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抱朴子外篇 钧世卷第三十 原文及白话文译文

 立弘毅 2020-03-26

【原文】或曰:古之著书者,才大思深,故其文隐而难晓;今人意浅力近,故露而易见。以此易见,比彼难晓,犹沟浍之方江河,虫岂垤之并嵩岱矣。故水不发山昆山,则不能扬洪流以东渐;书不出英俊,则不能备致远之弘韵焉。

【译文】有人说:古代著书的人,才气大思想深刻,因此他们的文章隐晦不容易理解;现在人思想浅才力低,所以文章外露而容易理解。用这种浅显易解和那种深刻难懂相比较,就像是小沟渠和长江大河相比,蚁穴口的小土堆和嵩山泰山放在一起一样。因此河流如果不是发源于昆仑山,就不能扬起洪波流向东方;书如果不是由英俊之才写出的,就不能具备流传久远的出色神韵。

【原文】抱朴子答曰:夫论管穴者,不可问以九陔之无外;习拘阂者,不可督以拔萃之独见。盖往古之士,匪鬼匪神,其形器虽冶铄于畴曩,然其精神,布在乎方策。情见乎辞,指归可得。且古书之多隐,未必昔人故欲难晓,或世异语变,或方言不同,经荒历乱,埋藏积久,简编朽绝,亡失者多,或杂续残缺,或脱去章句,是以难知,似若至深耳。且夫《尚书》者,政事之集也,然未若近代之优文诏策军书奏议之清富赡丽也;《毛诗》者,华彩之辞也,然不及《上林》《羽猎》《二京》《三都》之汪濊博富也。

【译文】抱朴子回答道:对见识狭窄的人,不能谈论九重天外没有东西;对学习范围狭小受局限的人,不能要求他有出类拔萃的独到见解。古代的人士,不是鬼也不是神,他们的躯体虽然已经消亡于往古,然而他们的精神却记载在典籍中,感情表现在文字上,意旨的趋向是能够知道的。况且古书多数隐晦,不一定是古人故意要让它难懂,有的是因为时代不同语言有变化,有的是因为方言不一样;经历了灾荒战乱,埋藏的时间长了,竹简编成的册籍绳索腐烂断折,丢掉的很多,有的掺杂连接或残缺不全,有的脱落了章节句子,因此难懂,好像深奥罢了。而且《尚书》,是政事文告的集子,但不如近世的褒奖文告、皇帝诏书、军事文书、表奏疏议清新富丽华美;《毛诗》,是华丽光彩的作品,但赶不上《上林》、《羽猎》、《二京》、《三都》这些赋作深广博大。

【原文】然则古之子书,能胜今之作者,何也?然守株之徒,喽喽所玩,有耳无目,何肯谓尔。其于古人所作为神,今世所著为浅,贵远贱近,有自来矣。故新剑以诈刻加价,弊方以伪题见宝也。是以古书虽质朴,而俗儒谓之堕于天也;今文虽金玉,而常人同之于瓦砾也。古书者虽多,未必尽美,要当以为学者之山渊,使属笔者,得辨伐渔猎其中。然而譬如东瓯之木,长洲之林,梓豫虽多,而未可谓之为大厦之壮观,华屋之弘丽也;云梦之泽,孟诸之薮,鱼肉之虽饶,而未可谓之为煎火敖之盛膳,渝狄之嘉味也。

【译文】那么古代的子书能胜过现代的作者在哪儿呢!但那些守株待兔拘泥守旧的人,局限于所欣赏的作品,只有耳朵没有眼光,怎么肯承认这一点呢!他们对于古人的作品认为很神秘,现在的作品则认为浅薄。看重古代而轻视现在,是由来已久的。因此新铸的剑因为伪刻古款而身价倍增,破烂的方版由于假托古人题字而被人珍视。所以古书虽然质朴无华,而庸俗的儒生把它说成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现在的文章即使华美如金玉,但一般人却把它视同瓦砾。但古书虽然很多,不一定都好,重要的是可以作为学习者的高山深潭,让执笔写文的人能从中采集砍伐捕捞猎取。然而就像是东瓯的树木,长洲苑的林子,虽然梓树、豫章这样的好木材很多,但不能就把它说成是壮观的大厦,华美的房屋;云梦泽,孟诸薮,出产鱼肉虽然很丰富,但不能就称之为烹调好的丰盛饭食,渝儿、狄牙做的美味佳肴。

【原文】今诗与古诗,俱有义理,而盈于差美。方之于士,并有德行,而一人偏长艺文,不可谓一例也;比之于女,俱体国色,而一人独闲百伎,不可混为无异也。若夫俱论宫室,而奚斯路寝之颂,何如王生之赋灵光乎?同说游猎,而叔畋卢铃之诗,何如相如之言上林乎?并美祭祀,而清庙云汉之辞,何台郭氏南郊之艳乎?等称征伐,而出车六月之作,何如陈琳武军之壮乎?则举条可以觉焉。近者夏侯湛潘安仁并作补亡诗,白华由庚南陔华黍之属,诸硕儒高才之赏文者,咸以古诗三百,未有足以偶二贤之所作也。

【译文】现在的诗和古代的诗都有很好的思想内容,差别全在于文辞的华美与否。用士人来作比方,都有好的德行,而一个人在写文章上更有才华,不能说全都一样;用女子作比方,都是举国容貌最美的,而一个人又有娴熟的多方面的技艺才能,不能混为一谈认为没有差别。至于都是描写宫室的,奚斯写的有“路寝孔硕”句子的颂诗,怎么比得上王延寿写的《灵光殿赋》呢!同是述说游猎,《叔于田》、《卢铃》这些诗,怎么比得上司马相如描写上林苑的作品呢!都是赞美祭祀,而《清庙》、《云汉》的文辞,怎么比得上郭璞的《南郊赋》艳丽!都是称颂出兵征战,《出车》、《六月》那种作品,怎么比得上陈琳的《武军赋》雄壮呢!那么任举一项都可以让人感觉到这一点。不久前夏侯湛、潘安仁一起为《诗经》中散失的作品写了补作,《白华》、《由庚》、《南陔》、《华黍》之类,诸位大儒高才善于鉴赏文学作品的人,都认为原来《诗经》中的三百首,没有足以和这二位贤者的作品相提并论的。

【原文】且夫古者事事醇素,今则莫不雕饰,时移世改,理自然也。至于罽锦丽而且坚,未可谓之减于蓑衣;辎车并妍而又牢,未可谓之不及椎车也。书犹言也,若入谈语,故为知有(音?),胡越之接,终不相解,以此教戒,人岂知之哉!若言以易晓为辨,则书何故以难知为好哉?若舟车之代步涉,文墨之改结绳,诸後作而善于前事,其功业相次千万者,不可复缕举也。世人皆知之,快于曩矣,何以独文章不及古邪?

【译文】再有,古代事事都醇厚朴素,现在无论什么都雕画修饰。时间推移时代改变了,这是理所当然的。至于毛呢锦锻漂亮而且结实,不能说它们还不如蓑衣;有帷幕的辎軿车好看而又结实,不能说不如原始的椎车。书面的文字就如同是说话。如果能相互谈话,才能够成为“知音”;与胡人、越人相交接,始终不相理解,用我们的语言去教诲告诫,人家怎么能懂得呢?如果语言以易懂与否为区别,那么书为什么以难理解为好呢?又如船和车代替涉水和步行,文字笔墨改变了结绳记事,各种后来产生的都比以前的要好,它们的功劳业绩相差千万倍,不能再一一列举。世上的人都知道这些比以前要好,为什么只认为文章不如古代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