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散文‖【庙会】◆么兰成

 白云之边 2023-11-02 发布于山东

作者简介

么兰成,冠县东古城镇李才村人,中共党员,退役军人,农民,文学爱好者,诗歌 散文 曾在国内多家平台和纸刊发表,曾获得全国诗歌征文优秀奖。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冠县作家协会会员。

-庙  会-

村庄地处黄河故道旁,是一个并不繁华的地方,土地庙是独特的风韵,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庙会,都要唱上三、五天的大戏,不分男女老少都来赶会,土名叫“逛庙”,但其中女子最多。

庙会的前几天就搭戏台子,选一处临街宽敞的地方,最好选一个靠土坑的地点,为搭戏台村里组织十几个人,搭台子和看守戏台维持秩序,他们都是村里的头面人,搭台看台有工资,所以这些人以此引为自豪。戏台子周遭用木杆子绑起来,四边围上布,上边搭上席棚,下点小雨不要紧,搭戏台十几个人就要两三天的时间,戏台搭好后,人们高兴的相互转告:“戏台子搭好了”。会前的一两天,为看戏各家忙着接亲唤友,好不热闹,这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光,有一个很好的民谣:大槐树、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人家的闺女来看戏,咱的闺女咋不来……

开戏那天,戏台前挤满了人,小商贩也在戏台旁支起了摊,大到卖饭、炸果子,小到卖花生、瓜子、水果糖,琳琅满目,让人感受到传统庙会的魅力。

这时,东家的女儿长大了,西家的男孩也该成亲了,说媒的就走上门来,约定两家父母在戏台下相看,也有只通知男方的,不告诉女家,这叫“偷看”,比较自由,成不成没关系,反正那家的姑娘也不知道。所以,看戏的姑娘个个打扮得漂亮,穿着新衣裳,刘海剪的齐整,辫子扎的一丝不乱,红头绳扎上红辫根、绿辫梢、花发卡,走起路来像戏子,吃起瓜子头不歪、眼不斜的,温文尔雅,神圣不可侵犯,以求得到人的欣赏。那些新媳妇也打扮的利利索索,在戏台下边亮相,博得街坊邻里给个好品评,谁的模样俊俏,谁的穿着得体。

开戏前,人们坐在一起彼此谈着家常,说着趣事,谁家的婆婆外待媳妇了,谁家的公公好耍酒疯了,谁家的姑娘刚出嫁一年就添了个大胖小子,谁家的儿子十五六就定亲了,一个个说的津津有味,说到兴奋处眉飞色舞,温暖而又亲切。

有的家庭几个女儿,亲姊妹难得相聚,谁有谁家的事,且有一大群孩子,没有功夫相互探访,借庙会相聚,真是大好的时机。相见之下,绵绵旧情不知从何说起,心中又惊又喜,过了一袋烟的功夫才从昏昏恍恍中过来,打开话匣子“你咋来的?或是:孩子都来了吗?这只是客套的外表,心中早已沟通了前缘。

戏还没唱,就来了许多事情,锣鼓一响就压住了台子,台下人山人海,搭戏台的也真会找地方,选了一个大土坑在台前,台子就抬高了,看戏的坐在坑中谁也挡不住谁的视线,这坑有二亩大,观众注目台上戏子的扮相,台边一幅醒目的对联道出了真实的场景:台上人,台下人,锣鼓响,人看人。台上眼,台下眼,眼对眼,心动心。

真看戏的没多少,场子周边的人交头接耳,笑语连天,哪是来看戏的,他们的喧闹比锣鼓还响,台上出来一个穿红的,走进一个挂绿的,只看见摇摇摆摆的出入,别的啥也不知道,不用说唱的好坏,就连戏词也听不清,只能看到挂胡子的演员在张嘴,坤角男角都闹不准,有了看了几场戏,连一台戏名也说不上来,只记住一个花脸拿刀比比划划,一个白脸举枪乱扎一阵。

台上的戏子,似乎怕远处的听不见唱,拼命的扯开嗓门也压不住喧闹声,有的人早忘了是在看戏,随意的说长道短,有些远亲熟人平常一年也见不着,今天在戏台下看到了,哪能不打招呼,便老哥、二嫂的招呼起来,这戏外戏比台上还热乎。

如今,村庄还有着传统的庙会日,但再不唱戏了,没有了往日的热闹,朴素的乡情消失了,经济振兴的时代,人们脸上洋溢的是庆幸与满足,丢失的是些许的传统遗憾。在我心目中往日的庙会永远不会改变,希望能够一直保持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让心灵永远充满美好时光的情怀与乐趣。

回首过去,古庙会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虽然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充斥着乡村,然而想起旧事,心中就会涌起一股暖流,庙会的日子已成为了我的宝贵财富,让我终身难忘。但庙会唱戏的点滴片段,仍占据着心房的一隅,是多么令人回望的念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