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开启了中华民族利用茶叶造福人类健康的历史。在名茶众多的中国,安化黑茶被誉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新希望”,其“千两茶”更是享有“世界茶王”和"中国茶文化的化身"之,美誉。当人们手捧一杯汤如琥珀、滋味醇和、回甘滑爽的安化黑茶细细品味时,总爱谈论一个话题:安化黑茶始于何时?本博文将对安化茶叶发展史上重要节点和产品产销沿革及茶史名人等作简要介绍,壤更多的茶叶爱好者了解安化黑茶的产生及其发展脉络,重温过去的辉煌,展望美好未来。
黑茶约在11世纪前后起源于四川。四川边销西北的蒸青团块绿茶半成品,经长时间运输湿堆而渥黑。正宗的黑茶制法始于明代前朝湖南安化。在四川“乌茶”加工基础上改进加工方法,分杀青、踹揉、沤堆、明火焙干。滋味醇和,有松烟香,颇受边区喜爱,16世纪末正式定为“官茶”。
牧民所嗜好,后来部分扩大到外销。由于边区民族不同生活习惯要求,黑茶品种又分为以下几种。
(一)天尖、贡茶和生尖等
是质嫩色黑而成条索的黑茶,清乾隆间,分为“芽尖、白毛尖、天尖、贡尖、生尖、捆尖”。芽尖和白毛尖系谷雨前采制,芽叶细嫩,状如雀舌,半公斤一娄,作高级馈赠礼品。清末后只生产天尖、贡尖和生尖三种。1972年改为湘尖一号、二号和三号,1983年又恢复天贡生三尖原名。
(二)花卷和花砖
道光元年以前陕西商入持金到安化采办黑毛茶原料,并踩捆成包,名百两茶。由于原料粗杂,后又踩捆成圆柱形。同治年间,晋商在百两茶包基础上加大蔑娄。
(三)“茯砖”
(四)黑茶砖
又名黑砖,蒸压成形,产于安化县。开始手工压制,1935年试用木质压制机械成功,1939年安化设厂机制黑砖。黑砖外形呈方块,规格为35厘米✖18厘米✖3.5厘米,每片净重2公斤,压制前毛茶须经筛分、除杂、拼堆。压制过程分称茶、蒸茶、压砖、冷却、退转、修砖、检砖、焙干、包装等工序。黑砖原料以三级黑茶为主,拼少量四级,含梗量不超过18%,含水量不超过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