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4年度书评——Science of happily ever after 幸福白头偕老的科学...

 qjpxzx 2020-03-27

2015年1月

在今天的美国,大约有一半的婚姻以离异告终,还有大约14%的夫妻虽仍然勉强维系着婚姻关系,但生活并不幸福,而一直非常幸福的夫妻大概只占1/3左右。我手边没有婚姻幸福情况在中国的具体数据,但从观察到的大趋势来看,离婚率也在上升,不幸的婚姻更不在少数。现代社会里的婚姻大多数以爱为基础,为何幸福相守却如此困难?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让我好奇:科学能否帮助解释其中原因呢?而更重要的是,有没有科学的方法帮助人们找到能够带来幸福婚姻的伴侣?

《幸福白头偕老的科学》这本书核心主旨就如标题所揭示:用科学来开出幸福婚姻的秘方。2014年在英文世界里出了很多好书,而我之所以会选择这本书做年度书评,是因为我认为在所有影响人幸福指数的因素里,找到合适的伴侣对一生的幸福最为重要,而不幸的婚姻几乎可以抵消所有其他的成功。然而又恰恰在婚姻的问题上,尽管所有文化都积累了足够多的古老智慧,但是现代人常常还处在迷茫的状态,真正掌握了幸福的婚姻秘诀和智慧的人很少。我们之间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都曾经历过婚姻的危机,抑或有过失败的婚姻。人们渴望拥有经营婚姻的智慧,却一直没有真正找到科学可靠的方法。最近几十年关于生理学、心理学、生物进化学的发展为人们理解这个问题提供了很多新的角度和工具,本书正是我看到的第一本用科学的方法解释为什么大多数现代婚姻不幸福、并且给出了如何能够找到让婚姻幸福的伴侣的方法的书籍。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人类进化史和心理学角度解释为什么大部分现代婚姻并不幸福;第二部分着重研究什么样的伴侣最有可能产生稳定的幸福婚姻。现实来看,按照统计学规律,人在挑选伴侣时,最终大概只能够参考三个条件做出决定,而如何能够选出三个对幸福稳定婚姻最有预见性的条件,就是本书最核心的部分。书中最后一部分,还为作为普罗大众的读者们提供了一套如何实现幸福婚姻的、具体可操作的方法。

书的第一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幸福的婚姻很少,而不幸的婚姻居多。纵观人类历史,家庭作为组织形式至少已经存在了五千年,传统家庭的核心目标就是传宗接代。人们需要亲眼看到第三代的诞生,才会感觉到传宗接代的完成,这就需要人活到40岁左右。而直到现代社会工业革命到来以前,人的基本的平均寿命不到40岁,所以在工业革命之前,人能否亲身感受到传宗接代完成的可能性基本是在临界值上,这样婚姻的基础反倒非常牢靠。到了工业革命以后,人均寿命大幅度提高,从小于40岁到77岁左右几乎增长了一倍,传统婚姻的基础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为几乎人人都可以活到能够抱孙子的年龄,婴儿的成活率也到了99%以上。从19世纪中叶开始,以欧洲出现的浪漫主义时代为界,在发达国家里婚姻的目的出现了根本的改变,以浪漫的爱为基础的婚姻成为现代婚姻最主要的目的,而不再是传宗接代。

这时候新的问题就产生了,既然现代的婚姻都以爱为基础,在结婚之前绝大部分的情侣是在相爱的情况下抱着白头偕老的愿望结婚,而最后的结果却事与愿违,为什么以爱为基础的现代婚姻反而不能够提供持久的幸福?

临床研究表明,人们互相的喜爱程度在结婚后以每年3%的比例递减,夫妻之间性的吸引力每年以8%的速度递减,而且这种递减经年累进,故而有所谓“七年之痒”——到了七年的时候,夫妻间相互喜爱的程度和性吸引力都下降了一半左右。有些婚姻还能存活下来,而有些婚姻在没有了基本的喜爱和性的吸引后,基础就变得非常不牢靠。这些数据是临床研究现实出的结果,而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就需要追溯回人们在选择婚姻伴侣的时候通常参考的条件。从统计的角度讲,尽管男男女女可以对未来的伴侣有无数的想象,但实际上在选择时一般不能超过三个条件。通常大家看重的是相貌、能力、性格等方面,而在每一大项下面又包含无数各种各样的小条件,但是实际上在这无数条件中、人只能选择大约三个条件。这是因为任何一个条件在人群中的分布都是从0到100%,假如你对伴侣三个条件的期待都是中等水平,也就是复合人群中50%的分布,那么50%*50%*50%,最后100个人里面有13个人满足你的条件,如果希望在前30%,那么最后100个人里只有3个人符合条件,如果前20%,100人里只有1个,如果是10%就是千里挑一,5%就是万里挑一,以此类推。统计学的规律表明,最终我们真的选择一个伴侣,实际上能够参考的不超过三个方面,所以选择哪三个条件就变得非常重要。

人们通常会选择什么样的条件?一般来说,人陷入恋爱的时候都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无论从生理、心理上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从潜意识来看,绝大多数人在和另一个人互相产生“感觉”的时候,通常看重的是相貌和财富,至少有两个条件和这两个方面相关。中国人所讲郎才女貌,才和“财”实际上可以替换,才华就是资源和能力。而相貌不仅是对女性的要求,对男性也是一样。也就是说几乎所有人开始对另一个人有感觉的时候,通常是因为相貌和财富,而这实际上也是因为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首先来理解人们一般说的相貌美指的是什么?通常来讲,我们说美主要是指三个层面,特别是性吸引的美:第一个是对称(symmetry),脸部左边和右边非常对称;第二就是脸上主要器官的大小适中,五官端正;第三就是脸上身上有一些比较显著突出的特点,比如男人强壮的下巴,女性的性感嘴唇等等。人们以这些特征为美,和人类进化过程相关。脸部的对称通常说明至少人没有大的疾病;五官大小适中且平均,则显示没有基因上的遗传病,并且免疫功能强大。尤其是脸部特殊的特征,常常因为在青春期的时候释放很大的荷尔蒙量产生,而今天的科学知识告诉我们,青春期产生大量的荷尔蒙实际上对于人的免疫系统有很大的伤害,而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能存活下来,就证明这个人的免疫系统比常人要强大。所以特殊的、在青春期因为荷尔蒙大量释放而形成的特征通常会成为美的特征:比如男生宽阔的肩膀,倒三角,女性突出的胸部,腰和臀部0.7的比例等,总结起来就是外表释放的信号是强大的生存能力。占有资源的多少就更显而易见了,在平均寿命40岁,整个生育环境很差的时候,如果大家想活到能够传宗接代,见证孙子辈出生的时候,当然希望所找到的伴侣拥有最能够传宗接代的资源。因此所谓的美就是身体上能够传宗接代的特征,才和财就是获得能够保障存活和传宗接代的资源。不仅如此,我们的潜意识还有把“有用”的特征上升到道德高度的倾向。所以“美”的我们也会认为是“好”的,“才”和“财”也通用。

如此看来,我们所谓爱的感觉,很大意义上也不是理性判断的结果,而是人生理和心理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和医生在膝盖上轻轻敲一下小腿的反应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男女之间动不动心其实在很大意义上也是身体和心理条件反应的基本表现。

在工业社会以前,这种条件反射是能够传宗接代、生存和生育的可靠保障,但是在现代社会里是否还是如此呢?显然相貌其实已经没有什么用了,因为现在人的平均寿命都是77岁,婴儿的成活率99%以上,所以相貌什么样对于是否能够传宗接代几乎没有任何影响。财富对婚姻是否有影响呢?科学研究表明,在贫困线以下,财富确实会影响婚姻幸福;在贫困线以上,财富增加确实也会增加婚姻的幸福程度,可是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停止了。在美国四口之家的贫困线在2012年是23,000美元,而临床研究发现一个四口之家在收入到了75,000美元以后,新增加的财富对于婚姻幸福和个人幸福感几乎不产生任何影响。也就是说对绝大部分家庭来说,财富到了一定程度、达到小康以后,对婚姻都不再产生正面影响。但是因为我们的身体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心理也受制于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条件反射的影响,所以尽管现代人标榜以浪漫的爱作为婚姻基础,当我们被爱的感觉带领步入婚姻的时候,还是常常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决定和古人没有什么区别。绝大多数人还是首先因为相貌和财富,在人群中找到了一些让自己心动的人,然后在这一小部分人中进一步发展,一旦心动了之后开始交往,在还没有来得及理性思考,仍处在迷恋阶段的时候上已经投入了过多的感情,陷入了恋爱的感觉中,进而决定结婚。由此看来,在人们能够选择的三个条件中,绝大多数人至少浪费了其中的两个条件(相貌和财富),没有用它们去选择那些可以让婚姻幸福的条件。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应该奇怪,幸福的婚姻这么少,我们倒应该庆幸,至少有1/3的人在三个条件两个都浪费的情况下也能够产生相对比较幸福的婚姻。

既然相貌和财富都不是幸福婚姻的必备条件,那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能够科学地使用三个条件,寻找能够带来持久幸福婚姻的伴侣?在相貌、能力、性格中,临床研究发现性格中的某些特征更能够对于以后的婚姻是否幸福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性格(personal trait)在这里是指人的特征中那些不太容易变动的,人在性格在成年之后其实非常稳定,很多取向几乎不变:比如个性、与人交往的模式、处理困难矛盾的态度等等,而这其中某些方面对于今后婚姻生活的幸福程度影响最大。在这里作者基于对婚姻的临床研究,指出了三个关联最大的方面:一个指的是人的个性特征(personality trait)一个是人与他人建立情感的依恋类型(attachment style),还有一个是恋人之间交往中的主要行为模式,交往时候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relationship mark)。

首先来看个性特征。个性一大部分源于遗传,还有一部分源于儿童、青少年时期成长的环境、后天的经历。一旦成年之后,这些特征都不太容易改变,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书中作者采用一般比较流行的五大人格法来划分基本性格:开放性(openness),外向性(extroversion)/内向性(introversion),尽责心(conscientiousness)/宜人性(agreeableness)还有就是神经质程度(neuroticism),(比如紧张、激动、多愁善感、情绪激动)。五大特征之下又细分了大概35种人格类别,但是在这些人格特质中,临床研究表明,神经质的程度婚姻幸福程度关联最大。神经质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恋人之间关系的稳定程度。神经质反应人的情感上的波动程度。所有的人都会产生神经质,只是程度有所不同。研究表明,神经质高的伴侣更容易离异,而且常常和不幸婚姻直接相连。还有一种人格是所谓的“猎奇型人格”(novelty-seeking),开放性高,责任心弱,这样的人更容易猎奇,被新鲜事物吸引,自控能力比较差,对酒、毒品容易上瘾,也容易在婚恋中出轨,因为常常在婚恋中感到无聊,不耐烦。

那么什么样的性格对婚姻的幸福最有帮助?临床研究表明,对长期稳定婚姻最可靠的预测指数是恋人之间的积极反应的程度,这又直接源于性格中的宜人性(agreeableness)。也就是说在个性特征中,不太猎奇、比较随和、神经质程度不太高的人,容易拥有稳定的婚姻。

第二个方面就是人与他人链接感情纽带的方式——依恋方式(Attachment)。人是很特殊的动物,因为头脑特别大,所以要在完全成熟之前提前生育,否则就无法离开母亲的身体。这样一来刚出生的婴儿完全没有自理能力,需要在高强度的照顾下,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够成长成熟,自己生存。没有选择能力的婴儿,只能对照顾他的成人被动回应,因此这时照顾者的照料方式,以及和婴儿连接感情纽带的方式,会对人一生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婴儿时期形成的依恋类型主要有三种模式:一种是安全依恋模式(secure attachment style),婴儿和他的照顾者之间形成了非常安全的照顾模式。另一种是躲避型的联系(avoidance attachment style),因为照顾者常常忽略婴儿,不能依靠,所以婴儿被迫形成非常独立的依恋类型,并且为了自我保护,选择尽量躲避和他人建立非常紧密的联系,成年以后这种躲避型风格也会成为和他人建立感情联结的方式。第三种方式就是焦虑型(anxious attachment style),这同样是不安全的依恋类型,婴儿对照顾者感到焦虑,所以和照顾者的关系忽近忽远,成年之后和其他人的感情联系也是如此,伴随有很高的神经质。在这三种感情纽带联结方式的人群中,安全型的人更容易在成年之后建立很稳定的关系,关系中的戏剧性也比较少。具有安全联结的方式就更容易和伴侣感情交流,较少误解,也较少争斗,容易深入交流,婚姻当然也就更稳定。有意思的是,人一般都会选择和自己的风格相同的人作为伴侣,比如说焦虑型会和焦虑型在一起,躲避型会和躲避型在一起,这可能是因为互相比较容易理解对方。婴儿最初和母亲或照顾者建立感情纽带的时候心智还发育不成熟,不具有独立思维能力,也没有能力检验自己的依恋模式是否理性,因此依恋模式是基于成年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基于生存的需求做出的被动反应。而常常到人成年以后,也很难自愿进行更深刻的自我检验,所以这些行为方式就像条件反射一样,作为基本的行为方式保存了下来,继而影响和恋人的相处方式。尽管如此,值得一提的是,临床还显示,人群中大概有11%的人在成年以后可以摆脱儿时的风格,比如从儿时的非安全型,转变成成年后的安全型。

我们讨论了个性特征、感情联结方式,但其实最直接去预测伴侣以后的行为方式是恋人之间在当下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每个人都不是完人,所以要做出完全的正确判断并不容易,要区分哪些是无伤大雅的小节,哪些是真正影响长期婚姻稳定的更严肃的大局问题。另外恋人之间恋爱时通常处于互相迷恋阶段,所以很难做出完全理性判断。当然可以尽量做到客观理性,另外请亲人朋友作为旁观者观察,也不失为协助做出正确选择的好办法。

一般来说,两个人的感情中经历的事件总是有正有负,假设有一本感情的账本,那么恋人之间做一件好事就得一分,做一件坏事就扣一分。临床研究表明,良好的感情需要维持5:1的正向感情的比例。之所以需要这么高的正向比例,当然也和两个人的期待值有关,两个人走在一起,怀有的期待一定是生活变得更好。如果感情银行正数越来越大,婚姻就越来越幸福,但是只要维持在5:1状态,一般的婚姻都能够维持下来。在现实生活中,真能维持5:1的状态其实并不容易,因为关系建立之初的喜爱以3%递减,性的吸引力每年以8%递减,生活中互相看不惯的细节则在不断积累,长期以往感情银行从最初很大的盈余,逐渐沦为都成为负资产,最终宣告破产。

两个人在婚前相处中,最能够决定今后幸福大局的因素,是伴侣在出问题的时候如何反应。如果伴侣喜欢抱怨、谴责对方,喜欢上纲上线,把小的摩擦上升到性格问题,希望对方为自己做出改变,这样负分积累就会以很高的速度直线上升,因为任何人要改变自己都不是一件易事。一旦伴侣之间处理矛盾的方式上升到了心理学家讲的“通牒-放弃”(Demand-Withdrawal)的这种模式——即一方以通牒的方式要求对方改变自己,另一方以彻底不合作的方式来抗议的时候,两个人的关系就非常危险。期待对方为自己改变并不实际,不会给关系带来正向的积累,而用通牒的方式通常会导致对方彻底放弃。

那么什么样的相处方式可以让伴侣幸福到永远?最能够积累感情银行分数的行为叫capitalization,(正向回应积累),也就是一方分享喜悦的时候,对方反应的积极程度相当。人人都需要对自己经历经验的肯定,如果这种肯定来源于相爱的伴侣,并且双方有足够的自信确信对方的反应是真实的,双方就会形成非常正面的良性循环。研究表明,通常夫妻之间大概分享要70%左右的生活经历,也就是说几乎每天都有机会通过在正向回应积累向感情银行里存款,久而久之,感情银行里就会有大量盈余。通过正向回应积累的良性循环,实际上是对稳定婚姻未来最好的预测。

总结来说,从工业社会以来,婚姻的目的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最早的传宗接代,变成了以爱为基础的浪漫婚姻。但是人就像很多其他动物一样,有些器官虽然已经丧失功能了,但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被保留了下来,比如说智齿。所以人对相貌和财富的条件反射式的吸引其实就和心理上的智齿实际上一样。人在选择配偶的时候,现实地讲只能有三个条件选择,几乎绝大部分人在三个条件中持续浪费其中两个(相貌和财富),然而研究表明在相貌、能力、性格中,性格特征对白头偕老最有影响和预见性,这就是绝大多数现代婚姻都不幸福的根本原因。尽管所有的人在结婚的时候都充满激情,希望白头偕老。基于这一结论,本书列出了三种有助于缔结稳定幸福婚姻的选择方向,一方面是个性、一方面是感情联结方式、还有一种是目前关系中的行为模式。选择随和、宜人性较高,猎奇性和神经质较低的伴侣,他们以安全模式与人建立感情模式,最容易促进稳定幸福的婚姻生活。就相处模式而言,在当前关系中不抱怨对方,遇到事情多从自己找原因,不抱有改变对方性格的想法,不提出通牒性要求,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伴侣更容易获得幸福。除此之外,获得幸福的婚姻的重中之重是当伴侣分享愉快经历时,对方能以同样的热情来响应,形成良性循环。

读本书的过程中让我不断地想起托尔斯泰的名言:幸福的婚姻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

按照本书开出来的药方,使用科学的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增加获得稳定幸福婚姻的概率,但是人群中满足这些条件的伴侣,毕竟是少数。这是否意味着剩下的人就没有可能得到幸福的婚姻呢?书里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关于这个方面,我个人倒是有些想法。

首先,了解科学比不了解科学有很大的优势,当我们对人的心理了解得越来越多的时候,实际上是可以为了某些目的改变自己的本性的。本性虽然难移,但并不意味完全不可能,很多人其实可以改变。比如说和他人建立感情纽带的方式,临床表明11%的人成年后可以从不安全变成安全,性格的很多方面都可以改变。有人曾经问我所尊重的一位智者如何才能找到优秀的伴侣,这位智者的回答是“让自己配得上他(她),因为显而易见优秀的伴侣不会是傻子。”

其次,在很多方面,人们都可以不断提高,在人群中真正特别幸福白头偕老的伴侣可能永远是少数,但是我相信很多人可以利用书里的科学知识让婚姻比原来更幸福。婚姻的主要目的是希望1+1不要小于1,那些不幸的婚姻一般来说就是1+1小于1,大家通过离婚来回到1。如果婚姻里1+1大于2可能性比较少,但是大于1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毕竟人是社会动物,还和他人的相处还是比独处更好。婚姻能够做到1+1大于1是基本要求,避免1+1小于1,很多婚姻是可以做到的。如果遇到了能够让1+1大于2的伴侣,则要感谢天地并好好珍惜。

马斯洛(Maslow)关于人类需求的五个层次理论里把爱作为第二高的层次追求,恋爱中释放的能量确实会让人进入到更高能量的层次(elevated state of mind),在这个层次宗教、艺术、强烈的兴趣、恋爱等等对人的效果都很相似,处在高能量的状态对人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有益处。并不是人人都是艺术家,但是人人都知道恋爱的美好。然而失恋和婚姻的破裂带来的破坏也同样显而易见。人对爱的追求是永恒的,无论人的性格取向如何,无论有多少失败的经验,对爱的渴望和追求永远都是人类历史的主题之一,本书提供的框架其实所有的人都会有所帮助。

当然这本书无论是叙事风格,还是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还留下了很多遗憾,但仍然不失为一本在这个领域的破土之作,对绝大多数人都会有所帮助,我也希望能够在中文世界里很快被翻译,所以推荐此书作为我的年度书评。

最后,希望各位还在寻找幸福的单身、离异、或者希望能在婚姻中提高幸福程度的朋友能够在2015年更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