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天懂一点心理学—《动机与人格》

 李正治讲绩效 2020-03-27

书斋·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为了避免对人性失望,
我们必须首先放弃对人性的幻想。

作者:[美]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动机与人格》全面讨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伦理学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系统地阐述了马斯洛关于人性、人的需要、人格发展的动力和规律、社会改革和促进健康人格发展的方法和途径的观点和理论。

作品思想

《动机与人格》讨论的主要问题包括心理学的方法论、需要层次理论以及自我实现理论。

01心理学的方法论

马斯洛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思潮中的“机械主义科学”的方法论进行了批判,进而提出了人本主义科学的方法论,既“问题中心论”与“整体动力论”。

1、问题中心论

马斯洛对方法中心论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方法中心论无视自然规律与人的心理规律的差别,盲目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移植到心理研究领域;同时,方法中心论颠倒了方法与目的的关系,方法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科学的目标或者目的使方法显示出重要性和合理性”,问题才是科学研究的真正目的,方法必须适合问题,为问题服务。

方法在道德上是中性的,但是对问题的研究最终会招致价值的争论,而且,科学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系统,是建立在人类价值观基础上的,它“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和人类事业,的确有目标、伦理、道德和目的”。

2、整体动力论

整体动力理论的提出基于马斯洛对还原论的批判。马斯洛认为,还原论是“机械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主张,它体现的是旧物理学的原子论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将世界视为

“本质上相互独立的实体的组合”,“其中的各个实体即使彼此相互作用也仍然彼此分立”。

实体之间是一种简单的弹子球式的因果关系或者是机械相加的“算术和”关系。这种还原论的方法论在心理学研究中表现为将复杂、高级的行为与现象分割成互不相干的元素,并进行孤立地、静止地观察与分析。

02 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以似本能的假设对人类基本需要的概念做了界定。他指出,无论是本能论者还是非本能论者都犯了本能与非本能的二分法的错误。

他们将人类复杂的反应要么完全说是由遗传决定的,要么完全不是由遗传决定的;只有任何习得的迹象显露时,就断言是非本能的,或相反,假如有一丁点儿遗传影响的证据,就判定这是本能的。

马斯洛认为,人们不能在本能与非本能间进行取舍,人类具有一些似本能的行为,而且有程度的不同。

据此,马斯洛提出了人类基本需要的似本能假定:“当人们在种系阶梯中上升时,人们可能会逐渐发现新的(更高级的)欲望,发现另一种本能,它在本质上是似本能的,即在强弱程度上是由机体结构和作用所决定的”。根据似本能的假定,马斯洛提出了基本需要的层次发展理论,这一理论主张需要是以一种有层次的和发展的方式,以强度和先后次序彼此联系起来的。

03自我实现理论

自我实现原本是一个哲学概念。马斯洛将自我实现描述为“充分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能等”,自我实现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自己趋于完善”。同时,自我实现不是一种结局状态,而是在任何时刻、任何程度上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

对本书的进一步深剖((摘自各位网友的分析))

1、对偷窥狂的看法

来自weibo@一杯去冰无糖的珍珠奶茶 

从《动机与人格》中,我不经意间就会去思考他的心理究竟是什么样的,抓住罪犯的最佳途径就是你成为罪犯,他们的这种带有一丝炫耀的偷窥并非和一般偷窥狂的心理一样,偷窥不仅仅满足了他泛滥的好奇心,同时也给他带来了”我知道的比别人多“这种伪成就感。

这种人是典型的自我欺骗式+表演型人格,并且极度缺乏安全感,自己心情的好坏大多寄于别人身上,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对自己做出定位,内心极度自卑的同时又极度自负。

这种没有坚定的价值观支撑着的人格很容易做出不寻常出格的事,忍受不了别人对他的一点背叛,心胸狭隘,可能就是一个潜在的危险分子。同时这种人格的情绪多变,喜怒无常,随时都有可能爆发,所以这种人还是远离的好……

2、当儿童感到不安全的时候,当他在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归属需要和自尊需要方面受到根本阻碍和威胁的时候,他就会更多的表现出自私,仇恨,进攻性和破坏性来

来自weibo@aygrzsthl丶                        

3、爱情的一个特征就是焦虑的消除。他研究那些自我实现者的爱情,发现男女双方在交往中,会放弃角色扮演,越来越自然。
与亲爱的人在一起,人可以成为自己,可以感到自由自在,甚至可以不拘礼数。这种坦诚,还包括让对方自由地看到自己的缺陷,缺点,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缺点。

来自weibo@哈利哈利我是赫敏             

4、《动机与人格》马斯洛,进度128/269页。

“虽然你的遗传基因和早期的经历可能会决定你人格的框架,但是,你未来的自我究竟怎样则完全取决于你自身的努力。例如,你的人格可能综合了你父母许多积极的品质,而摒弃了你不喜欢的品质,如脾气急躁。你能决定不让这个脾气在你的人格中占据主导地位,或不恰当地表现出来。用坚定的意志,你可以成功控制和改掉这个脾气,虽然其中偶尔也会有失误。


换句话说,在你早期的发展过程中,你能够形成一种人格倾向,并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根据你个人的目标对自己的人格进行再塑造。同样,如果你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你不满意的品质,如胆怯、害羞、悲观、迟钝、消极等,那么,你会意识到这些品质并不代表你的一生都是如此,你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重新塑造你自己,使自己成为你所满意的人。这就是自由的本质,自由的选择意味着要正视现存的环境,从有限的条件中作出选择,努力按未来的目标重新塑造现在。”


大师不愧是大师,真实而清晰地说出了我内心所困惑、矛盾、挣扎、不甘的种种心理情绪,我有力量塑造我,我会从曾经不满意的地方走出来,不为别人,不为世俗的眼光,而是为了我自己的自由。(来自weibo@被拯救的啊秃


有助于理解人性的书
01. 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02. 史蒂文.莱斯《我是谁:成就人生的16种基本欲望》
03.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理解人性》
04.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05.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06.社会性动物
07.人性的解读
08.人性论  

本周完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