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水晒盐,山东无棣为先

 宇闻休闲书苑 2020-03-27

刘玉文

海盐,最原始的制取方法是“煎”“煮”法,用盘为煎,用锅为煮,史称“煮海为盐”。经过十数世纪的实践改进,由直接用海水煎煮,改为淋卤煎煮。用煎煮法制取海盐不但产量低,而且质量差。

是谁最先发明、采用海水滩晒制盐呢?正是山东无棣碣石山附近的盐民。

据明代学者宋应星撰著的《天工开物 . 作咸第五》记载:“海丰有引海水直接入池晒成者,凝结之时,扫食不加人力。与解盐同。但成盐时日,与不借南风则大异。”

意为:海丰的盐民,把海水直接引入池内晒成盐,凝结后扫起来,就可食用了,而不需再煎炼加工,这一点和解池的池盐是一样的。但成盐的时间,以及它不需依靠南风吹这两点,就跟池盐大不相同了。

这段记载中的“海丰”就是指今山东省无棣县,或当时县境内的“海丰盐场”。“无棣”一名始见于《春秋左传.嬉公四年》,明初,改置“海丰县”,“海丰县”因境内有海丰乡和海丰盐场得名,1914年又恢复“无棣”之名。

其中的“解盐”系指山西解州之解池所产之盐,解盐质量居当时国内之首,属“贡盐”之列。无棣滩晒的海盐质量与解州贡盐相同,无棣制盐水平可见一斑。

山东夙沙氏煮海为盐,为华夏制盐之鼻祖。周初封姜太公于齐“北至于无棣”。据《管子》载:“暮春之初,北海之民即煮海为盐”。《史记》载:“太公至国……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由此无棣盐业日盛,西汉时渤海郡置盐官。

魏晋时盐民在碣石山上修建盐神庙(亦称“盐神祠”),因此碣石山又俗称之为“盐山”。 《魏书·地形二》有“盐山神祠”的记载。《盐山县志 》P108 :“隋开皇18年(598),以县境东南近海处有一座山名盐山,以山名改高城县为盐山县。盐山(今山东无棣县境内大山),古称碣石山,春秋时改称无棣山。山下有月明沽产盐,山腰有盐神庙,魏晋时称盐山。”

《太平寰宇记》有关于月明沽的记载。《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五,记载:无棣县“月明沽,在县东界,西接马谷山,东滨海,煮盐之所。”同时记载:“无棣沟,东流经县理南,又东流,与鬲津枯沟合而入海,隋末,其沟废,唐永徽元年,薛大鼎为刺史,奏开之,引鱼盐之利于海,百姓歌曰:‘新河得通舟楫利,直达沧海盐鱼至。昔日徒行今跨驷,美哉薛公德滂被。’”当无棣县当时鱼盐之兴盛可见一斑。

     元代,在鬲津河沿岸建有海丰、海润、海盈三处盐场。明初海润、海盈有煎有晒,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海丰场率先易煎为晒,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的传统制盐旧工艺,被无棣人发明的新工艺所代替,使制盐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