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啥说鲜卑文化在中原的传播,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昵称散步收藏 2020-03-26

鲜卑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重要游牧民族,也有学者认为鲜卑是今天中国“锡伯族的直接远祖”。

为啥说鲜卑文化在中原的传播,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鲜卑族生活场景模拟雕塑

在中国历史上,鲜卑属于东胡族系,他们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便一直活跃于今天中国的东北和华北等地,以“畜牧迁徙、射猎为业”。因鲜卑部落集团的先民最初居于鲜卑山,故引之为号,如《魏书.帝纪.序纪》载:“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

秦汉以来,鲜卑各部发展不平衡,并且不断向南迁移,逐渐进入黄河流域和中原地区。鲜卑在南迁过程中,鲜卑中的慕容氏、乞伏氏、秃发氏、宇文氏、拓跋氏等部,先后在黄河流域和中原各地建立了很多地方性的封建政权,如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北魏、北齐和北周,促使了鲜卑文化在中原地区传播。尤其是鲜卑拓跋建立的北魏封建王朝,统一了辽阔的中国北方地区,历时171年,传17帝,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宇文氏取代西魏建立北周,鲜卑化汉人高洋取代东魏而建立北齐,后被北周所灭。历史上把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北方五朝称之为北朝。

为啥说鲜卑文化在中原的传播,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北魏第六位皇帝——孝文帝 拓跋宏

鲜卑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汉文化教育和社会改革,推进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文化大融合,从而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那么今天呢我们就来谈谈鲜卑文化对中原汉族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鲜卑的美术为隋唐及后世的石窟文化开创了新风格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次民族文化大迁徙、大融合时期。因此这也使得魏晋南北朝的美术处于一个继往开来的变革时期。从这一时期丰富的美术资料来看,这一时期的敦煌、云冈、龙门三大艺术宝库的创造就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而这其中,鲜卑的美术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如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0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期的龙门石窟,到了东魏时期创建了龙门石窟的“路洞”一窟,不仅社会寓意倾向较浓,而且还比较自由活泼。又如以响堂山石窟为代表的北齐石窟文化,出现了三佛平等分列于三壁的布局,它为后世中间设释迦牟尼佛,西方设阿弥陀佛,东方设药师佛的格局开创了先例,是对北魏以来的窟中“一佛独尊”布局的一次变革。

为啥说鲜卑文化在中原的传播,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龙门石窟

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北魏宗室大臣、明元皇帝拓跋嗣玄孙——元荣,从首都洛阳来到偏远的河南,带来了新的文化潮流和艺术形式,使石窟佛教艺术大为改观。如基本是皇家工程和贵族工程,创建集中于北魏一朝的云冈石窟,保留至今的有53个洞窟,1100多小龛,五万一千多个大小造型,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它是鲜卑王朝以政权的力量,把鲜卑民族的意识和心态充分地寄托于石窟中,役使无数能工巧匠、作出的惊人创举。它吸取了北凉开窟的经验,接受了西域传来的“佛影迹”,结合中国传统的石雕工艺,又羼入鲜卑人的民族习尚,创造出的不朽的石雕艺术品。其中,云冈石窟的佛教雕刻作风,多接受犍陀罗式的影响,融化在传统的风格中。这种佛像丰实而秀丽,长眼睛,薄嘴唇,高大鼻头,写实地参照了中国北方人的相貌。这种北方人的相貌显然就是鲜卑人的相貌,由此,前人总结出云冈的石刻技法,即以平直阶梯刀法刻成:脸形长圆,方鼻细目,两耳垂肩,袈裟右袒,毡披大裙,间有戴宝冠、挂璎珞、着臂钏等形状的主佛像,给石雕造像创出典范模式。有人称这种形状为“云冈风格”或“平城风格”,后世诸石窟的石雕造型皆脱胎于此。可以说,云冈石窟是中国石窟文化的核心,也可以说石窟文化就是鲜卑文化的代表。

为啥说鲜卑文化在中原的传播,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云冈石窟

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公元557年,宇文觉取代西魏建立北周称帝,由于宇文氏转而实行一系列鲜卑化政策,使佛教艺术一改数十年来的秀骨清像,人物造型缩短了比例,变得圆润结实,粗壮有力。北周壁画相较前代也变得更加生动自如,丰富多彩,而且还很注意表现生活情趣,从而开创了隋唐以及后世石窟文化的新风格。如在麦积山石窟现存的194个窟龛中,北周的洞窟就有42个,约占总数的五分之一。北周的麦积山石窟文化,可以说是上集南北朝石窟精华,下启隋唐石窟新风的一个转变和过渡阶段,起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总之,北朝时期的石窟文化不仅是大发展阶段,而且也是石窟文化的第二次高潮,更是石窟文化的顶峰阶段,这个阶段的遗迹最多,规模也最大,是石窟文化的主干。因此把石窟文化说成是鲜卑文化也不无道理,因为北朝石窟工程皆有皇家王族为其后盾,政治力量,经济力量远胜于各代,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这些工程几乎全部处于鲜卑人的主持,使石窟文化中充满了鲜卑民族的风情,并成为石窟文化的一大主流。更重要的是,石窟艺术不仅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历史文化,雕刻与建筑,美术的重要资料,更是了解中西文化交流和人民的友好往来的实物见证。在这方面,鲜卑的功劳也是不可磨灭的。

为啥说鲜卑文化在中原的传播,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麦积山石窟

二、大批著名鲜卑史学家的涌现以及新的修史机构的创立,对后世王朝的史学发展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鲜卑在史学方面的发展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涌现了大批著名的鲜卑史学家,二是新的修史机构的创立。

鲜卑拓跋贵族所建立的北魏政权,前后长达170年,在这段时间里,尤其是在入主中原、迁都洛阳前后,鲜卑贵族统治下的北魏史学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涌现出了一大批鲜卑的史学家,而且还修撰成了一批史学专著,如北魏景穆帝拓跋晃玄孙——元晖业著的40卷《辨宗室录》;元晖主编的40卷《科录》40卷;元勰撰的30卷《要略》;元顺撰的20卷《帝录》;崔浩、高允等修撰的《国纪》;崔鸿撰的《十六国春秋》;杨炫之著的《洛阳伽蓝记》等等。从这些鲜卑出身的史学家的突出成就可以窥见当时北魏史学的繁荣。另一方面,北朝这一批史学家,对于后世王朝的史学发展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说都是功不可没的。

为啥说鲜卑文化在中原的传播,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洛阳伽蓝记》

由于北魏鲜卑族统治者非常重视修撰本民族历史,因此北朝政权在修史机构设置方面也有所发展,如为撰史需要,北魏统治者在朝廷设置了一些修史机构,“修史局”就是是其中之一。关于此,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知几在所著的《史通》中说:“元魏初称制,即有史臣。杂取他官,不恒厥职......其后始于秘书省置著作局,正郎二人,佐郎四人。其佐参史者,不过一二而已。普泰以来,参史稍替,别置修史局。其职有六人。当代都之时,史臣每上奉王言,下询国俗,兼取工于翻译者,来直史曹。及洛点之末,韧议又以为国史当专任代人。不宜归之汉士。于是以谷簒、山伟更主文籍。凡经二十余年,其事厥而不载。”

由于统治者重视国史的编修,往往还指派高级官员兼领史局。如北齐设立史馆以宰相兼领,掌兼修国史。这一制度经北周、隋朝,到唐朝时成为定制。

为啥说鲜卑文化在中原的传播,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刘知几像

历史上最早设起居之官的是北魏,但起初设置的史官起居令史为一人,其职责主要是跟随鲜卑皇帝左右,记录其言行及应对“训答”。后又为其配备了助手——修起居注二人协助其工作(“起居注”就是是单纯的记录“人君言行动止之事”),但此二人均非专职常设。虽然当时还未正式置建“起居省”机构,但已有了该机构的萌芽,为北齐设置起居省奠定了基础。据《通典职官三》载:“后魏始置其起居令史,每形幸宴会,则在御左右,记录帝言及宴宾客训答。后又别置修起居注二人,以他官领之。北齐有起居省。”

这一制度一直持续到隋朝与唐初。唐太宗贞观三年,唐皇朝才正式设立史馆于禁中,作为官方的主要修史机构。

为啥说鲜卑文化在中原的传播,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唐太宗

三、鲜卑首创的在地方普遍设立郡国学制,对后世的教育制度产生了很大影响

鲜卑早期有其独特的教育文化。如檀石槐时期主要传授牧猎生产知识。到北朝时期,其学校教育就比较发达了,并建立了体系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其中,在地方普遍设立郡国学校制度是北魏的首创,对后世的教育制度影响很大。

献文帝天安元年(公元466年)普遍设立乡学,规定县郡置博士和助教,每郡设乡学一所,博士2人,助教2人,学生60人,并且对博士的要求必须是博通经典、道德高尚、年四十以上的人。而学生则要“先尽高门,次及中第”。可见学生的来源是限于高门望族等地主子弟,这完全是为了笼络汉族士族的需要。

当然了在西汉时就已有郡国学校,平帝时也曾命令郡国普遍设立学官,但郡国学制的建立则是创始于北魏。

为啥说鲜卑文化在中原的传播,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四、鲜卑所开创的法律制度为后世社会法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魏政权建立以后,鲜卑统治者积极地推行汉化政策,根据民族政权发展的需要,改革本民族法制落后的地方,同时融入北方少数民族法律文化因子,开创了北朝法律建设生动积极的局面。律、令、格、式并行,律典形式趋向科学化、规范化。如北魏末出现的作为律补充形式的“以格代科”;如东魏制定的正式将“格”作为独立的法典而取代了科的《麟趾格》;如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颁布的使“式”上升为独立的综合性法规的《户调式》;如西魏大统十年(公元544年)制定的使“式”又上升为当时的主要法律形式的《大统式》;如北齐有“权令”与“格”、“律”并行。

综上可见,律、令、格、式逐步成为了封建律典的主要形式,为隋唐以后封建社会法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唐宋以来相沿之律,皆属北系。

为啥说鲜卑文化在中原的传播,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鲜卑族

此外,鲜卑由于受到儒家省刑思想的影响,将“流刑”列为了“法定刑”,如北魏、北齐均据“降死从流”原则,将流刑列为法定刑。而“流刑”填补了自汉文帝改革刑法以来死刑和徒刑之间的空白,并为隋唐刑法制度奠定了基础。新刑种“流刑”的增加减少了死刑和肉刑的滥用,体现了法制进步,从此“流刑”被历代沿用不改。

结语

当然了,随着鲜卑入主中原并建立政权,鲜卑的服饰、饮食、祭祀、婚俗、音乐舞蹈、军事等文化也大量传入中原地区,使中原汉族的某些礼俗文化得以变革,艺术文化更加丰富多姿。

尤其是在鲜卑建立起强大的政权之后,在吸收汉族以及其他民族文化基础上,创新和发展了很多文化,并得到了中原汉族的广泛认可、借鉴和推广。

总之,鲜卑文化在中原的传播,不仅影响了中原王朝政治制度建设,而且还促进了中原统治者开明的民族观和中原王朝的军事改革,以及中原汉族精神面貌的转变,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原地区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内容来自今日头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