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小石书法作品《临汉简》赏析

 mengk4fz0yyf5h 2020-03-28

胡小石书法作品《临汉简》赏析

胡小石书法《临汉简》117cmx37cm

南京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藏

这幅作品是胡小石先生1945年秋意拟汉简之作。上世纪初以来,随着汉代简牍的大量发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汉简墨迹不仅对考古学、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由于其产生于书体演变的混沌未开的时期,加之书写者的身份以及使用材料工具的特殊性等,呈现出了独特的美学价值,也受到了书法界的极大重视。罗振玉、王国维合撰影印了《流沙坠简》一书,首次对汉简进行了分类考释。这本书对胡小石先生影响很深。此幅作品在某些笔法上带有浓郁的简牍意味,劲健挺拔,灵动洒脱,“年”、“行”等字的竖画流泻而下,显得奔放而飘逸,突破了成熟汉隶程式化的法度。

当我们把胡小石先生的此幅作品与所临原简(如下图)比较时就会发现,二者虽然内容基本相同,但写法与风格却发生了很大变化。原简是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的文书断片,为边塞下层官吏草拟急就,用笔生辣粗犷,提按变化丰富,捺波之画丰腴而野逸。相比而言,胡小石先生此作却更多的呈现出典雅中正的形态范式,用笔谨严,波挑也收敛了很多,其中一些字明显受到《张迁》、《乙瑛》、《礼器》等汉碑的影响,古雅秀丽,线条老硬沉着,坚实严密,结字中宫虽然紧密,但主画舒展豪放,意气飞扬。胡小石先生一生致力于碑学的研究,广收博取,其汉碑和魏碑成就最高。他创作这幅作品时57岁,正值书法成熟期。这幅作品独具匠心之处在于他大胆地用“后人”之法拟写“前人”,以定型后的汉碑笔意来临写民间简牍墨迹,这种汉碑和简牍笔意的有机融合,既彰显出庄重雍容、大气昭然的汉碑气度,同时又克服了碑体书法特有的板滞,在严谨方整中透出质朴率意、烂漫多姿的民间趣味。

胡小石书法作品《临汉简》赏析

这幅作品中在笔法上还融入了浓浓的魏碑韵致,如“元”、“三”等字,点画方峻爽利,奇崛豪放,蕴含着一种雄健的阳刚之美。胡小石先生早年受业于李瑞清先生,在其指导下着力研习北派碑版,于《郑文公》、《张黑女》等碑用功最深,受益最大。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体味到,胡小石先生的书法承传清末民初碑派书风的遗韵,以汉魏碑版为宗,融入简牍墨迹笔意,境界沉雄阔大,神行气贯,有一种“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慷慨豪迈的气魄,抒写了雄强、盛大、浪漫的大汉之风,显示出身在战乱年代的爱国文人的铮铮铁骨,有着强烈的生命意蕴。这就是这幅作品的美学意义。

胡小石先生,名光炜,生于1888年。在他身上显示出了那个时代的学者的典型风范,那就是毕生致力于国学研究,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先生不仅是一位书法家,而且对古文字学、声韵训诂、史籍、诸子百家、金石学以至诗歌、词曲等无所不通,学问渊博,造诣精深,著作等身。丰厚的学养和广博的知识铸造了一位学者型的书法家。他的学术视野开阔高远,眼光锐敏,思维独到,善于镕古铸今,独创新风,这使得他的书法蕴含着深刻的文化背景,笔墨语言十分丰富,有着一种书虽止而意无尽的蕴蓄。

一幅作品能够穿过岁月的阻隔,透露出如此丰富的信息含量,由此可以看到胡小石先生书法艺术的恒久魅力,令我们留连其中,品味无穷,也给后人以无限的启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