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你一探神奇的舌诊,原来这么简单

 图书 馆员 2020-03-27
中医师揭开舌诊的神秘面纱,带你一探神奇的舌诊,原来这么简单
中医师揭开舌诊的神秘面纱,带你一探神奇的舌诊,原来这么简单

有人形容舌是人体的一面镜子,通过观察舌可以推测人体内部脏器的变化。祖国医学认为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的变化以及疾病的转机,都可以反应在舌头上。通过观察舌头对诊断上确有很大价值。

中医师揭开舌诊的神秘面纱,带你一探神奇的舌诊,原来这么简单

正常的舌质呈淡红色,舌背面有薄层白色舌苔。人体的每一脏器在舌上有其代表性区域,当某一器官有病时,可在此特定的区域上反应出来。所以通过看舌可以推知内在脏腑的变化。如原发性肝癌的患者在舌的左右两侧边缘呈现紫或青色,呈条纹状或不规则形状的斑块黑点。边界分明,易于辩认,名之为“肝瘿线”。这和祖国医学理论“舌边属肝”的观点是一致的。有93%的心肌梗塞者,其舌质呈暗紫色,有瘀斑点。舌质变为正常时,表示病情平稳。舌质颜色恶化时病情皆不平稳。先天性心脏病及心力衰竭患者的舌常呈紫绀色。

舌痛、舌色亮红如牛肉样,医学上称为亨特氏或莫勒氏舌炎,可能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所致。白血病多见舌溃疡。如舌部溃疡长期不愈,基底变硬者应去医院检查以排除舌癌。

中医师揭开舌诊的神秘面纱,带你一探神奇的舌诊,原来这么简单

古有“舌为胃之镜”之说,现代医学通过纤维胃镜观察胃粘膜的变化,发现与舌质、舌苔的变化有密切关系。胃粘膜呈萎缩性病变时,舌苔质淡红而光滑无苔;浅表性胃炎舌质红而苔黄;增殖性病变舌质则多呈紫暗色。

糖尿病人,舌肿大,有裂纹,色泽红。维生素B缺乏,舌粘膜水肿,舌体肿大,呈点彩状或杨梅状;菸酸缺乏舌呈牛肉色。

中医师揭开舌诊的神秘面纱,带你一探神奇的舌诊,原来这么简单

舌的血液循环异常丰富,且部位表浅,易于观察。舌下静脉是天然观察窗口。有人对舌下血管之衰老过程进行直接观察发现:健康年青人的舌底透过粘膜,可以看到一层细小而丰富的血管网,使该处呈弥漫的淡红色。到40岁左右。该处均匀一致的淡红色则变暗,血管直径变细,轮廓明显,且在其行径上出现颗粒状小结节,并稍隆起,色青紫。继而散在小结数目增多,变大,血管变粗。并出现以前未见过的新血管,使该处呈暗红色,有时甚至发紫。在此阶段颗粒状小结继续增多,并呈串珠状。动脉硬化之程度愈重,此类小结亦愈多,愈密。有人将上述血管变化与血清学检查对比观察,结果可使95%的病例获得动脉硬化的临床诊断。过去学者们提出年龄与动脉硬化症之平行关系,今日方知动脉硬化症并非与衰老绝对平行。动脉硬化之进展,正如舌症症状所示,呈分期性,即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进展、停顿、甚至好转。

舌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支配味觉小涎腺的神经极为丰富,且部位表浅,灵敏度甚高,人体内部某些疾患可通过异常的感觉、味觉、运动障碍反应出来。如:口苦,常见于急性炎症,以肝胆疾病为多。美国西北大学的德维斯医生发现:“癌症病人丧失了对甜味食物的味觉,而对食物的发苦的感觉与日俱增。这是由于癌症病人舌微循环障碍,使舌尖感觉甜味的味蕾萎缩所致,所以即使吃甜味食物也会感到苦味。口舌发甜,古人有“脾热口甘”之称。现代医学认为由于消化功能紊乱可致各种酶的分泌异常,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增加,刺激味蕾而感觉口甜,糖尿病患者血糖增高,唾液中糖分亦增高,所以也觉口舌发甜。当然,味觉的个体差异性很大,不必因有点味觉异常就过分紧张,应结合本人的味觉习惯来判断有否疾病。随着舌检新方法、新技术的开展,对舌的观察将更深入细微,因而也就更能反应全身的病理变化。

舌作为人体的一面镜子,决非言过其实。

孩子舌上的秘密,我们都要知道!通过舌诊,我们可以比较直接了解孩子的大致健康状况,对于疾病发展,心里会有数,很多时候恐慌,是因为我们未知,因为恐慌,我们会做出很多错误的护理和用药。

本篇文章有点长,但是非常实用详细,多花5分钟看完,会受益多多。

为什么通过舌头可以了解疾病?
“舌为心之外候”。这个“候”字,就是征象、迹象的意思。而心是人体的“君主之官”,是各种生命活动的主宰,既然如此,那么作为其“外候”的舌,自然也就能够反映出人体的整个生命活动的状况。
什么是舌质(舌体)和舌苔?

舌质:又称为舌体,是舌的肌肉和脉络组织。

舌苔:是覆盖于舌体上的苔状物。

舌体与疾病有什么关系?
舌体的颜色主要和舌体所含的丰富的血液有关,正常情况下呈淡红色。
而舌体颜色的改变当然也就跟舌体的动脉供血有着密切的关系。
供血不足会导致舌体颜色变浅。
供血太过会导致舌体颜色加深。
血液瘀滞则会使舌体颜色加深而且带有暗黑的色泽。
淡白舌反应了什么?
舌体颜色比正常的淡红色要浅淡,甚至全无血色,称为淡白舌。

淡白舌是舌体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如血液亏少、血压低等原因导致舌体动脉供血不足。
我们讲过,体内气血的生成主要靠脾的运化功能,而血液在血管中正常运行所需要的推动力,又主要依靠体内的阳气来实现,所以淡白舌的出现,常见于两种情况。

一是脾虚运化无力,导致体内气血不足,或是久病重病、大出血等导致体内气血过度耗损;

二是阳气虚弱,无力推动血液运行。

红舌反应了什么?
红舌正好和淡白舌相反,是比淡红色要深,甚至呈鲜红色的,称为红舌。红舌是舌体动脉过度充血所引起,而舌体动脉过度充血的原因,大多是血液循环速度加快,所以红舌多见于各种发热性疾病,常见的如火热内生、外感热邪等。
虚热和实热

如果再结合舌体表面的舌苔,我们就能分辨这种热证是虚热还是实热。红舌兼有黄厚苔的,多属实热证;红舌兼少苔无苔,或舌苔上有裂纹的,往往属虚热证。

舌苔与疾病有什么关系?
舌苔是水谷精气(饮食经过脾胃消化后形成的精微物质)升腾于舌上的一种表现,正常情况下,质地不厚不薄,可以隐隐看到下面淡红色的舌体,颜色呈淡白色。

在疾病状态下,各种外来邪气或内生邪气使脾胃精气的升腾受到影响,就会使舌苔会出现各种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颜色的变化,二是质地的变化。

舌苔的颜色与质地的变化是判断疾病的寒热性质、人体脾胃精气盛衰、体内秽浊物质多少的重要依据。

舌苔的颜色变化反应了什么?

舌苔的颜色变化,往往和“热”有关,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可以用一个模仿饮食消化过程的例子来解释这个问题。把米和水放在锅中加热,在适当的火候下,经过一定时间生米煮成熟饭,米饭烧熟时呈现一种晶莹的白色,如果继续加热,米饭会逐渐焦黄直至变为黑炭。

人体的脾胃是消化饮食的主要场所,水饮和食物在胃(就好比是烧饭的锅子)中混合,通过脾的运化和胃的腐熟(这就好比是灶下的火)使食物成为人体可以利用的水谷精气(就好比烧熟的来饭),水谷精气升腾于舌面而显现出一种薄白润泽的颜色。

如果水谷精气受到内外邪热的煎熬则就会导致舌苔颜色出现黄、灰、黑的变化(就好比烧熟的米饭继续加热会逐渐变为焦黑),由于邪热耗伤体内津液,所以,在舌苔出现颜色变化的同时还必然伴有干燥、糙裂、缺乏润泽的质地改变。

舌苔的润燥反应了什么?舌苔的润燥主要反映了体内的津液状况。舌苔滋润,说明体内津液充足;舌苔干燥,说明津液亏耗。燥苔根据津液亏耗的程度,舌苔干燥的程度也就有差别,表现出来的质感也会不同。如果津液轻度损伤,表现为舌苔干燥,看上去干枯不润泽,摸上去缺乏水分,在中医上也称为“燥苔”。
糙苔

津液中度损伤,表现为舌苔干燥,舌苔粗糙如砂石,摸上去粗糙不平,中医也称为“糙苔”。

燥裂苔
津液重度损伤,则舌苔干燥板硬,出现裂纹,就像大旱之后土地龟裂一样,这时的舌苔中医称为“燥裂苔”。

04滑苔

如果舌部过于滋润,舌苔看上去湿滑乳腻,甚至涎流欲滴的,这是体内水湿过多的表现,这种舌苔,中医称为“滑苔”。

舌苔的厚薄反应了什么?
舌苔的厚薄主要反映了体内秽浊物质的多少。

正常的舌苔,是由水谷精气向上升腾而在舌面上形成的一层薄白色的苔状物,透过这层舌苔可以看到下面淡红色的舌体。

当疾病较轻较浅,没有影响到脾胃对饮食的消化时,舌苔往往以薄为主。

而当疾病导致脾胃运化腐熟功能减弱,饮食不能正常消化,在体内异常积聚而形成各种秽浊物质,这些秽浊物质向上熏蒸于舌面,就会导致舌苔的增厚。

如何判断舌苔是否偏厚?
区别厚苔和薄苔的标准就是能不能“见底”,所谓“见底”就是指透过舌苔可以隐隐看到下面的舌体。

▲ 正常舌苔

如果透过舌苔不能看到下面的舌体的,我们就称之为厚苔。

厚苔根据其颗粒的粗细以及质地的细腻程度,又有腐、腻的区别。

01腐苔舌苔颗粒粗大疏松,如豆腐渣堆积在舌面,揩之可去的,我们称为“腐苔”;腐苔主要是体内秽浊物质(如饮食积滞不化、痈疡等疾病产生的腐致物质等)在舌面上的反映。

02腻苔

如果舌苔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并且上面附着有一层油腻状黏液的,称为“腻苔”。腻苔则是体内水湿过多在舌面上的体现。

舌苔的剥落说明了什么?

正常的舌苔是人体水谷精气在舌面上的表现,而水谷精气的形成又依赖于脾胃对饮食的运化和腐熟功能,所以,舌苔的剥落是脾胃精气受损、水谷精气无法升腾到舌面的一种象征。

舌苔颜色和质地相结合,

如何来判断疾病?

薄白苔。这是正常的舌苔类型,如果疾病较浅较轻,没有影响到脾胃的正常功能,体内没有秽浊物质积聚的,往往表现为这种舌苔。

01白厚苔或白腐苔

腐苔和厚苔都是体内水湿秽浊之气熏蒸于舌面的一种反映,而白色又表明体内没有热象或是有内寒,所以白厚苔或白腐苔是机体阳气不旺、水湿内停或饮食积滞的一种反映。

02黄腻苔

黄是热的反映,腻是水湿的象征,所以黄腻苔所主的疾病,在中医上称为“湿热”。湿热的形成,往往和脾胃功能以及饮食成分有着很大的关系。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饮食中高脂肪、高蛋白的东西多了,这些高脂肪、高蛋白的东西过多摄入体内,则会影响脾胃正常的运化腐熟功能,在体内形成积聚不化的秽浊物质——痰湿。

痰湿在体内积累的时间长了会郁积而发热,就好比一堆垃圾,长时间不处理的话,就会发酵而产生热量,这种湿与热合并在一起的状态,就是“湿热”。

03薄黄苔
苔色变黄,而舌苔的质地仍然为薄苔。黄主热证,苔薄则证明邪气表浅,没有影响到脾胃,体内没有秽浊物质积聚,所以薄黄苔往往是热在肌表(如感冒发热、皮肤软组织感染发热等)的表现。
舌不同区域代表什么?
将舌划分为舌尖,舌中和舌根三部分,并将这三个部分分别和人体的三焦相对应,即舌尖和上焦对应,舌中和中焦对应,舌根和下焦对应,不同部位出现异常舌苔,也就反映了疾病所在的不同部位。

比如说舌中出现腻苔,就表明水湿停留在中焦(如脾胃),如果舌根出现腻苔,则表明水湿停留在下焦(如膀胱、肾),等等。

从舌诊辨咳嗽

 
舌诊分舌质和舌苔,舌质就是舌体,舌苔就是舌面上的一层附着物,西医很少重视舌诊,其实舌诊在临床用药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苔本来指的是苔藓,就是在水势和缓、浸润较多的岩石、墙壁、树干等地方生长的青苔,在水湿旺盛的阴湿地带可以生长出茂盛的苔藓,水湿阴冷则所生苔藓湿厚而色青,水湿温热则所生苔藓湿厚而色黄;舌质就像大地,舌苔就象地上生长的青苔和杂草。当您看到一片厚厚的青苔时,把它揭开,一定会看到下面非常潮湿,这个比喻有什么作用呢?人体和地球一样,水占了重量的70%,机体所有的细胞和粘膜都浸润在具有营养和润滑的浆液中,这些浆液不是血管直接漏出的,血管直接漏出的是引起水肿的液体,浸浴细胞和粘膜的是细胞和外分泌腺分泌的浆液。

人体分泌腺有两大类,一类是内分泌腺,一类是外分泌腺,内分泌腺分泌的是三大生命调节信息(遗传、神经、激素)中的激素,外分泌腺分泌的才是浸浴细胞和粘膜的浆液。中医从广义的角度上把这种清稀的浆液称为“饮”,把粘稠的浆液称为“痰”,当外分泌腺的分泌减弱时,浸浴细胞和粘膜的浆液不足,就会发生阴液亏虚,出现“干燥综合征”,中医所称的阴液、阴津(不包括阴精),虽然不只是简单的腺体分泌液,然而,促进腺体分泌的药物也确实能起到养阴生津的作用,如用清热生津的“竹叶石膏汤”治疗口干少津、舌红苔少、干咳痰少而粘,方中的竹叶就能够促进唾液腺分泌。

当外分泌腺的分泌亢进时,就会发生水湿聚集。呼吸系的分泌液过多,加上致炎物质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强的漏出液,就会形成过多的稀痰。
医生都知道,传出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分泌的神经递质一是乙酰胆碱,二是肾上腺素,这两种神经递质都能促进腺体分泌,神经递质必须通过受体才能发挥作用,乙酰胆碱的受体是M受体,肾上腺素受体是α受体和β受体,α受体激动引起浆细胞分泌,其分泌液是低蛋白、高容量的稀薄液;β受体激动引起粘液细胞分泌,其分泌液是高蛋白、低容量的粘稠液。M受体(胆碱受体)激动可引起浆细胞和粘液细胞同步分泌,其分泌液处于稀薄和粘稠之间。
当病毒感染、风寒等刺激因子引起浆细胞分泌旺盛,炎性介质(组胺、慢反应素、白三烯、前列腺素等)引起血管渗出液增多时,就会出现水湿聚集、“水饮”增多,在呼吸系就会出现稀痰量多,同时,由于唾液腺分泌旺盛,就会出现舌苔白腻。
当细菌感染、风热等刺激因子引起粘液细胞分泌旺盛,炎性介质(组胺、慢反应素、白三烯、前列腺素等)引起血管渗出液增多时,就会出现“痰液”增多,粘液细胞分泌液以高蛋白为主,其中主要是粘蛋白(粘多糖),在呼吸系就会出现粘痰,加上坏死细胞中的DNA分子,呼吸系的痰液就会变为黄色粘痰或脓痰,舌苔就会变成黄腻苔。
当胆碱能神经受体(M受体)受到抑制时,腺体分泌减弱,浸浴粘膜的浆液不足,粘膜就会因阴液亏虚普遍出现干燥,舌苔就会减少或无苔。
舌苔是反应病毒、细菌感染、腺体分泌、血管通透性等引起的阴液盈亏的标识,因而,在水液过多的阶段,重视舌苔是决定抗何种感染、是清热化痰?还是温肺祛痰的参考依据。
然而,正如瘟病学家叶天士所说,舌苔不过是胃中的浊气而已,舌苔标识的是气分而不是血分的病,有苔表示胃气尚存,治疗起来相对容易。
舌苔白腻或白滑:
这个脏象引起的咳嗽,冲动点在支气管。
咳嗽舌苔白腻或白滑的,为肺寒脾湿,肺中有水饮停聚。
苔白是气分的寒象,苔腻是水湿过多。腻苔是舌苔略厚而湿润,苔面上有浸润不能流动的粘稠液。滑苔是舌苔略厚而湿润,苔面上有大量可流动的清稀液体。
肺寒脾湿,水饮内停,咳嗽痰多,痰白而清稀,这是寒象,可能是呼吸系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伴组胺、前列腺素、慢反应素等致敏物质引起的分泌液(湿痰)增多,痰液刺激支气管引起咳嗽,“咳而有痰责之肺脾”,可用“三子平陈汤《六合》”健脾温肺、化湿散饮,或用“小青龙《伤寒论》”散寒解表、温肺化饮。合并“抗病毒抗过敏消炎双相抗支气管炎药”对因治疗。
有一些体质肥胖的人舌苔白腻或白滑,平常觉得胸闷、痰多、气短,或睡不好觉,肥胖是脂质代谢减弱,脂肪在组织中堆积过多,胸闷、痰多、气短是支气管分泌过多,综合起来就是中医说的“痰湿证”,痰液郁积气道,呼吸不利,睡中大脑供氧不足,二氧化碳刺激脑细胞兴奋,引起睡眠不好,用泻下药减肥并不科学,因为泻下的大多是水分,组织在水液流失后可以变得瘦小一些,但堆积的脂肪并未丢失,无论是减肥还是解除呼吸道症状都无多大效果,解除呼吸道症状不要轻易止咳,而要促使气道中的痰液通过咳嗽动作排出去,痰稀的可用氯化铵之类恶心性祛痰药祛除痰液,痰粘稠的可用氨溴索、溴己新之类裂解痰中粘蛋白以稀释痰液,同时配用碳酸氢钠碱化呼吸道,造成痰液稀释的碱性环境,有感染迹象的可适量用红霉素抗感染,痰液有臭气的,可用甲硝唑抗厌氧菌。燥湿化痰、降逆宁神的“莱苏温胆汤《六合》”具有很好的症因兼治效果。
舌苔黄腻:
这个脏象引起的咳嗽,冲动点在支气管。
咳嗽舌苔黄腻的,为肺脾湿热,母子同病。
苔黄是气分的热象,苔腻是水湿过多。腻苔是舌苔略厚而湿润,苔面上有浸润不能流动的粘稠液。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中有热,脾为湿困,湿热蕴结,咳嗽痰多色黄,半粘稠,可能是呼吸系细菌感染引起的支气管炎性水肿,可用“芩连瓜蒌汤《六合》”化湿清热、祛痰止咳。合并“抗菌抗过敏消炎双相抗支气管炎药”对因治疗。
舌红少苔:
这个脏象引起的咳嗽,大部分冲动点在咽部,少部分在喉部,在支气管的很少。
咳嗽舌红少苔的,为肺胃阴虚。
以广泛性粘膜干燥为特征的“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无确切病因、以外分泌腺病变为主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干燥综合征”中,外分泌腺病变最明显的表象就是舌红少津,这种舌的红是整个舌体均比正常舌色深,但舌乳头无明显肿胀突起,既然西医对“干燥综合征”病因不明,中医“肺胃阴虚,阴液不足”的病因就是解决问题的依据,大家知道,在一个干燥无水的土地上,是不能长出苔藓和水草的,这就是无苔的原因,外分泌腺分泌减少或缺如,呼吸道粘膜细胞失去浸浴而干燥裸露,粘膜感受器在呼吸气流的刺激下引起干咳,甚至剧烈干咳;呼吸道水液不足,表现为痰少或无痰。我们强调对因治疗,但西医对此病因不明,可以采用粘膜覆盖保护剂、粘膜表面麻醉剂、必要时用中枢性镇咳药对症处理。中医的病因为“肺胃阴虚,阴液不足”,可用养阴生津、润燥止咳的“润浴止咳膏《六合》”;滋阴养血的“黑地黄羹《六合》”对因治疗。
瘀血舌:
这个脏象引起的咳嗽冲动点在支气管。
人体的血管是一个闭环系统,除了通过微血管膜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外,没有其他开口,所谓瘀血,简单地说,一指血管损伤破裂,血液漏出郁积在某些组织中;二指微血管管腔或血液的粘滞度发生改变,循环血液滞留在微血管内不能正常循环。在微血管内的血液滞留称为“微循环障碍”,肺泡中微循环障碍影响泡壁的空气交换,可反射性地引起咳嗽,瘀血咳嗽的舌前(尤其是舌尖)粘膜下有大小不等的紫色斑点,喉间常有血腥气,睡姿只能侧卧一边,侧卧另一边则咳嗽加重。可用樟柳碱、酚苄明、1,6-二磷酸果糖、羟苯磺酸钙、葛根素注射液等改善微循环;或用化瘀止咳的“化瘀止咳汤《六合》”对因治疗。
另附上咳嗽足疗处方图谱,有机会可以试试:

升降思维:脾胃、肝肺、心肾一气周流 
脾胃是升降的轴心
吴达说:“脾为阴土而升于阳,胃为阳土而降于阴,土位中而火上水下,左木右金,左主乎升,右主乎降,五行之升降以气不以质,而升降的权衡又在中气,升则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气之右转,故中气旺则脾升而胃降,四象得以轮转,中气败则四象失其所行,因脾郁而胃逆也”。罗谦甫亦说:“人身心肺在上,行营卫而光泽于外,肝肾在下,养筋骨而强壮于内,又必赖脾胃在中,传化精微以溉四旁,若脾胃之气一伤,则四脏皆失其所”。可见脏腑升降的轴心在于脾胃,脾胃为人体精气的生化之源。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无不仰给脾胃输布精气以充养。虽然其枢转有赖肝肺之升降,而脾胃本身之升降才是主要的。前人之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土为万物之母”即从脏腑升降机制脾胃起着轴心作用论的。
升降思维:脾胃、肝肺、心肾一气周流

关于脾胃升降的病理机制,《金匮》记载:“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实汤主之”这是脾胃失其升降之机,饮浊得以凝聚成形的例症,仲景治以枳实汤,调其升降,斡其气机,使“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叶氏之言曰:“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以降则和,大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阴,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

华云岫归纳叶氏脾胃的解谓:“脾胃之病,当祥辩其升降二字,盖脾气下陷固病,即不下陷而但不健运亦病,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而但不通降亦病矣”。脾胃生理功能的特点在于升清降浊,脾输精于上,清之升也,胃传糟粕于下,浊之降也,《内经》“青气在下则生飱泄”,为脾气下陷之证,“浊气在上则生膹胀”为胃气上逆之证,当升者降,当降者升,是为“阴阳反作”之病。

肝肺是升降的轮转

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肝之升也,遂其生发之令,肺 之降也,行其收敛之权。人身精气的生化虽以脾胃为泉源,而输布流行却以肝肺为枢转。肝气主升,把精气上输头身及上窍,肺气主降,把精气下达于脏腑及筋骨,这样才使气血流行,脏腑安和。肺肝两脏,相互制约,左升右降,合乎自然。惟肝性刚而易动易升,肺脏娇而易痺易郁,因而常造成“肝升太过肺降无权”以致升降失调,枢机窒塞的病理机制。

升降思维:脾胃、肝肺、心肾一气周流

肝喜条达,肺喜舒宣而主气机,最怕邪郁,郁则气滞,如六淫外侵则肺气郁痺而治节不伸,七情内扰则肝气拂逆而生机不畅。外感内伤足以影响肝肺之升降而使气机郁遏。王孟英以肝肺为外感内伤病审证求因的纲领。他说:“肺 主一身之表,肝主一身之里,五气之感,皆从肺入,七情之病必由肝起”肝气一逆,则诸气皆逆,治节不行则一身之气皆滞,尝谓“人身气贵流行,百病皆由衍滞,设知此义,则平易之药清淡之方每可以愈重症”

在肝升肺降之中,肝升是主要的。由于肝性刚急主动主升。在病理过程中先是“肝升太过”以致“肺降无权”。所谓“肝阳上浮则肺气不降”,“风阳浮则治节横斜”,由于“左强右弱”-“金不制木,木反侮金”导致有升无降或升降失调的病态。内伤杂病之繁而且苟者莫如肝病之为最。犯上则为喘,侮中则为呕为胀,乘下则为闭为淋。

此以魏玉璜之以“肝为万病之贼”,张鲁峰以“五脏之贼”诚以肝木犹龙,变化莫测,肝脏之病较他脏为多之故。在肝病中以“犯中克土”为多见,犯胃则恶心干呕,脘痞不食,吐酸水延末,克脾则腹胀便溏,或不爽,肢冷肌麻,若细分之又有肝“肝乘脾”与胆乘胃之别,“乙木乘阴土”证见两胁满痛,少腹墜胀,立则剧而卧则舒,为肝气上逆,脾气下陷之证,法当“疏木培土”如逍遥散。

“甲木乘阳土”证见脘痛呕吐,心中痛热,气上冲心,不饥便秘,为胆火上升,胃气不降之病机,法当泻木安胃,如乌梅丸。肝脾胆胃的升降失调而出现的病机是复杂的,然而不出“肝木不升则克脾土,胆木不降则克胃土”这一规律。这里可以看出,胆随肝逆,肝胆上升在内科的某些病起着主导作用。

肝升肺降的两方面,不应忽视“肺主治节”“肺主清肃”即“肺降”这一方面在某一些疾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肝木之所以得横逆因“金不制木,木不所畏也”。设肺金清肃之令得行,肝木相安无扰。

季楚重指出肺在升降机制中的重要环节时说:“清浊升降,皆出于肺,使太阴失治节之令,不性生气不升,即收气亦不降,上下不交而郁成矣,故经云:太阴不收,肺 气焦满,诸气墳郁,皆属于肺…在肺不主降的病理过程中情况亦是复杂的,诸如:肝胆逆生之火,胃腑逗留之浊,枢机壅遏之热,水饮凝滞之痰,均蜂起而作难,致病变百出。正如王氏指出:肺即不主清肃,一身之气皆失其顺降之机,针对这样的复杂情况,王氏指出了“清肃肺胃,平泻肝胆”的综合措施。

心肾是升降的根本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水火是阴阳的征兆,“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降是阴阳的动作,因此说“造化之机,水火而已”“死生之机,升降而已”心主火而肾主水,脏腑升降以心肾为根本。祖国医学的脏腑学说从其生理作用与病理转归来看,以心肾二脏为重要脏器。心为君主之官,肾是先天之本,其在生理上的作用可知;心不受邪,受邪则死,肾不可伤,受伤则危,说明其在病理转归上的重要作用,其所以然,是因为心肾二脏分寓水火,判别阴阳之故。

升降思维:脾胃、肝肺、心肾一气周流

水升火降关系人的生命寿夭,这不能说不是根本问题,如“水火相济则能生物”“水火不离,分离则死”张景丘曰:“火性本热,使火中无水,其热必极,热极亡阴而万物焦枯矣,水性本寒,使水中无火,其寒必盛,寒盛则亡阳而万物寂灭矣”这是水火关系人的生死问题。又如“水火交,永不老”“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奉其人夭”肾水足则阴精上奉,水足制火,此阴精所奉而令人寿延也,肾水亏则心火独炽,火来侮水,此阳精所降而令人寿夭也”这是水火关系人的寿夭问题。

水火升降的机制是微妙的。心本火脏在而火中有水,所谓“离中偶画生阴”肾本水脏而水中有火,所谓“坎中奇画生阳”火为水之主,故心气日欲下交,水即火之源,故肾气日欲上升,是以“水不升为病,调肾之阳,阳气足,水气随之而升,火不降为病,滋肾之阴,阴气足,火气随之而降”这就是水得火而升,火得水而降的道理。一般情况下“火宜在下,水宜在上,交则既济,不交为未济”其病理现象即为“心肾不交”或“水或火偏胜”

例如:消渴征不交,火之胜也,水气病之不交,水偏胜也“推而广之,少阴病之心中烦,不得卧,火偏胜也,故用黄连阿胶汤泻心火而滋肾水,使心肾交而烦解寐至;少阴病之脉微细,但欲寐,水偏胜也,故用真武、四逆之奋心阳、降肾浊使心肾交而脉起疲振。其它如交泰丸(黄连、肉桂)用治失眠、磁朱丸之用治内障,均从心肾着眼为交通心肾,调济水火的著名方济,即《灵枢》的半夏秫米汤用治“胃不和则胃不安”其所谓通其阴阳者,亦无非水饮痰浊阻滞中焦而激浊扬清,为心肾交通开避道路。或问:半夏秫米汤,明为治胃,何关乎心肾,不知心肾交通以脾胃为枢纽,试观磁朱丸中用一味神曲之作为“黄婆媒介”(黄婆即脾胃)者其义可见。

在恶寒发热的病象中有涉及其根本的即关乎心火与肾水,虞天明曰:“阳虚者,心经元阳虚也,其病多恶寒,责其无火也,阴虚者,肾之真阴虚也,其病多发热,责其无水也”其根本治疗应采取王太仆提出的:“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本方法。肾为水之主,心为火之源,故取心,者不必剂以热,但益其阳;取肾者,不必剂以寒,但强肾之阴。自张景丘等提出命门水火为真阴真阳之后,把王氏“壮水益火”之论不是分属心肾而是统归天命、肾的另一含义了。冯楚瞻曰:“要知平人而至于病,必由于水火二家先病,小病或由于气血之偏,大病必由于水火之害”

心肾水火升降和其它脏器的关系,如娱东阳说:“坎水温升,则肝木舒其疏泄之性;离火清降,则肺 金行其收敛之政”肝木得肾水的滋荣,才得遂其升发疏泄之性;肺金无心火的克制,才得行其清洗收敛之令,这是可以理解的。又如何伯斋说:“人之脏腑以脾胃为主,盖人之饮食皆入于胃,而运行于脾,犹地之有土也,然脾胃能化物与否?实由水火之二气,非独脾胃之能也,火盛则脾胃燥,水盛则脾胃湿,皆不能化物,乃生诸病”脾胃得水火的调节才能腐熟水谷,变化精微,如果水火不调过燥过湿,不仅不能化物,还能变生诸病。水火的根源在心肾,水火的调济在相交。心肾交,水火既济,又不仅脾胃得以生化,五脏六腑亦无不赖以安和。

八纲辨证汇总: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什么意思?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中医辨证中最主要部分,通过临床,为运用四诊,掌握病情,按照疾病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归纳,把已发现的证候分为八类(八纲),各类全有它的代表性,用以确定疾病的属类,从而得出正确的诊断,再予处方、用药,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在内伤杂病里以脏腑辨证属纲领;在外感病中,伤寒部分用六经辨证方法;温病部分就要用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了.

疾病的发展一般直接影响机体的变化,所以症状、舌苔与脉象等都可以用八纲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病变的性质,病位的浅深,邪正的盛衰,以推断预后和转归.

当然八纲的运用并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互为因果,互有联系,依据正邪交争的情况总结出来的.

中医八纲辨证汇总: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下面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四个辨证来说说:

一、阴阳辨证

阴阳,是一切事物本身存在的对立而统一的两个方面,在八纲中表、热、实为阳证;里、寒、虚是阴证.因此,阴阳实际上就是八纲中的总纲领.凡阳证病人多热多实;阴证病人多虚多寒了.

1、阴证

从望诊可以看出,病人面色暗淡,精神萎靡不振,疲倦无力,举动迟钝,喜锩卧,愿意安静,很少讲话,声音低微,怕冷,喜暖,四肢清冷,口淡,不欲饮水,大便溏软或稀,小便清长,舌苔白腻质淡体胖且嫩,脉象沉迟无力等都属阴证.

2、阳证

病人面色赤红,目光炯炯,高热口渴,举动轻捷,神烦着急,口唇焦干发裂,言语响亮有力,呼吸气粗,大便干燥味臭,小便赤热,舌质红绛,苔黄且厚,脉象浮洪滑数按之有力等,这都属于阳证.

二、表里辨证

表里是病变的部位浅深的概念,凡是六淫外邪侵犯人体,发病初期,外邪还在皮毛的为表证;外邪内传入里及病邪自内产生,都要算是里证.

1、表证

六淫伤人皮表,患者头痛怕冷,鼻塞涕多,体痛无汗(或有汗),大便尚正常,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或浮数等皆属表证.

2、里证

病变入里或病由内发的疾病全叫里证.外感内传入里,如伤寒阳明腑证,身热汗出,心烦,腹胀满拒按,大便干燥,谵语,脉实有力;或温病邪热内陷心包,神昏谵语,烦渴欲饮,脉洪大者;若由气血不足,五脏虚损及七情内伤的疾病全属里证.

三、寒热辨证

寒热,是突出表现在病情上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寒证,是机体受寒而致病的,多表现功能方面衰退;相反,若是受了热邪的多表现功能方面亢盛.

1、寒证

面色苍白,四肢冻冷,口不渴而饮热,疲倦无力,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舌质淡苔滑润,脉象沉迟等.

2、热证

发热不怕冷,怕热,心中烦,口干渴,欲喝冷水,小便赤热,大便干燥味臭,面红唇焦,舌红苔黄起刺,脉象洪数等.

四、虚实辨证

虚指正气虚,实指病邪实.一般说来,凡体壮初病多为实证,体弱久病多属虚证.

1、虚证

从形体上看来是虚弱的,面色恍白,指爪不荣华,气短,行动作喘,说话声音低弱,嗜好卧睡,饮食量少,没有精神,胆怯健忘,泄泻带有不消化的食物,手足冰冷不温,头晕协心慌,失眠盗汗,舌胖嫩白润,边有齿痕,脉象微弱无力等.

2、实证

一般常见的有表实证及里实证两种.

(1)表实证是由外邪闭遏表皮,肺气不能宣通,证见身热怕冷,体痛无汗,脉浮等.

(2)里实证属热的,有面色红、出气粗、身热、烦躁、谵语口干,腹胀拒按,大便数日不通,出虚恭恶臭,小便赤热味臊,舌苔黄厚,脉多数实有力等.

里实证属寒的,可见腹胀拒按,四肢逆冷,脉象沉迟,舌苔白滑腻等,当用温下方法.

上面所讲的八纲,为了清楚起见就桉条区分,当然,是不能独立的看待,必须互相结合起来,分清主次,仔细推敲,才能很好地运用于临床.

具体在病人身上,往往是表里俱虚、俱实,或俱寒与俱热,又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或表虚里实及表实里虚等。

在热证里,又有真寒假热的现象,如口渴而不喜饮,身热反欲穿衣,面红足冷,狂躁无力,舌淡腻润,脉象沉弱无力;也有真热假寒的病人,症状自觉寒冷、可是不欲穿衣,四肢冷而身热齿燥,大便虽泄泻,可是色黑味腐臭,舌苔白干燥,脉象沉弦有力等。

在虚实的辨证中要注意病人的新久,体质强弱,年岁老少等。有时虚实夹杂,有时是表面上看来是虚象,而实质是实证,也有表面上是实象,而内里确属虚证,古人说过这样的话:大实若羸状,至虚有盛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