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求学的成功等式》王来宝

 太行文学l苑 2020-03-27

这个等式,是我积十几年求学经历和后来教学体会以及许多成功人士成才事例所得。这个等式,我在教学论文中撰述过,在经验总结时介绍过,在我所任历届班级中灌输过,在师生集会上提倡过,在对子孙教育中强调过。曾被学生贴在文具盒上,写在书桌上,也曾被有的学生高称为“王氏定理”,实行后,他们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个等式就是:

(自觉地)苦学+实学+巧学+注重非智力因素=成功

首先说“自觉”,“自觉”是一切行动的内驱力,怎样才会有自觉性?就是要有一个奋斗目标,对学生来说很重要,有了这一目标, 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这个奋斗目标,往大里说,就是为振兴中华而读书,有关大道理在此不再赘述,往小里说,就是将来准备上什么大学,毕业以后干什么工作,这是远期目标。学习成绩要提高多少?要在班内、年级内达到什么名次,这是近期目标。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制定,有的学生就把要上到某类院校的高考分数估算一下,贴在桌子的显眼处,写上“向某某高地冲锋。”抬头低头之间经常能看到,很有些座右铭的味道。正是在明确的目标激励下,自觉性才会产生,“不用扬鞭自奋蹄”,才会在苦学、实学、巧学等各个环节中取得成绩,获得实效。

下面分别谈谈三学和注重非智力因素。先说苦学,这是最基本的。

学习本来就是一件苦差事,古人为什么会“三更灯火五更鸡”?为什么会“头悬梁”“锥刺股”?为什么自作《师说》的韩文公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一名句产生后,一千多年以来历代学子都把它奉为座右铭?为什么当代名人会有“天才出于勤奋”的至理名言?都说明勤奋与刻苦的重要性。确实,像语文上的字、词、句、篇等知识,有的就需要下苦功夫去记,去积累;英语上的单词、读音、语法就需要记得毫厘不爽;数理化上的许多概念、符号、公式,解题方法就需要烂熟于心;政史地上名称、年代、事件、理论,就需要做到如数家珍。记下这许多知识,不吃苦能行吗?作为学生应该,冬不避严寒,夏不避酷热,春不畏困倦,秋不畏烦躁。背单词、背诗文,不怕口干舌燥;做计算、作训练,不怕腰酸胳膊疼。有时还少不了“时间加汗水,日光加灯光”;还得制情忍性,不羡慕别人谈情说爱,上网耍手机,能抵得住诱惑。牢记人生在世,”、“二字,应先苦而后甜,勿先甜而后苦。我有一个姓张的小学弟,刚改革开放时,他在小店中学读高中,那时古装电影刚开禁,一天晚上在教室外的操场上放《刘三姐》,别的同学都去了,操场上人山人海,唯他稳坐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学习,而且每次操场演戏放电影他都是这样。为了保证有较多的学习时间,他坚持住校,寝室里蚊子、跳蚤肆虐,他不畏惧。据他娘说,身上留下的血痂,直到考上大学,第二年才掉干净。

其次,说实学。毛主席早就指出:“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与骄傲,决定的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当然还是他说的对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现在的高考题,分数的设置基本上是一分钟一分,很多题目有很大的迷惑性,你不仔细辨别,会觉得哪一个都对。这时,如果你平时学得踏实,概念明确,一下子就会判断准确;如果你平时就学习不踏实,马马虎虎,你就会在选择题上花很多功夫,还不容易做对。怎么办?平时就要实实在在的学。学习和打仗一个道理,我很佩服毛主席的用兵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一方针指引人民军队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敌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这个方针是毛主席听取古圣贤的教诲:“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领悟出来的。对于学习,要努力做到:学一个,会一个,做一个,对一个。基础知识就是那些,你一个一个掌握了,不就轻松了吗?怕就怕你啥都弄个一知半解,似是而非,弄过一遍又一遍,该是“夹生饭”还是“夹生饭”。你再看看我的陈学兄是怎样学的,可能他是出生书香门第(其父曾是小学校长)之故吧,他从小就知道‘上课要聚精会神听讲这个道理。升入初中后,仍然牢记。上课一点闲心不操,一旦有听不懂的地方,抽机会就要提出疑问。如果老师当堂顾不上解解释,一下课,撵到老师办公室,非问出个究竟不可。由于对当堂的知识都领会得通通达达,到自习堂做作业,半堂就完成了。1963年考一中,他各门都是提前半点钟交卷。后来得知,当年他考了全县第一。到了高中,他一如既往,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恢复高考后,30多岁的他考上了河南名牌大学。

(河大南门)

其三,说说巧学。巧学就是讲究学习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

方法之一就是课前预习。我的那位陈学兄,就在每天自习堂做完作业后,剩下的时间就是预习新课。哪儿会,哪儿不会,了然于心。下节上课时,集中精力听不会的那部分,学起来不会吃力。有学生在介绍晚上学习如何安排时,就谈到实行三三制: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复习当天课程,用第二个三分之一时间做当天的作业,用第三个三分之一时间预习第二天的课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方法之二就是上课注意听讲,这是重中之重。许多同学丢弃这个重点,那等于“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有钢使在刀刃上,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一边注意听讲,一边注意记笔记,老师总结的窍门儿、补充的事例、习题都要记下来,现在老师讲课,为了扩大容量,为了直观,多用多媒体教学补充一些类型题,如果不记下来,一下课什么都没有了。去年咱河南有一高考女状元在介绍学习验时就是一句话:自己从不上补习班,就是聚精会神听讲。

方法之三就是认真做作业。即使在草稿本上做题,也要一丝不苟。特别像数学,一个步骤一个指数写潦草了,往往引起错误,讨神半天,还得重新来,浪费了宝贵的时间。题目要多练,模拟训练时,要看着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平时像高考,高考才会像平时”。1999年春天,在老师们的精心辅导下,在学生们的刻苦努力下,我校高三文科出了一匹“黑马”,叫李晓东,从第二阶段开始,已经明显感觉到学习上“吃不饱”了。我当时任教导主任,手边有不少各地名校的试题,他每天找我要一份试卷,认真做练习,然后找有关老师批改。由于长期坚持,他提高很快,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这样一个自费进入高中的学生,那年高考他考得河南省文科第二,安阳市文科状元的好成绩。

方法四是认真复习,孔子说:“温故而知新。”确实是这样,通过复习,原先你在课堂上一知半解的东西,就可能豁然开朗。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学习能力就会有很大提高,特别是到综合复习阶段,确实得把知识串成串,捆成捆。有一些要画知识树(跟现在说的思维导图差不多),像语文课中的文言实词的归纳就有点就像画家谱一样,本意是什么,引申义是什么,比喻义是什么,一目了然,象“左”字,本意是表方位的,如:左边;引申为东,如:淮左名都;再引申为相反,如:意见相左;又引申为贬官,如:左迁;还作通假字用,如左证。举一反三,各科知识点都能系统串起来。

方法之五要独立思考。能够自己动脑子想出来的东西,印象最深刻,如果想对了,那兴趣就来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来了,你会越战越勇,能力也就上来了。现在的复习资料、练习题多附有答案,不要养成稍想不出来就看答案,那样会养成你的依赖性,能力很难提高。

方法之六加强动手的能力的培养。这里说到理化生实验课,凡分组实验一定不要当看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际动手操作了,印象深刻,一辈子都忘不掉。

方法之七就是做好好题与错题档案。历年的高考题,就是最好的例题,那是专家们根据教纲、考纲而设计的题目,一个题能涉及到好几个知识点,要作为好题的押卷之宝来对待。对于错题,自己错在哪里,一定要写出来,把题真正做对,一次被绊倒了,掀掉这个绊脚石,以后再也不会在此被绊倒。

“三学”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光注重一个也不行。前两学是基础,第三学是在此基础上的提高。

其四说说注重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考试中,有时确实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有的学生平时学习很棒,一到考试就糊场,能力发挥不出来,结果名落孙山。

相反有的同学平时表现一般,到考试时能超常发挥,最终成了“黑马”。

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好的心态。如谦虚、谨慎,胜不骄、败不馁,和遇事冷静沉稳,毛主席早就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向老师、同学请教,要虚心,不要目空一切,妄自尊大。取得成绩了,不要忘乎所以,找出进步的原因,才能不断进步;考试失败了,不要灰心丧气,找出栽跟头的原因,把绊脚石搬掉,才能继续前进。要经得起挫折,受得起打击,失败也是宝贵的财富。

第二,要有好的身体。伟人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科学家讲身体健康是一,其余的都是零,这话不无道理。身体好,才会有旺盛的精力。科学研究证明:人的精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氧气,一是养料。氧气充分,血液流动顺畅,新陈代谢就旺盛。要多进行有氧运动,跑步要跑到身子微微出汗;做广播操,要一招一式认真做,做到身体发热。增大了肺活量,吸取了氧气。人体新陈代谢,最主要的是细胞的代谢,旧的衰亡,新的产生。学生是脑力劳动者,主要是脑细胞的代谢,而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要素,可以适当吃些豆制品、鸡蛋、花生、瘦肉等,它们是很好的蛋白质来源。多吃蔬菜水果,能增强免疫力。身体好了,轻易不感冒。若是感冒了,一般得七天才会好。七天之内,心神不宁,浑身难受,遑谈学习。

三要有好的人际关系。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你心情愉悦,自信满满。要尊重师长,团结同学,互帮互助,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形成好的团队氛围。常跟正能量的人打交道,在精神上便能吸取更多正能量。

四是要有好的习惯。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按时作息,使生物钟处于一种健康、有效的状态。到休息时,便能很快入睡;到起床时,麻利带快;用脑时,清醒明白。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喝酒、不去网吧、不沾染黄赌毒,不当手机控,勤俭节约,珍惜父母的血汗钱,多吃健康的绿色食品,拒绝垃圾产品,身体上也要常常吸收正能量。

要养成很好的写字习惯。首先要清楚,其次,要公正,不要龙飞凤舞,乱涂乱画。现在中考高考阅卷都是电脑阅卷,写一手好字是很受益的。

要养成多看报纸、听广播的习惯,关心时事政治,关心热点问题,积累各种资料,开阔自己的视野。现在作文和其他一些试题很注重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很注意实际应用,这些东西你熟悉了,考试时就能左右逢源,提高你的得分率。

毕竟,离开教育教学第一线许多年了,有一些提法可能过时,希望大家以扬弃的态度对待之。

                                   二零一九年八月二十四日

【作者简介】:王来宝,祖籍桂林镇,大专文化,从小喜爱文学,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退休后开始写作,处女作《又到六月六》在红旗渠报发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