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旗渠英模马有金》孙玉杰

 太行文学l苑 2020-03-27

特别提示:图片为作者原创,请勿转载!!!

我们村儿的马有金竟然是杨贵同志的亲密战友!

昨天回老家祭祖,回来的时候路过岱顶山下的牌坊时,看到后面的平台上新建了一排平房,房子前面还立着一块石碑。好奇心促使我停下车走过去看了看,没想到竟然有了重大发现:这儿竟然是建设红旗渠的总指挥长马有金的纪念馆!更令我惊异的是我竟然不知道他是我们村儿的人!!

细想来,这也不奇怪:说是“我们村儿”,其实只是我的祖籍所在地,我并不是这儿出生的。不过听说我小的时候被家人送到这里待过一段时间,成为了“留守幼儿”。因此,说是我们村儿,其实也勉强不为过。后来,从我记事儿起,很长一段时间里,就只有过年才回来住几天。不过,就是每年这短短的几天,在与家乡人的接触中,我的林州话说得竟然挺地道,以至于后来去外地上学时,和同班的正宗林州人用家乡话交流,他们也没听出来异常。这可能是缘于父母都是林州人,自己的身体里就有说林州话的基因吧!

红旗渠的故事我早就听说过,其总设计师杨贵,家乡就位于卫辉市的罗圈村,离我现居住地不远。据说他家附近有一棵老银杏树,每到秋天叶子黄了,煞是好看。我们本地很多骑友常常结伴去观看,我心慕已久,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终未成行,甚为遗憾。根据相关资料,我了解到,杨贵早年也曾在鹤壁进行过革命工作,而且还是解放前残酷的武装斗争;而鹤壁的全国拥军模范靳月英大娘的丈夫,就是为救杨贵而牺牲的。

而在我的家乡,另一位建设红旗渠的功勋人物马有金,此前对他竟然毫不知情,我感到很愧疚!

我怀着仰慕的心情来到纪念馆前,先瞻仰了广场中的纪念碑。石碑正面镌刻着“廉洁奉公风范长存”八个大字,背面是马有金事迹简介。随后我来到纪念馆门前,却发现门是锁着的。正当我怅然之际,不远处药王庙中出来一位老者向我这边走来,并警惕地看着我。我随即询问老人家谁有开门的钥匙,老人问我是做什么的,我说我老家就是这个村儿的,想更多地了解一些修红旗渠的故事,并向大家宣传一下这位修渠英模。老人听后眼角即刻露出了笑意,并让我稍等,转身又回庙里去了。不一会儿,他拿了把钥匙折返回来,为我开了房门。

我进门后,看到正中的墙上挂着巨幅红旗渠青年洞照片,前面的地下有一张红色方形案台,正面写着“红旗渠指挥长马有金”及其生卒年份。两边的墙上则挂着他不同时期的照片:有与工地建设的,有领导人视察与接见的,有陪同外国友人参观的,还有杨贵与马有金不同时期的合影。再有就是马有金获得的各项荣誉证书、奖状,及参加各种庆祝活动的出席证,邀请函等。在靠着西墙的地上,则是几个展柜,里面陈列了建设红旗渠的工具、护具、餐具、照明灯等实物,以及马有金生前用过的物品。

看过这些照片与实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作为建设红旗渠的指挥长,他并不是光动嘴,发号施令让大家“给我干”,而是事必躬亲,以实际行动号召大家“跟我干”:照片中,他不是在抡大锤,就是在垒墙,要么在检查工程质量。作为工地的指挥长,他好比秋天南飞的雁群中那只领头雁,看似处于C位,风光无限,实则是最累的!他既要亲自抡大锤,砌石块,还要协调各方,监督工程质量,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双重付出!

再看看当年修渠的“神器”’:铁钻头加个木柄就是轮钻,安全帽是柳条编成的,劳保用品就是由几层布做的垫肩,照明用的是马灯。砌渠壁的石头是用钻一下一下凿方的,然后再通过肩扛手抬,把它们垒得严丝合缝,以致于几十年过去了,绝大部分地方还是完好如初,滴水不透,绝对的良心工程啊!设想当今,即使有了各种高精尖机械设备,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中还能再建好类似的伟大工程吗?前些时候,我们不时听新闻报道,说某些工程刚竣工没多久,就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与红旗渠建设者相比,那些参与者不汗颜吗?

参观完纪念馆回到家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把一些照片发到了抖音上。堂弟看到后留言说,马有金就是他媳妇儿本家的爷爷。这么说来,我竟然也和这位建设红旗渠的英模沾了点拐弯抹角的亲戚呢!

作为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的亲密战友,红旗渠建设总指挥长马有金的事迹人们了解的相对较少,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不客观的。我们对这位老英雄的历史欠账,是到该补上的时候了!

致敬,杨贵书记!

致敬,马有金总指挥长!

致敬,红旗渠的建设者们!

                     2020年1月22日

【作者简介】孙玉杰,鹤壁市人,原籍林州,爱骑行,偶尔敲一点文字自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