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赏画:潘玮萱为您解析名画清代王鉴《积雪图》作品

 潘桃嫣 2020-03-26

清代的山水画发展的较快,画坛呈现出正宗派和野逸派两大迥然不同的山水风貌。正统一路文人画家直接承受董其昌的衣钵,并上追元代四家,代表画家史称四王即王时敏、王鉴、王翚和王原祁,以及吴历、恽寿平等。而野逸一家,带有怀念旧明江山的反抗意识,隐逸山林,醉心翰墨,以笔墨倾吐心中的愤怒。最为典型的代表画家是八大,另有石涛、石谿、渐江等。此外,还有以龚贤为代表的金陵派,以罗牧为代表的江西派,以及以界画名世的袁江、袁耀的袁氏画派。

王鉴(1598一1677),字圆照,号湘碧,自称染香庵主,江苏太沧人。明末官廉州太守,故又有王廉州之称, 入清后隐居不仕。画中九友之一,与王时敏经常切磋画艺。

他的山水以董、巨为宗,并及元四家,亦重摹古,功力较时敏深厚。作品运笔沉着,施墨浓润、风格沉雄。兼营青绿山水,色彩浓丽而清润。为娄东派首领之一。

《国朝画征录》说王鉴:精通画理、摹古尤长,凡四朝名绘,见辄临摹,务肖其神而后已。除了揣摩董源、巨然的作品外,王鉴还取法黄公望的坡石、吴镇的点苔、倪瓒的用墨等。将诸家所长融会贯通,形成用笔沉着、用墨浓润、皴法爽朗空灵,烘染匠心独运的古逸雄沉之风。

如上图的《积雪图》纵98.3厘米、横39厘米,绢本设色,现藏于南京博物馆。画的下段,山间溪水平如镜,岸的左边岩石突起嶙峋,几株枯树立于其上,高挑而弯曲,与对岸的虬曲松树遥相呼应。溪水之上,一石桥连接于两岸,桥上一人骑驴,一人挑着扁担向山中走去。画面没有流水声,没有树木繁盛的喧闹,也没有行人聊天的絮语,只有驴儿的脚步声回荡于山中。将全画映衬的更为静谧、空旷、寒凉。画面中段的山坳有茅屋点点,应是行人的归宿,为荒寒之景增添了一丝暖意。再向上,叠起的峰石银装素裹,一片妖娆,山中林木依稀可辨,在冰天雪地之中别有一番情致。

画家糅合南、北二宗之法,将北方山水的壮阔与南方山水的秀丽合二为一,使画面毫无峭硬山石的紧逼之势,也无江南风光的旖旎之情,而在寂静荒寒之中呈现出类似范宽《雪景寒林图》的意境,以及王维画中那刹那接亘古的禅宗意蕴。勾勒树木山石的线条劲挺峭拔,画面下部的树木还运用了复笔,在原线条上多次勾勒。清人说:宋人千岩万壑,无一笔不简。元人枯竹瘦石,无一笔不繁。元代的笔法看似简约、实则画家们不惜使用复笔,深化作品的内韵,王鉴亦是如此。整幅画通篇用墨不多,以大片留白表示山中的积雪,渲染出清寒冷冽的效果。在以白色为主调的背景下,几处设色显得尤为醒目。远处丛树用极少花青掺入水墨烘染,突出了全图的淡远、旷寒之感。山中房屋的红色窗格以及蓝色门帘依稀可辨,屋子上的山崖也略施赭石晕染,还有骑驴之人和后面的随从以及附近的山石也稍用些赭色。虽图中的暖色面积很小,但如万绿丛中一点红一般,冷暖色调的对比使人感觉在这冰天雪地的荒寒中尚有一丝暖意。

画的左上角有王鉴题款:余向在白下见魏上公家藏李营丘《积雪图》,此拟其法。可见这是一幅仿古之作。但王鉴不是原封不动地临摹,更不是复制,而是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融入了个人的创意,在追求笔墨意趣的同时,更注重对画面整体感觉的把握,笔法遒劲超逸,墨泽清润多韵,甚至达到了一种光辉越古的境地。

《积雪图》是能够代表王鉴个人画风的一幅杰作。(潘玮萱写於上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