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脑中的观念和我们的选择

 布鲁斯邓bdtcis 2020-03-27

“他总是在工作。”

如果听到这样的评价,我会认为是称赞。作为依赖知识来谋生和生产的脑力劳动者,思考和写作是最基础的技能。每天训练思考和写作的能力,是基本功,是像吃饭喝水那么自然的活动。

不同的说法,会带来不同的效果。我们不会说“又在吃饭”,因为吃饭是日常。思考和写作,也应该是日常。这么说,是为了打消心中的顾虑,不要让正在做的事,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

过去的事,可能是财富,也可能是包袱。经过思考整理的经历,都能变成财富。有好的经历,有糟糕的经历,都是必要的经历。而好与坏,也是我们的主观判断,事隔多年,有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彻底改变看法)。

印度哲人萨古鲁认为,现代人焦虑、失眠,一方面,是因为说话、做事太多;另一方面,是因为身体的利用太少。相应的对策是:减少30%的说话和减少每天要做的事;锻炼身体,直到身体疲惫。他的说法对我很有启发,我打算践行一段时间,看看效果如何。实际上,在春节假期里,我就践行了他的说法:我每天的活动只有鲜有的几件事,其中包括至少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中等强度的训练。效果确实很好。

在吴军的《谷歌方法论》中,也提到了要少做事,人生要做减法。在他那本《见识》中,也有文章提到要少做事。另外,《极简法则》一类的书,也提倡简约生活,少做事。更醒目的有《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每天关键的2小时》等。

必须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才能意识到我们的处境。我想要作出调整,可尝试了各种办法后,总不见效果。对于这种情况,我想,有几方面的问题需要考虑:

1、我遇到了一个管用的办法,但我从心底不相信它,所以没有践行;

2、我践行了这个办法,一边践行一边怀疑。习惯的力量很强大,旧习惯的惯性,又将我拉了回去。我在新习惯的养成中,失败而返,于是说,我用的这个办法不行。也就是说,实践不彻底。

因为执行得不彻底,所以没能达成预定目标的事,实在太多了。现在想来,还经常觉得遗憾。做事不彻底,没有将之彻底结束、了解,也对性格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有些事,看似不可能,可如果坚持做下去,反而很有可能做得成。相反,有些事看似可能,却因为中途放弃了,所以反而没能做成。我们给自己讲故事时,会说,那事注定做不成,所以我没能做成。

我可能误解了“中庸”这个概念,也误解了“未发之中”这个说法。人的情绪需要流动和宣泄,不能一味地说服。换一种说法或是想法,情绪状态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经过一顿时间的深思后,我认为有一个比较妥当的办法,也是古老的办法来处理个人情绪。当我对某个人或某件事有强烈的情绪时,我可以选择在私底下将之写下来,落到纸上后,再阅读一遍,就能看清楚自己当时的位置。我是不是为了争论而争论?

后来,我明确了这一点:绕开所有争论,瞄准要达成的目标。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面对不同的意见,我聆听、判断,猜想对方的意图。然后,我会告诉他,我们的争论对达成目标没有任何益处,我们应该放下争论,把事做完。尽管会有小小的不愉快,但只要我态度良好,一般都能把事情扭转到顺利发展的路上去。

这样的思路背后,是我们处事态度的转变。大部分人喜欢争论,有时候为了争论而争论。不论是什么情况下,总要争论“自己才是对的”。这是人保护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维护社会形象的努力,确实应该被理解。这时候,需要一个头脑清醒的人,提醒每一个参与者,在争论过后,我们还是要解决具体问题。如果争论不能解决问题,就要停止争论,从争论中跳出来,问这个根本性的问题:

现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该怎么做?

一起去想该怎么做,比争论不休要好。

就这样,我在情绪的波动和我们要达成的目标之间,取得了平衡。我既不需要压抑个人的情感,委屈自己来掌控大局;又不需要担心因为没有树立个人权威,而使得场面失控。永远直面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争论本身,这是我的策略。

我领悟和练习了很长时间,才获得这一技能。而一旦获得这个技能,我就走上了释放自我潜能的坦途。我在压抑自我和释放自我潜能之间,犹如走钢丝般,谨慎小心走了很长的路。表面上看,要么压抑自我,做到“无我”;要么爆发个性,却因此要承受个性缺陷带来的危机。

认清了目标,一直瞄准目标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强烈的个性,无益于解决问题,达成目标,那么这种个性就要被抑制。被抑制的这一部分,可以转化为文学表达,这是我认准的最佳情绪出口。在文学表达中,我可以如实表达出心中的冷漠、不屑或是傲慢。人在文学中,是真实的、立体的人。

这就承认了,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压抑。而这种压抑是否成立,也跟我们头脑中的观念紧密相连。下面的内容,我想探讨我们的想法,跟我们在日常实践中的感受之间的关系。

《稀缺》这本书揭示了我们的注意力有限,而要关注的事太多,所以容易陷入忙乱穷状态。《贫穷的本质》这本书,从实践的角度,解释了我们头脑中的观念,和我们所处的环境,对我们生活状态的影响。我的看法是,贫穷有时候真的是因为环境影响。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他有一副对联,我以前也引用过: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他这副对联传达出来的思想观念,很值得我学习。我记得,在我上学期间,老师们通常教育我们,要心怀大理想,为一个大目标而奋斗。当时,我很受这些话的鼓舞。虽然后来对这些话有了怀疑,但现在再想想,又觉得很有道理。

我们作为农村孩子,大部分家庭经济条件都不是太好,当时都只满足基本的温饱,求学条件艰苦。但像我这样的孩子,虽然物质条件辛苦,但始终没有放弃心中的大目标,不时地要再次回想起来。跟我想法相同的人,有一段时间曾遭到嘲笑:自己饭都吃不饱,没房子住,还操心国家大事。

我上学那会儿,条件很艰苦,确实饭都吃不饱。但我对老师教给我的“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念,深信不疑。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样的想法到底哪里不对。只是到我走上工作岗位后,发现身边的人都在聊车子房子和漂亮的娘子,我深感疑惑:他们过去的理想,都到哪里去了?

经历十几年的职场磨练,也经历市场变迁的考验,虽然理想主义在大部分人同龄人身上已经褪色,但在我身上,却越发坚定。我现在相信,现状如何,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现在怎么想。因为,现在的想法,很可能是未来的现实。如果现在不这么想,未来就不可能过上那样的生活。没有人会过上自己意想不到的生活。除了意外,我们在未来将要过的生活,是我们苦心经营或随波逐流的结果。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是极好的境界。因为现实会限制我们的想象,让我们随波逐流,心里想要有所改变,却无能为力。如果没有很高的目标,就不可能付出辛苦的劳作,来达成高远的目标,却只能满足于小富即安的生活。

人会被自己的目标局限。萨古鲁说过类似的话,《稀缺》和《贫穷的本质》也讲到了类似的情况。如果目标太小,人的注意力就会被限制在极其微小的方面,耗费大量时间精力。

我们或许听过一些名人穿衣打扮的故事,他们总是以相同的行头出现在公众面前。减少选择,减少意识里的损耗,将精力用在更重要的事方面。对此,我也有自己的体会。我耗费了很长时间,才找到自己的穿衣风格,且尝试着保持不变。接下来,我确实不再需要每天如何穿衣打扮上耗费精力了。

我们还听说过某些年轻人或是孩子,为了买最新款的Iphone手机,卖掉一个肾的新闻。这样的新闻,或许是真的,或许是假的。但其实真假并不重要,新闻反映了稀缺的心态。当穷人将目标盯在Iphone手机上时,他的注意力就被攫取了。有一则新闻讲,一名月薪只有3000元的父亲,省吃俭用,用几个月的工资,为自己的孩子买了一部Iphone手机。

我想,我们可以先放下是非和道德判断,只分析事件本身。对于那些物质匮乏的人来说,他们最大的渴望是变得有钱。变得有钱之后,要做什么?有个玩笑或是段子说,等我有钱了,买两部手机,一部只打不接,一部直接不打;早餐买两杯豆浆,一杯喝,一杯倒掉。

这种说法反映出了两个心态:第一,是满足之前没有满足的欲望,比如,买一部Ipone手机,买奢侈品服装和包包,买名牌车;第二,向其他人炫耀,我是个有钱人。

贫穷有关于我们头脑中的那些想法,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如果一个社会不崇尚名牌,对那些炫富的人有舆论压力,那么,人们富裕了以后,也不会用他的财富来炫耀。如果富有的人不是过着奢侈的生活,那么,后来富裕起来的人,也可能会过着简单的生活。这里有榜样的作用。

安德鲁-卡内基树立了很好的富人榜样,他富有了以后,将钱捐给了医疗、教育等,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后来的人,以他为榜样,也在做同样的事。

至于我们头脑中的想法,每个人都不同,没法统一,也不需要统一。在尊重每个人想法的前提下,我们只能认真观察和记录陷入物质贫穷中的人的生活。比如,在极度贫困的山区,一个年幼的孩子,如果有人送给他一包方便面,他会觉得很幸福。而对城市里一个同龄的孩子来说,她可能已经厌倦吃方便面了,认为是“垃圾食品”。山区的这个处于贫困的中孩子,可能在他的想法中,赚到钱之后第一件事,是买很多方便面,一次性吃个够。再对比城里孩子脑海中的想法,我们会惊讶于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同样是人,他们奋斗的目标如此不同,难道不是人间喜剧么?

物质匮乏的人,获得一笔钱后,第一件事是想满足某一方渴望已久的需求,而不是用来做提升自我或别的更有益的事。有时候,只是去豪华餐馆吃一顿,花光一个月的生活费,再次陷入贫困。这是《贫穷的本质》中的观点。

在我看来,大部分稀缺,是我们自己制造的。我们认为自己缺少什么,那件东西就是我们“稀缺”的。“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超越当下的困境,为未来而谋划。

日常生活的琐碎,消耗了我们大部分的精力,让我们陷入忙乱穷的循环。极简主义就是尝试从琐碎中脱身,做一两件对我们真正重要的事。

对一位中产阶级来说,没有一套郊外的别墅,可能是他的“稀缺”。对山区一位穷困的少年来说,一套干净的衣服,一双哪怕是假冒的“安踏”运动鞋,可能是他的“稀缺”。这样的稀缺,攫取了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陷入管窥状态。

如何界定“真正的稀缺”和“伪稀缺”呢?很难。每个人的关注点都不一样,要看他的心里锚定点在哪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稀缺,只是程度和大小等特征不同。将不同人的稀缺放在一起比较,就能看到一幕幕的生活喜剧。我们都会认同,一个孩子想要有一身合体衣服的愿望,有其正当性。当然也会认同,一名中产阶级想要一套别墅的愿望,也有其正当性。

有些愿望,由于长期得不到满足,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幸福感。最有话题性的是房子。一个家庭如果没有自己的房子,幸福感会大打折扣。虽然有一种论调说,在国外,有50%的人一辈子都租房子住,同样很幸福啊。这是理念的不同。至少在中国,我们在情感上,暂时还只能接受“要有自己的房子”这个想法,而不能接受“一辈子租房子住”。对于感情上的需求,无法用道理来说服。我们总会在某一天早晨醒来,或是在半夜醒来,或是午睡醒来,想到自己奋斗多年,都还没能在城里买一套房子,心中难免会涌起了一股苦涩和无奈的感觉。

除非,我们的情感系统发生了变化,不再执着于某些东西。但这是文化和人性的问题。而文化又植根于人性。作为观察、记录和思考者,我认为,有时候得出什么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看清我们是如何思想、如何选择和如何生活的,其本身就足够有价值了。

至于“看清真相后怎么办”的问题,每个人会自己做出回答和选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