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仲景书98条柴胡剂的禁忌:水逆与湿温

 中医药方便 2020-03-28

自来98条难解,说是为小柴胡汤的禁忌症,但读完胡希恕胡老解读,知其所禁在“水逆”,那是五苓散证,虽然禁用柴胡剂,但可用小柴胡汤合茵陈五苓散(见胡老解99条)。

少阳病中的小柴胡汤为三禁汤,禁汗、吐、下,但指小柴胡汤一方单独应用而言。临床如合并表证可与桂枝汤合方即柴胡桂枝汤,合并里热的“潮热”证,可加芒硝成少阳阳明合治的小柴胡加芒硝汤,充分体现了合方思维;

始终理会仲景书,一“手足温”为“系在太阴”,引出阳明太阴里证,热与水的辨证关系,让人眼目一亮,再读后世的湿温、温热等,所谓的“太阴有热”的瘟疫,豁然开朗矣,如是则小柴胡汤、五苓散、白虎汤、承气剂,治疗湿热、湿温类疾病之方已在仲景书中;

三阳合病,治在少阳,这是定法!有水逆则不可——本条即是。


太阳病篇,内有水饮,不能发汗,只能在利尿的同时发汗,否则激动里饮,变证百出,半表半里的柴胡剂亦然,和之亦不可,必须合以利尿剂与茵陈五苓散合用。


虽然98条为柴胡剂设禁,但紧接着99条,仲景再次为三阳合病治在少阳立论,即“第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仲圣反复辨之,示人以用方之巧。


如此则对“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俱”的理解又进一步矣。

下来解读98条,基本是胡希恕胡老观点,大家想进一步学习,可参阅《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原文:“第98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简要解读:

“得病六七日”:仲景书,日期一般为约传之日,六七日一般为病传少阳之期,此与《内经》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的日传一经说自然不同。其判断传变与否,最主要的还是依据症状反应,比如:“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少阳),若躁烦(或少阳、或阳明,传入阴证,也有可能),脉数急(为热、为虚均可见,结合有力无力知虚实)者,为传也。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前言一日可有传与不传之别,此言二三日,无其他经症状的出现则为不传,体会经方辨证依据症状反应,非日传一经也)。

“脉迟浮弱”:迟脉、弱脉均为不足之脉,见之于浮,用来说明抵抗不足于表,是正气退守于半表半里而表虚弱的一种状态,即少阳病“血弱、气尽、腠理开”的病机状态,以脉学示人以病机。

“恶风寒”:表未解。

“手足温”此条的难点、要点,也是医生用下法的可能着眼点。

胡希恕胡老说,仲景一书,手足温为“系在太阴”的表示,手足温是有热、有湿。热是阳证,为什么说系在太阴?以下是胡老的解读:

    “手足温”,手足温是与四肢厥冷相对待的,四肢厥冷是里虚有寒,四肢逆冷,厥冷啊,那么这个手足温呢就是内有热,里有热,手足温。但是这个手足温呢在本书里讲的都是“系在太阴”,这个阳明病不光手足温,身也热而出汗,甚至于手足也是濈然汗出,这是阳明病(马培锋注:手足温与阳明病的区别,热不及阳明,还有湿,有热无湿无实的“身热、自汗出、恶寒”是阳明经证、白虎汤证,热实的“手足濈然汗出”“潮热、谵语”是阳明腑证、承气剂、芒硝证)。这个手足温当然是里热,那属于阳明病了,他说“系在太阴”,这个热呀不是身热,只是手足温而已,那么说明里面不是光有热,还有湿,就是有水呀。

胡老紧接着还将同一里位的病症,以水火进退分成阳明病、太阴病及本条的湿热或湿温(说湿、说温、说热均是依据症状反应,绝对不是病因学的受湿、受热)证进行解读,大开眼界,以后再读吴又可的《瘟疫论》、薛生白的《湿热论》就开朗多了。

医生为什么会用下法?

读仲景书文序很重要,下法用之手足温之后,手足温有可能是医生用下法的依据吧,然手足温提示有热,但未必成实,下之不确。关于手足汗出用下法仲景书中这么说:“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有湿)、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濈然有热也,手足濈然汗出是燥热内结的外在征象),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是里证,阳明中寒不能食,阳明热实太甚也不能食,太阴病腹满而吐,影响饮食,半表半里的少阳病“默默不欲饮食”,单一不能食,不能定症。

胁下满痛”,“胁下”半表半里、少阳的正证,仲景书:“96条的胸胁苦满。97条的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是也。如果要为柴胡剂应用出一确症,那非“胸胁”部症状莫属。此可从腹证中求之。

面目及身黄”多为湿热所致。小柴胡汤也可治疗有柴胡证的发黄,即:“《金匮要略黄疸篇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这里需要说的是:腹痛与呕吐,是柴胡证,“97条说: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下,故使也。”“100条说: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颈项强”为太阳少阳合病。

小便难”为湿不得去的原因,是水饮代谢问题,也是上面发黄的原因。

仲景说“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俱”,上面有诸多柴胡证,故“与柴胡汤”,然服用柴胡汤出现了“下重”,原因何在,有热、有湿,内有水饮,不能单独应用小柴胡汤,否则有“疏泄”作用的小柴胡汤,不能利水,使得邪气往下,出现“下重”一症。

本渴饮水而呕者”,此是典型的水逆,水饮代谢障碍较前“身重,小便难”更厉害,是五苓散证,如合并身黄,可合用茵陈、大黄,合并柴胡证,可合用小柴胡汤即小柴胡汤合茵陈五苓散,此时不能单独应用柴胡剂,这是单指应用柴胡剂的禁忌症。要不然,先下虚其胃气,再用疏泻之柴胡剂,诱发水饮变动不居,出现“食谷者哕”的胃气衰败之证。

三阳合病治在少阳,这是定法,水逆则不然,98条所述。

98条后复出99条,再示人以三阳合病,治从少阳,反复研读柴胡剂,方知仲景书之严谨。

第99条:伤寒四五日(无论伤寒与中风,四五日、五六日一般为传少阳之期),身热恶风(太阳),颈项强(太阳少阳),胁下满(少阳),手足温而渴(阳明)者,小柴胡汤主之。

古人对表、里、半表半里的认识,古人通过对疾病的观察,发现疾病万变,在病位的反应不出三个:一个是表、一个是里、一个是半表半里。每一个病位的反应,都有两种证候,或阴或阳,阳有热实,阴有虚寒,所以表有阴阳,里有阴阳,半表半里有阴阳,咱们开始讲太阳病,“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所以在一个表位上,也有两种,一个太阳,一个少阴。里证,根据我方才讲这个,在里位上也有两种,一种阳明,一种太阴,所以在阳明病里头常有系在太阴的关系。所以这一段,不这么详细说不好理解(胡老的六经观)

胡希恕经方医学体系认为:临床应该先辨六经八纲,继辨方证,求得方证相应治愈疾病。
胡希恕方医学体系认为的六经与八纲关系:

附胡希恕胡老症状反应病位层面和病机层面的六经观:
1、症状反应病位层面的六经观:

2、邪正斗争,病机层面的六经观:

让我们共同努力,实事求是,始终理会《伤寒论》,深研仲景医学,做一代经方传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