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情尚未结束,仍需警惕自身的心理变化!

 安肯心理 2020-03-27

2020年应该会是我们未来的历史书上特别的一年。

一开年我们就迎来了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截止2020年3月25日18点, 全国的新型肺炎状况:

累计确诊

81872

现有确诊

16067

死亡人数

3287

治愈人数

73793

现在随着疫情渐趋平稳,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开始慢慢恢复常态。包括湖北在内的大部分地区防疫形势逐渐好转,大家有了更多的信心,不让自己的生活被疫情完全左右。然而,疫情尚未未结束,防控仍在进行中。

疫情给人们带来的心理“阴影”还未散去,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

不少医护人员和重灾区民众心理受到冲击,出现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

没有与患者密切接触的普通大众,由于日常生活受影响、看到太多负面信息,导致产生了不恰当的认知和情绪。

目前病例数目虽在下降,但判断拐点不是单项的数字说了算,我们还要综合考虑心理调适与防护等多种因素。让“心理拐点”越过“疫情拐点”,克服错误认知、不良情绪、恐慌心态,积极应对,才能打赢这场疫情持久仗!

疫情渐趋平稳之后,我们该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评估、调整好心理状态呢?本期文章将一一为您解答。

01.

疫情可能引起的心理问题

从近期的一些报道来看,疫情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留下了一些心理问题。

例如“应激反应”

指个体遇到一些重大变化或威胁时,产生身心整体性的调试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

要知道,不同应激水平对个体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其实轻中度应激反应均属于正常反应,是我们在面对险情或危机事件时的身心反应。一旦反应过度,持续时间过长则需要高度关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

02.

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评估

(一)应激下,如何科学评估心理状态?

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的群体,比如重症患者和普通民众,他们在心理反应上必然存在差异。对于重度应激反应,我们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测评手段和诊断技术进行评估和治疗。

下面提供几个常用的心理健康测评量表,在寻求帮助前读者可先自行评估。

l 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RQ-20)

根据过去30天的状况,请您回答是否被以下问题所困扰,并进行打分:是1;否0。

  1. 经常头痛;

  2. 食欲差;

  3. 睡眠差;

  4. 易受惊吓;

  5. 手抖;

  6. 感觉不安、紧张或担忧;

  7. 消化不良;

  8. 思维不清晰;

  9. 感觉不快;

  10. 比原来哭得多;

  11. 发现很难从日常活动中得到乐趣;

  12. 发现自己很难做决定;

  13. 日常工作令自己感到痛苦;

  14. 在生活中不能起到应起的作用;

  15. 丧失了对事物的兴趣;

  16. 感到自己是个无价值的人;

  17. 头脑中出现过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

  18. 什么时候都感到累;

  19. 感到胃部不适;

  20. 容易疲劳。

评分标准:总分超过7分表明存在情感痛苦,建议寻求专业帮助。

l 抑郁自评(PHQ-9)

根据过去两周的状况,请您回答是否存在下列描述的状况及频率,并进行打分:完全不会0;好几天1;超过一周2;几乎每天3。

  1. 做事时提不起劲或没有兴趣;

  2. 感到心情低落、沮丧或绝望;

  3. 入睡困难、睡不安稳或睡眠过多;

  4. 感觉疲倦或没有活力;

  5. 食欲不振或吃太多;

  6. 觉得自己很糟——或觉得自己很失败,或让自己和家人失望;

  7. 对事物专注有困难,例如阅读报纸或看电视时;

  8. 动作或说话速度缓慢到别人已经察觉?或正好相反——烦躁或坐立不安、动来动去的情况更胜于平常;

  9. 有不如死掉或用某种方式伤害自己的念头。

评分标准:0-4没有抑郁症状;5-9可能有轻微抑郁;10-14可能有中度抑郁;15-19可能有中重度抑郁;20-27可能有重度抑郁并需要立即治疗

l 焦虑自评(GAD-7)

根据过去两周的状况,请您回答被以下问题所困扰的频率,并进行打分:完全不会0;好几天1;超过一周2;几乎每天3。

  1. 感到紧张、焦虑或不安;

  2. 无法停止或控制担忧;

  3. 过于担心各种事情;

  4. 无法放松下来;

  5. 焦虑不安以至于无法安静地坐着;

  6. 容易生气或易激惹;

  7. 感到害怕,好像会发生可怕的事情。

评分标准:

5-9表示轻度、可能在临床水平以下的焦虑,建议加强监测;

10-14表示中度、可能具有临床意义的焦虑,需进一步评估及治疗(如有需要);

15-21表示重度焦虑,很可能需要治疗。

(二)普通人如何评估自身心理状态?

对普通人群来讲,应激反应比较微弱,并未达到临床标准,在自我心理健康评估时,可以依据下面几个基本原则

生理活动正常关注自己睡眠、饮食是否规律、免疫力是否下降等;

情绪反应适度  是否存在过度焦虑、持续抑郁、易激惹等现象;

社会功能良好  是否存在自我封闭、回避社交、兴趣减退等现象。

通常来讲,只要这几个方面没有明显的变化,就无须过度关注和紧张。

出现以下症状,就该去找心理咨询师

  • 彻底麻木、没有情感反应、经常发呆,对现实有强烈的不真实感;

  • 脑海中或者梦中持续出现灾难的画面,并且感到非常痛苦;

  • 回避跟病毒疫情有关的话题,对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 经常出现难以入睡、注意力不集中、警觉过高以及过分的惊吓反应。

此外,若上述反应并不强烈,但持续时间长,也应当注意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03.

调整身心状态的方法

公众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不适情绪,主要来自于对“被感染”的担忧。要调适自己的心态,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心理放松技术

认知调整


医学不是万能的,医护人员应该学会接纳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表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避免过度苛责自己,只要尽最大努力去救治患者,无论成功与失败,都应该坦然面对。

放松训练


最常用的是渐进式的肌肉放松训练,通过循序渐进地放松每组肌肉群,最后使全身达到放松状态。

如果出现了严重的焦虑情绪,可以试着用正念冥想的方法放松自己,比如,闭上眼睛,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然后让呼吸慢慢变深变缓,也可以在此过程数呼吸的次数,以20次为一个阶段,每天坚持10-20分钟就会有益身心。

情绪调节


可以通过写日记,将近期的事件和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擅长或者喜爱绘画的朋友也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二)接纳情绪,认识自己

面对应激情绪,我们越是压抑和否认,就越是容易被它们支配,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所以,要尝试着接纳自己的情绪、生理反应,允许这些反应的出现,而不是否认和排斥。接纳当下发生的一切,积极的改变自然就会发生。  

(三)恰当心态对待疫情信息

 在这个特殊时期,在关注社会新闻和疫情发展情况的同时,要时刻保持警惕,学会过滤信息,避免产生替代性创伤。

(四)多交流、获得心理支持

在疫情流行的时期,特别是在疫区,我们经常感到自己孤立无援,这时可以多与朋友交流,相互鼓励,沟通感情,加强心理上的相互支持。虽然无法出门见面,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渠道和朋友交流。

(五)维持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积极地看待生活,尽可能维持原有的规律作息,按照原先的节奏生活,按时起床,在家里学习、办公,按时吃饭,按时休息,让自己回到正常的生活轨迹。还可以多从事运动、放松、健身、亲子游戏等活动,有助于缓解焦虑和恐慌情绪,提高自信心,促进脑部多巴胺的分泌,让我们产生愉悦感。

(六)积极的“愿望清单”技术

列出来平时有什么爱好一直来不及做,排个队,按照优先级勾选出在家里就可以实现的活动。逐项实现,每项持续到感觉有点儿无聊。如果你的项目少,还可以发展一些新项目。可以跟帖交流,激励更多人打卡参与。

最后,希望大家以一种平和的态度正视变化,相信未来一定会好起来。

往期回顾

心医杨博士:保持适度焦虑,有利于阻击“新冠病毒肺炎”

警惕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心理创伤”(PTSD)

困住我们的从来不是疫情,而是心中的枷锁

请收好这份“返岗复工”心理调整指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