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是三月三》郝菊月

 太行文学l苑 2020-03-27

(武新华摄影)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回到了童年……” 

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想起了家乡的三月三,想起了村里三月三的庙会,想起了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三月三庙会由来已久。庙在村西坡,从我记事起就有,称为西庙。小时候,每逢过年我都会跟母亲去庙里磕头上香。

庙里供奉着大仙二仙三仙奶奶和疙瘩爷、孔子的神像。每到农历三月初三,村里都要举办庙会,还要请豫剧团来助兴演出,对于小时候的我们来说,真是最开心的事了。

说到庙会,很有必要说一下庙会的主会场–––十字街。 西庙离唱戏的戏台比较远,而十字街正好处在两者中间,从西庙下来一直往东走,大约不到半里就到了十字街。

十字街平坦开阔,是个名副其实的小广场,也是人们唠嗑挂闲篇的闲话中心。东边是小卖部、卫生所和加工厂,北边是小学校,南边也有个加工厂。听父辈们说在生产队的时候,十字街就是队里的食堂所在地,每天村民出山干活时领任务,大队小队召开会议,队里分粮食蔬菜都是在这里进行。可以说十字街向来就是村里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处在一个十分重要位置。

村子不算小,东西南北拉扯得比较长,大约有两千多人口,分为七个生产小队。以十字街为中心,向东边路口走是六、七队的地盘--高岸;顺着北边的后胡同直走上了公路--鹤林公路,呈东西走向的鹤林公路像一条玉带一样穿村而过,又把村子分成两半,南边主要是三队村民集居地--后地,北边地势较高,像个小山坡,被人们叫做池坡,四队的村民都居住在这里;十字街的东南角是后来形成的赵家庄,居住着从十字街周围搬出来的五队村民;生活在十字街西南的是一、二队的村民。

如果,把十字街比作一颗大树的话,那么这东南西北的道路就是大树延伸出去的各条枝干,而十字街无疑又成了村里连接四面八方的交通枢纽。

十字街东南、西南各有一座石拱小桥,如果把十字街作为顶点,那么这两座桥就是从顶点延伸出去的两条射线。戏台正好位于这两条射线形成的夹角的位置–––两座小桥下面的河沟里,坐南朝北。戏台是用石头垒起来的一个半人高的土台子,两边是庄稼地,正前面是一处地势平坦的开阔地带,越往北是个阶梯状的小土丘,土丘上面有个两三米宽的券胡同,从券胡同上去就是十字街了,而当时的加工厂就在券胡同的右边。

下雨的时候,从各条路上流下来的雨水都汇集到十字街,再从十字街经券胡同流入下面的河沟,小时候我们每到下雨都会来券胡同里嬉水。戏台右前方不远处还有一棵高大粗壮的杨树,杨树上面的鸟窝很大。戏台正好处在一个低凹的位置,周围的地势都很高,看戏的时候,东西桥上、土丘上、券胡同上面的台子上乌央乌央的挤满了人,好不热闹。几个捣蛋的男孩子还会爬到杨树上看戏,说是看戏其实是为了捉小鸟掏鸟蛋,我们女生在树下仰着头干巴巴望着,也只有羡慕的份儿了。

为了把庙会搞好,一般庙会前四五天村里就开始准备了,又是大喇叭广播让村民捐粮捐款,又是派人打扫街道,平整戏台,清除杂草垃圾,还有耍社火的队员们也在抓紧时间排练。那时由于去往西庙的路坑坑洼洼不好走,人们还要在十字街临时搭个棚子,棚子坐北朝南,与前面的戏台遥遥相对,棚子四周张灯结彩红旗招展的。敲锣打鼓把各位神仙的牌位从庙里请下来,暂时屈居于此,供养香火,这就是请神,待庙会结束,再恭恭敬敬地把神仙们送回庙里,是谓送神。

而这几天也是我们小孩最忙碌的时候,一放学顾不上写作业,就直奔戏台抢占地方。不光我们小孩,甚至有些爱看戏的大人也会抢。在戏台前方,用小石块圈,拿石灰粉撒,纷纷占地为王。有时候因为占地不均,或者他挪了他的石块,或者谁事先圈好的领地被人抢去了,两个小孩就会吵的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待旁边大人把战乱平息后,马上又握手言和,兴冲冲的各自跑回家,在自己家的大人的帮助下把长板凳,大椅子,高杌子都搬过来安放在自己的领地里。

唱戏的还没来呢,整个村庄就已经热闹得不得了了,接姑娘女婿的,叫亲戚朋友的,邀请七大姑八大姨的……那时候没有电话,不是让别人带口信,就是自己亲自去叫。尤其是那些出嫁了的年轻闺女们,刚过门没几年在婆家也还不主事,孩子也还没到上学的年纪,往往趁着庙会带着孩子来娘家多住些日子。

记得一首童谣是这样唱的“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请闺女叫女婿,小外甥撵着去……”情景确实是这样的。

豫剧团一般会在初一早上或者初一前一天赶到,赶到后先搭戏台,戏台是把一根根钢管接上去固定在一起的,上面覆盖着一层巨大的帆布,即使下起雨来也不要紧,下面是垂着的好几层彩色的幔子,很是好看。戏台搭好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三月三庙会也就正式拉开了序幕。

戏一般是从初一下午唱到初五下午,除了庙会当天是上午、下午、晚上都有戏外,其余的时间都是光下午和晚上有戏。那几天我们上学也一样,庙会当天放一天假,其它时间是上午上学,下午晚上看戏,一天上半天课可乐坏了我们这些毛头孩子。

上午一放学,我和小伙伴们就直奔戏台,虽然知道没戏,但总要在戏台周围逗留一会儿,直到母亲做好饭寻了过来,才不得不在母亲的叫嚷声中被母亲揪着耳朵恋恋不舍地回家吃饭。

嘴里吃着饭,心却还在戏台那,胡乱扒拉几口饭就又疯跑了出去,戏台前早有小伙伴等着了。

早春三月,天气已经很暖和了,中午的太阳更是火热,戏台前一个大人也没有,只有两三个卖零食的小摊位,摊主无精打采在太阳底下打着呼噜。这时候的戏台就成了我们的舞台,窜上跳下追逐吵闹疯得不亦乐乎,玩累了攥着好不容易跟母亲要来的一元钱,在摊位前转来转去,尽管口水直流,但始终舍不得花,只好又把钱小心地放进口袋里。

戏台前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戏快开演了吧!我们各自坐到自家的凳子上,眼睛四处寻找着自己家的大人,远远地就向他们招手“这儿呢,在这儿……”

戏台周围的人越来越多,一下子热闹起来了,鞭炮声伴着开场的铃声,唢呐声和着锣鼓声,戏终于开演了,台下顿时鸦雀无声,人们把目都转移到了台上。我们那时年纪小唱的啥也不懂,只是胡乱地跟着旁边的大人拍手叫好,“懂戏看门道,不懂看热闹”说得一点也不假。什么生旦净末丑了,也全然不解,只知道唱戏的是男的女的,扮的是红脸还是黑脸。

不过,最让我钟情的要数那扮相俊美的女子了,虽然听不懂戏词,但那粉红的脸蛋,细长的眉毛,五彩罗裙衬托着匀称的身材,甩着长长的袖子(后来我才知道叫水袖),头上插着各种各样让人眼花缭乱的头饰、簪子,迈着轻盈的步子,感觉就是天上的仙女下到了人间。心里甚至想着等长大了头上也要插满漂亮的头饰簪子,穿上五颜六色的罗裙变成美丽的仙女呢!

小时候一直觉得戏台后面是个神秘的地方,总想去看个究竟。等“仙女”退到了后台,我们兴趣全无,屁股上也好像长了钉子一样难受得坐不住了,几个小伙伴挤眉弄眼悄悄从人群中溜出来,偷偷绕到戏台后面,从帐篷的缝隙中钻进了进去。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道具,几个胆大的男生好奇的动动宝剑大刀,摸摸胡子龙袍,戴戴官帽甩甩马鞭……我们女生只是静静地在一旁看着那些演员们,他们有的正在洗脸准备化妆,有的已经化好了妆正换戏服,有的已穿戴整齐在一边候场……那奇奇怪怪的脸谱,形形色色服装道具把我们牢牢吸引住了,正看得入神呢,“都给我出去”忽然一个声音传来,一张“大黑脸”把吓得我们四散逃跑,可不一会儿,几个小伙伴就又偷偷钻了进去,捉了几次迷藏后,我们也不怕“大黑脸”了,他拿我们也没有办法,而我们却在心里偷着乐。

其实相比于白天,我还是喜欢晚上看戏的。白天乱嗡嗡的,戏台旁边的幕布上也不显字,“咿咿呀呀”的根本听不懂戏词,而晚上就不同了,安静的夜幕下灯光格外明亮,唱的什么内容一字一句都显在了幕布上。对于已经上了小学的我来说,大部分的字还是认得的,所以也就懂得了一些剧情。《绣花女传奇》《卖苗郎》《泪洒相思地》《朝阳沟》《倒霉大叔的婚事》《香魂女》……好多经典的剧目都是那时候在晚上看的。

到了三月三庙会这天,一大早那些卖吃的、用的、玩的商贩们就从四面八方赶来了,找个空闲的地方摆上自己的商品,大声吆喝着;三里五村的乡邻们也从各个路口聚集在十字街上,挑担的,擓篮儿的,推车的,男的女的老的幼的;还有那些善男信女们,一到十字街就去棚子里给神仙们磕头上香,也有一些善男信女在棚子里磕完头后,还要再亲自到庙里上香。煕煕攘攘的人群,不绝于耳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一时间宽阔的十字街上已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了。

这还不算,一场精彩的社火表演更是把庙会推向了高潮,看热闹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的围得水泄不通,演员们娴熟的动作,高超的技艺赢得了一阵又一阵喝彩声,就连台下看戏的人也被吸引了过来。我和小伙伴们兴奋的在人群中挤来挤去,在卖零食的摊位前挑来挑去,从口袋里掏出带着体温的一元钱,终于买着了早就让自己垂涎三尺的粘糖,躲到角落里和小伙伴们互换着吃。

我们还没疯够呢,热闹一时的三月三庙会就落下了帷幕。戏台拆了,豫剧团走了,望着阳光下那又回到平日的十字街,抚摸着空落落的满地砖石,心里也像被掏空了一样只想哭…尽管有万般不舍,我们也不得不回到学校又开始了全天上课模式,心里只能默默盼望着明年的三月三庙会早点到来。

虽然戏台早已荒废,人们在十字街上盖起了新戏楼,但我每次从桥上走过,总会习惯性的向桥下张望,好像台下的凳子还在等着我去坐。

虽然通往西庙的土路铺成了水泥路,在十字街上搭棚子早已成为历史,但我每次路过十字街,总觉得还有一面红旗在迎着风高高飘扬。

虽然到现在我都没有插上那漂亮的头饰簪子,没有穿上那五彩缤纷的罗裙,也没有变成美丽的“仙女”,但那俊美的女子形象却早已深深镌刻在我的脑海中。

此刻,三月三已近在眼前,但是由于疫情的影响,今年的庙会也眼看着成了泡影,而那嘹亮的锣鼓声悠扬的唢呐声早已在我心里响了起来,那怎么也化不开的浓浓乡俗、乡音、乡情又占据了我的整个心房。

                    庚子年农历二月二十五凌晨完稿 

【作者简介】郝菊月:林州市东姚人,喜欢读书,热爱诗词,闲暇时喜欢游走于文字当中,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