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赏画:潘玮萱为您解析名画董源《潇湘图》作品

 潘桃嫣 2020-03-26

上图画卷徐徐向左展开:画中景物缓缓显露,汀渚、荻草、近处的水、远处的山都叠映和变幻在眼前,是画动?是人游?是景移?说是把卷观,却胜似百里曾游,神入江天……

是江南山水的平远、清丽的特征激发画家用横向长卷铺色。反之,只有用这种高不过尺半,长却达三、五尺甚至八、九尺的幅面,方能造就如长亭、短亭般绵延不尽、缕绕不绝的情境。北有范宽之巍峨,南有董源之平远,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潇湘图》与《溪山行旅图》相比,可看到南北画家在取景上、技法上、造境上的明显分野。后者峰雄势逼,令人目光砰然跌宕。而《潇湘图》却引人秀媚的视野,平视中获得恬静与安和。

这种境界是通过形象的平、秀、虚和笔墨的淡、湿、松达到的。

山的起势是平缓的,从地平之处慢慢形成坡度。峰峦之间没有大起大落的变化,每一山峰也没有陡峭与险峻之状,只是紧凑而蜿蜒地连为平缓的一体,山脚连着坡岸,从近到远的纵深方向也没有大的起伏。幅中主导形势是横向的平线与略斜的线。所有物象方向的横与形状的长,再加上它们之间的重复、并列,在视觉上造成静谧与宽远的感受,基于这样一种圆润的墨点,在山体上松快地点染,峰峦高处稀疏,凹低处紧密,形成起伏状态。点的斑斑簇簇看上去如湿润蓬松的山土,又似满山葱翠的灌木春草,在画幅中部的山腰处,墨点由浓趋淡,越来越淡,化为漂渺的烟岚。在山脚处,墨点则渐渐变长,转为一种斜向的短线条,区别出山与坡的走向。再靠近中景,墨点变浓变大,构成掩映着庄舍的大片密林,仅以点的疏密、形状变化,就使全幅景色都得到具体的表现。

湖水与天空在画中占据了近一半幅面,使得全画视野开阔,富有如临其境的真切感,鉴赏家安歧《墨缘众观》描述:《潇湘图》不作奇峰峭壁,皆长山复岭,远树茂林,一派平淡幽深。”正是江南景色基本状貌。

中国山水画到了董源时代,可说是发生了一个大转折,往前看隋唐山水,多是金碧辉煌的大作,起装饰屋宇、烘成富丽气氛的作用。虽有王维《辋川图》一类接近自然清新气息的作品,但在表现特定的山川面貌方面还未蔚成经验,往后看元代以降的山水,画家主观意绪过多溶入画作,求“写意”之“空灵”胜于造实在之物境,景色往往迷离惝恍,画的佳处是有“意”而不是有“景”。董源及其同代的画家则以对景的艺术追求完成了山水画的历史过渡,从山水画完善其画科面貌来看,董源的作品又仅仅是被称为“画派”山水一脉的卷首部分。他生活在五代的南唐,居金陵、游江南,对南方山水特征领会尤深,创出了用长卷收览温厚连绵风光的样式。仔细体味《潇湘图》,能如食橄榄,经得起反复揣摩,在虚、实、隐、显,既充实又空灵的对应统一境界中获得丰富视觉美感。论象有象,论景有景,论情有情,具体的时空和寄寓景的清丽画风仪难分主次。除了山青水阔之景观,画家还细腻地描绘了活动于水中的人物,近处湖中舟船乍离,岸上送别者行而却止,依依相送,是富庶人家游春或远行的场面,也可能暗取“潇湘帝子游”的古老传说。对面岸边有数人拉网捕鱼,生机欲出,远处湖面上还有数乘扁舟,泛波其上。画家面对此景,是一种欣喜的心境,用不着复迭为隐,以“我”代“君”,只须一一将眼前亲切而显豁的景致收尽,于实在处寄托情思。(潘玮萱写於上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