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赤峰这里有个三百多年历史的满族村寨

 捉光凑影 2020-03-27
十家满族乡是一个颇为奇特的地名。塞外地区的此类地名大多与垦荒移民相关,如“八家”、“七家”之类的,无非是当时几家人聚集在一起,抱团取暖,共同对抗塞北的寒冷和孤寂。然而,“十家满族乡”的地名却和一个金枝玉叶的大清公主息息相关。

这是一座鲜花盛开的乡村,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属七老图山支脉丘陵区,地势西高东低。是喀喇沁旗9个乡镇2个街道中的一个乡,也是赤峰市两个民族乡之一。就是这样一个民族乡,有着怎样曲折神奇的故事呢?


十家满族乡

十家满族村最早建于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是随一位公主陪嫁而来的十户满族人家,公主去世后,其灵柩临时安葬于汤土沟,后移葬白勒图(又称北勒图,即今十家村),陪嫁的满族属民也正式定居此处,世代守护公主陵寝。


说起这位公主,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她便是康熙的第五女,母亲是康熙皇帝的贵人兆佳氏的和硕端静公主。据《清圣祖皇帝实录》记载:康熙三十一年十月丁丑日:和硕端静公主下嫁喀喇沁杜陵郡王扎什之子噶尔藏,筵宴如例。这一年,和硕端静公主18岁,噶尔藏17岁。公主出嫁时场面宏大,在离京之前,驸马先在午门外进初定礼(马8匹、驼1峰、宴席90桌、羊99只、酒45樽)。康熙皇帝身穿龙袍衮服,在皇宫受礼。额驸噶尔藏行三跪九叩之礼,进酒、进馔。离京之日,迎亲队伍绵延数十里,浩浩荡荡,向喀喇沁进发。公主的陪嫁除了妆奁服饰、金银珠宝、绸缎用品和驼马帐房,还有十姓满族陪嫁户。


和硕端静公主陵园前石碑及石碑坊

康熙三十七年八月,皇帝奉皇太后躬诣盛京谒陵告祭,途径密云抵达现隆化境内时,驾驻于锦山镇的公主府内,与众人一起欢宴,还赐下了白金彩缎。这种荣耀,在当时无疑是皇恩浩荡,荣耀至极。


但不幸的是,康熙四十九年,37岁的和硕端静公主突然撒手人寰了,对此虽然众说纷纭,有说政治阴谋,有说夫妻关系不和,但是也依然无法改变公主已经逝世的结局。公主灵柩正式安葬后,公主陵建制规格较高,陵墓建筑宏伟壮观,按中轴线对称布局。康熙御笔亲书“克昌厥后”,刻于汉白玉牌匾之上,并立《康熙敕建和硕端静公主碑文》。“克”在汉语中是“能”的意思,“厥”是“其”的意思,大意是公主的德行“能使后代昌盛起来”。牌坊两侧立有两根巨大的花岗石华表。中建一碑亭,内置御赐碑一通,螭首龟趺俱全。碑文由蒙、满、汉三种文字自左向右阴刻而成。

康熙御笔亲书“克昌厥后”


按照满族习俗,随公主下嫁而来的包括太监、管家、乳母、壮丁在内的十户陪从人员被派往前去为公主守陵。这些守陵人的住宅就建在公主陵的不远处,他们时代忠于职守,把公主陵看作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他们的生活来源由原王府供给,后来也在陵地务农,休养生息。随着岁月的流逝,为公主守陵的这几户,族属繁衍,满族便逐年增多,逐渐形成了现在十家满族乡的十家村。


和硕端静公主墓志

这十户人家初到喀喇沁时一方面是公主府的奴才,公主活着时要受公主的驱使,公主死后,又不得不被迫留在这里,陪伴死去的公主。职责从“陪嫁”改为“守陵”。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身份是皇室公主的亲信,是清廷的官吏,因而对当时蒙汉人民来说,则又是上司。据介绍,清朝皇帝为了笼络人心,使这些人能更好地尽职尽责,“恩赐”了“金牌”、“御影'(皇帝的像),这样,王孙公子到此也要跪拜。由于公主坟墓在这里,王公由此地路过时,也要很远就下马步行。这些虽然是对皇帝的尊敬,但看守陵墓的十户人家也会觉得脸上有光。


在待遇上,这里的十户人家每年都要由清廷发放给定数量的俸银。仅公主乳母白家每年就领俸银两千两,小孩一下生就给七两二钱银子,每月付给。附近的土地也由这十家满人收租。在祭坟时,满人走正门,蒙人走偏门,头道营子的蒙人要为满人当差;遇有官司,满人可以持“龙牌”直接进京,厅堂之上总能占上风。由此看来,十家满民在当时一段时间内待遇是较高的。

十家满族乡

1949年以前,十家守陵人后裔一直恪守守陵人的职责,保护着公主陵的一砖一瓦。在当时十家满族村民心中,公主是有灵的,村民在遇到某些非自己能力所把握的时候,都会向公主许愿,祈求公主的帮助。而在1949年之后,公主陵被盗掘,碑亭、庭院和陵墓又在“文革”的硝烟中变成了残垣断壁。1997年和2000年又相继遭到了几次较为严重的盗掘和毁坏,原貌荡然无存。1997年,文物走私分子以300万人民币欲将牌坊汉白玉匾拿出去卖掉的时候,被公安人员历经一百多个日夜追回,现存于喀喇沁旗王府博物馆。

满族特色门楼

十家满族在与其他民族融合碰撞中向前发展,尤其是汉人大量迁入后,十家满族的语言、习俗和节庆也趋向汉化。虽然一些满族习俗逐渐消失,但是还是有大部分的满族文化遗留下来。


全乡满族人口主要集中于十家村,十家村总人口1473人,满族人口占85%,2019年入选国家民委公布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单。是“赤峰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满族八旗旗帜

十家满族乡因十家村而得名,大部分满族群众是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和硕端静公主”下嫁喀喇沁右旗扎萨克郡王“噶尔藏”时的侍仆后裔。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和硕端静公主去世后在十家修建了公主陵,随嫁而来的十户侍仆从此世代定居守陵,故取名为“十家”。因为他们从北京皇宫而来,故风俗习惯带有鲜明的满族特色和宫廷特色。

满族农家院


十家村的满族饮食文化起源于康熙皇帝的第五女儿和硕端静公主下嫁喀喇沁旗,此后满族宫廷佳肴与东北特色美食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现在独特的满族风情饮食。现在居住在这里的百姓开设了以“满族八大碗”为主菜的满族农家院和民俗客栈;研发了满族粘豆包和年糕特制秘方,用该方法蒸制的粘豆包和年糕美味可口,受到了北京、辽宁、海南等顾客的青睐。村里还改造满族特色门楼、满族特色寨门;改造原十家小学为满族民俗体验馆(研学基地)。近年通过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支持,“十家村满族特色村寨旅游产业扶贫项目”得以深入实施,十家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居环境得以持续改善,村民安居乐业,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满族民俗展示馆

现在保存在十家村的公主陵只剩下一座石牌坊和摇摇欲坠的石碑,仿佛在展示着300多年来的沧桑巨变,在讲述着一位尊贵的大清公主和一方水土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