为蝗虫是“老天爷”降的灾,人力是无法抗拒的,只有求上苍保佑。县、区、村各级剿蝗指挥部的干部针对这种习惯势力和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做认真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传播科学知识,讲解广大群众团结起来,剿灭蝗虫,确保禾苗安全生长的道理,使大多数群众逐步提高了认识,积极投入到扑蝗救灾的运动中去。针对一部分人态度消极,甚至反对剿蝗运动的。县委和剿蝗指挥部及时抓住典型教育群众。如淇县对寺窑村,开始灭蝗时,村干部喊破嗓子,也动员不了几个人出来灭蝗,大多数人偷偷跑到自己庄稼地里磕头祷告,求神保佑,驱走“天兵天将”。结果,“轰”的一声蝗虫飞来,几十亩庄稼全成光杆,县委抓住这个典型教育大家,只有团结起来,齐心协力,才能彻底消灭蝗虫,保住所有庄稼。这个村有一个地主子弟搞迷信活动,对抗剿蝗运动,他跪在地上,祈祷说:“不愿我,不愿你,都是八路军叫我来打的……”县委抓住这个坏典型,召开群众大会,对这个地主子弟进行了批斗,广大群众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中共淇汤县县委、政府旧址西屋现状

为充分发动群众,调动大家剿蝗积极性,县剿蝗指挥部针锋相对地提出剿蝗虫口号:“蝗虫土里生,靠天一场空,只有消灭净,才有好年景”;“地分你我,财分你我,蝗虫吃苗,不分你我”;“别看蝗虫那么多,齐心协力不怕它,男女老少齐动员,蝗虫定能消灭完”。这些顺口溜儿,在全县广大群众中广为传诵,起到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巨大作用,在这基础上,县、区、村又先后召开了紧急剿蝗动员大会。如5月上旬,县剿蝗指挥部在淇县黄洞村召开了有6个村1500多人参加的群众大会。会上,县剿蝗指挥部领导有针对性地揭露和批判了一些破坏剿蝗运动的言行,狠狠打击了不法地主的嚣张气焰,对广大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和组织发动,有力地推动了剿蝗运动的开展。从此,一个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剿蝗运动在全县开展起来。

前所未有的奇观在淇汤县抗日根据地出现了。村村出动,人人上阵,家家落锁,灭蝗的人数达5万之多。在剿蝗运动中,群众发挥了无穷的创造力,开始大家用鞋底钉在木棍上打,后来群众在实践中创造了多种打法。如截击战、围歼战、流动哨、封锁沟、布袋阵、挖坑埋、用火烧等等。全县连续大战7天,保住了10多万亩秋苗未被蝗虫吃掉。

中共淇汤县县委、政府旧址北屋现状

19448月上旬,正当谷子吐穗扬花的时节,从县东东飞来两大批蝗虫,这两批蝗虫来势凶猛,飞速快,数量多,密度大,呈阶段队状向淇汤县境内楔入。蝗虫一进淇汤县,就选定了在黄洞至将军墓一线的庄稼地落脚,这一带15000多亩秋苗再次受到蝗虫威胁。面对这种严重局面,县委决定再次掀起剿蝗高潮,县委一声令下,全县人民立即响应,自带干粮和工具,迅速投入灭蝗战斗。在这危急时刻,太行七专区剿蝗指挥部又从林县调来3000多名剿蝗战士投入了灭蝗战场。在老区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淇汤县人民意气风发,经过一昼夜连续作战,消灭蝗虫30余万斤,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全县除4000亩庄稼受损失外,保住了11000亩庄稼获得了七八成收。黄洞村发生蝗灾面积约400亩,其中80亩被吃光,70亩受重灾,250亩受轻灾,该村群众从蝗虫嘴里夺回粮食6.3万斤。这年秋季,淇汤县在遭受罕见的蝗灾下,获得了较好收成。全县没有一户逃荒要饭的,没有饿死一口人。这是淇汤县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在抗日根据地创造的一大奇迹。从而,坚定了广大人民跟着共产党走的信心,许多人深有感触地说:“民国30年出现蝗虫时,国民党政府不管,谷子几乎全被吃光。今年蝗虫比民国30年要多得多,共产党领导着百姓扑灭了它,谷子一亩收一石还多!”一曲歌谣在解放区群众中传颂:信神信鬼一场空,共产党才是救命星,只要都听党的话,蝗虫再凶也不怕。

淇汤县在剿蝗运动中,采取了很多得力有效的措施,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一是领导重视,组织严密。中共淇汤县委在中共太行七地委领导下,以县、区、村主要领导为首,层层建立了剿蝗指挥部,各村把打蝗的人编成了大、中、小队,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灭蝗大军形成军事化、战斗化的组织,指挥灵、行动快、效率高。如8月中旬,全县人民齐动员,一昼夜打死蝗虫30万斤;二是充分发动群众,合理安排劳动。当时,在淇汤县抗日根据地的三个区,从5岁的娃娃到80岁的老人全部参加了灭蝗运动,组织了浩浩荡荡的灭蝗大军,各村男女青年组成突击队,负责远征,打歼灭战,打运动战,其余的人组成老年团、儿童团、妇女队担负本村近地灭蝗任务;三是实行以工代赈,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县委、县政府从公粮中拿出几万斤粮食,采取用蝗虫换粮的办法,规定每10斤蝗虫换一斤绿豆,据统计,仅山区就收购蝗虫几十万斤,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缺粮问题;四是大破迷信思想,抓住典型,教育群众,提高了抗日根据地广大群众灭蝗的积极性,使人们从灭蝗的亲身经历中体会到共产党的英明伟大。

淇汤县县政府司法科旧址

组织生产自救。1943年秋后,政府首先组织根据地群众互助抢种晚菜,播种小麦,对踊跃参加互助生产的特困农民,规定每人每天补粮食8—12两(16两制),使绝大部分土地种上了小麦;其次,开展互助互借,口号是亲帮亲,邻帮邻,贫济无,富济贫。掀起了一把米、一斤粮,一斤菜,一个窝窝头的互借运动。在西掌村,从14户地富和6户中农家借粮31万斤,糠40万斤;其三,政府供给棉花,组织妇女纺花织布,规定每纺3斤棉花交回1斤布(实际能织2斤多布),剩余部分归纺织者用来换粮度荒;其四,政府发放贷款扶持群众搞副业生产,如买卖食盐、麻饼、纸张、煤炭等,赚钱糊口。1944年生产自救搞得好的鱼泉、油城等村,有的开粉坊,有的造石磨,把产品运往外地,换回粮食,加上野菜、树叶度荒。有的用柿子、核桃、白草等山货,运到外地换来粮食、花生饼解决生活困难。由于党领导根据地群众积极搞生产自救,顺利地度过了灾荒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