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谯周误国背后的故事:一条谶语引发的劝降行动

 四地闲夫 2020-03-28

谯周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太好,因劝后主刘禅降魏,落下了个“卖国贼”的恶名。一提到“卖国贼”,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谯周长着一副卖主求荣的小人嘴脸。其实历史上真实的谯周算不上什么小人。

谯周,字允南,是益州的大学问家,蜀汉太常杜琼称他为“通儒”,著《三国志》的陈寿、写《陈情令》的李密都是他的得意门生。可能这时有人会说了,学问好并不等于人品好,学问好人品差的大有人在,这话说得确实没毛病,但套在谯周这儿着实不太合适。

谯周误国背后的故事:一条谶语引发的劝降行动

谯周的家境不太好,《三国志》称其“家贫”,但这却丝毫没有影响他学习的热情,“诵读典籍,欣然独笑,以忘寝食”,此情此景不禁让人联想到孔夫子的得意门生——颜回,说这样一个安贫乐道的人是小人,着实令人难以信服。

刘禅立太子不久,谯周便被任命为太子家令,当时诸葛亮已经过世,刘禅便有点儿放飞自我了,“颇出游观,增广声乐”,看到刘禅不务正业,谯周作为臣子,站了出来,上疏力谏,劝谏后主要“奉修先帝所施,下为子孙节俭之教”。这哪是小人啊,明摆着良臣么。

既然不是小人,那谯周为何又要力谏刘禅降魏呢?我们先大致了解下当时谯周劝降的情形。

蜀汉景耀六年,邓艾偷渡阴平,一路打到了雒县,直逼成都,刘禅于是召集群臣商议该咋办,当时主要有两种意见:

  • 其一,投吴,孙吴和蜀汉是盟国,吴主应该会收留他们;
  • 其二,奔南,南中地势险峻,或许能躲避一时。
谯周误国背后的故事:一条谶语引发的劝降行动

但谯周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投吴”、“奔南”都是不可取的,孙吴弱于曹魏,最后势必会被曹魏所灭,现在投靠孙吴,到时还得投靠曹魏一回,何必受两次侮辱呢。而“奔南”,提前做准备尚可,但现如今我们要大祸临头了,而南中的那些小民小吏没有一个能靠得住的。唯有降魏才是唯一的出路。

对于谯周的提议,后主刘禅和群臣都没提出任何反对的意见,只是有部分大臣觉得邓艾未必会接受他们的投降,谯周拍着胸膛向众人保证,孙吴尚在,此时投降曹魏肯定会善待他们的,如若得到不到应有的待遇,我谯周愿意亲自前往魏都据理力争,话都说到这份上,大家也就没啥意见,决定降魏。

谯周当时所讲虽说是“投降言论”,但也算是有理有据。但令人想不到的是让谯周说出这么有理有据的“投降言论” 的背后竟是一条谶语——“代汉者,当涂高”。熟悉三国的朋友对这句话应该不陌生,大军阀袁术当初就是因为这句谶语而僭越称帝的。据载,此条谶语由来已久,早在汉武帝时便有这样的说法。

对于这条谶语,各地学者都发表了不同看法,在蜀地最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当涂高者魏也”。这话出自东汉末年益州名儒周舒之口。但至于为什么?他并没有说。不过蜀汉太常杜琼倒是做了解释,在古代,“魏”指观阙(宫门前的两座楼台),而这两座楼台是又正当大路,又高大巍峨,因而说是“当涂高”,除此之外,杜琼还做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他说自汉以来,“曹”成为了官属的专用名,“名官尽言曹,吏言属曹,卒言侍曹”。又是“属曹”,又是“侍曹”,再加上“当涂高者魏也”,这不是明摆着说,天下该由曹魏来统一么。而谯周对于这一言论是生性不疑。为此谯周还特意提出了两条“反动言论”:

谯周误国背后的故事:一条谶语引发的劝降行动
  • 蜀汉政权的两位统治者是先主刘备及后主刘禅。谯周这个人胆子还挺大,竟然在这两位主君的名字上作起了文章,他说:“备”是具备的意思,“禅”是禅让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即然已经具备了,那就该让出去”的意思。这不明摆着说蜀汉政权二世而亡么,这是实打实的“反动言论”。
  • 景耀五年,蜀汉皇宫中的大树无故折了,谯周在柱子上写了条“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的反动言论,这话啥意思呢?陈寿先生给了我们明确的解释,前两句是说曹魏的,曹魏众且大,天下人都期待汇聚到他那里;后两句是说蜀汉的,具备了而又让出去,哪儿还有复立者。所以说这言论要表达的意思很明确:蜀汉迟早是要灭于曹魏之手的

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反对出兵曹魏的《仇国论》,即便如此,谯周非但没受到打压,反而被升任为光禄大夫。这说明啥?首先谯周此人在蜀地肯定很有威望,连统治阶层也不敢轻易开罪于他。其二便是谯周的这些“反动言论”在蜀地很受用,这受用的背后便是蜀人对蜀汉政权的失望,对曹魏政权的渴望。这是为何呢?难道蜀汉政权对他们不好么。

谯周误国背后的故事:一条谶语引发的劝降行动

首先,作为蜀人,最期望的当然是蜀人治蜀,刘焉来了,蜀人的蛋糕被分了一半,刘备来了,蜀人的蛋糕又变得更少了,作为益州的本土人仕,蜀人并不太受重用,刘备集团更为信任的还是从荆州带过来的老班底。如果蜀地归于曹魏政权就不一样,曹魏政权的大本营在中原,蜀地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一个管辖之地,自然极有可能实现蜀人治蜀。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蜀汉灭亡后,蜀人基本上实现了蜀人治蜀。

其二,蜀汉战事太多,蜀汉是三国当中最为弱小的,但却战事频频,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打仗就意味着烧钱,而这些钱粮都要取自蜀人,本就不富裕的蜀人日子过得就更艰难了,据《汉晋春秋》记载,当时吴使薛珝出使完蜀汉,曾向吴主报告“经其野民皆菜色”。这说明蜀地的老百姓日子过得并不好,老百姓最看重的便是过好日子,既然蜀汉政权给不了他们好日子,那就只能寄望于更具实力的曹魏政权了。

我们现在回头来看,谯周的劝降也好似不那么卑鄙无耻,毕竟蜀汉之上还有整个天下,蜀汉最终也是要归于天下的,而当时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便是曹魏。因而说,谯周的“卖国”算不得是道德品质问题,充其量只不过是政治立场问题,只不过他拥戴的是曹魏罢了。

参考文献:

三国志》、《汉晋春秋》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