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赏画:潘玮萱为您解析名画清代弘仁《雨后春深图》作品

 潘桃嫣 2020-03-28

见上图作品:岁月在这里沉甸,山石象一堵无言的墙,冷冷地悍卫着这一弯无名的乡野,坡上没有足迹,木板小桥没有人影,那座修竹掩映的屋舍也空守着它整洁的前院,铅色的穹宇覆盖着四野,平静得无一涟漪的水泛出冷冰冰的一片惨白……

这是弘仁的《雨后春深》(见上图),作于1656年,时年47岁,他住在这孤寂的僧人世界已有九年,平静与淡泊已不再是他强作的心绪,而是他性格的本质,在遭受清兴明亡的变革时代,作为遗民他不满新朝的统治,他在禅房孤灯的修炼中摆脱了人世的烦扰,把对政治的抱负转化为艺术上的自慰。锋芒既去,剩下的是益发笃厚的出世情感。俗人很难揣测僧人眼中的世界,因为他(们)想在观念上超越这个世界,去寻求彼岸的梦乡,在他(们)眼中也许另有一种关于自然的形象,而弘仁的净土理想非那种光环似的虚幻景象,而是自然山水本质的净。

《雨后春深》正是净的呈现,从丘壑结构到笔墨特点都围绕着净意来塑造。弘仁所画的山锋坡石有方正叠磊的特点,一个个棱角分明的口字迭合交错,由于少敷草木,专取石质,山峰便有了寓刚强于内,凝肃穆于表的力量。在造型手法上,弘仁用线多于面,勾勒胜于渲染,山石的线条用较为干涉的渴笔画成,尤其强调了轮廓线的纵横走向,在直挺的趋势中略带些波折,使简率的线条传达出山石清晰刚劲的脉络。在创作中,运作疏简、严谨的线条比较需要理性的控制,一笔行去,既勾勒物象的形,又体现线条自身的冷峻、峭拔的意味。细细品蔡他的画,每一条线条犹以一股水底的潜流,有沉着、刚毅的生命力。弘仁大部分作品都是以线为主,这种特征正是他深沉的性情。避世后的默思,心接宇宙的静观,使这种孤独的趋向除却冗杂的画风,如同诗人的理性思辩,在他精练笔下的每一线条,用它严谨地态度去构筑意念中的世界。

弘仁学法倪瓒,曾有诗曰:迂翁笔墨予家宝,岁岁焚香供作师。除了倪瓒山水章法的简约、笔墨上的秀逸对弘仁有影响外,倪瓒自命高洁、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质也与弘仁隔世相知。但是,尽管二人心境与画风有某些暗合之处,毕竟不能将弘仁比作倪瓒。遁入空门的弘仁心灵与意志经受了更深沉的抗争与搏斗,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他才获得了精神的平衡。除了有类于倪瓒的冷漠、萧疏的基调外,他还给画中的山水注入了哲理化的宗教精神。和他的许多画作一样。《雨后春深》也是以一堵山石将通往远方的景色隔断,前景画到视野的最近处,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彼岸世界的虚象成了画中可住可居的实景,这个封闭的空间正是画家所寻求的一隅净土。这里的净不再是画外的概念。远近分明的山石坦露着胸襟,不着一点默迹笔痕的水面好似未染尘埃的明镜,坡地和庭院前后也不生杂草,犹如被雨后洗涤过一般明洁……这些都是净的形象的体现。净的同时是画境的静,山山水水空括一片静谧,如在等侯着僧人一一僧人在万念俱寂中,用他明澈了悟的慧眼,看到了他心中情感投射的自然。

题在画面右上方的诗是:雨佘复雨鹃声急,能不于斯感暮春。花事既零吟莫倦,松风还可慰宵晨。画家是那样敏感,鹃的啼声传到了他的书舍,使得他感慨春的零落,感而命笔,鹃的啼声反衬出让人屏息的静。

弘仁是新安画派的领袖,学其画风者也不少,然终均未能超越他达到那般净化的境界。他的画在日本,也有相当多的追随者,在他溘然圆寂时,有位初露头角的松尾芭蕉,在他的俳坛写道:古池塘,青蛙跳入水声响。其幽思微情与弘仁的这幅画可谓声色相闻。或许,只有同一种东方心灵,才能达到那种神秘的空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