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问谯周师徒,投降有理有功?

 昵称13770129 2015-05-13

据陈寿的《三国志·谯周传》记载,蜀汉景耀六年(263年)冬,魏将邓艾率兵伐蜀,偷渡阴平,轻取江由,力克绵竹,威逼成都(蜀国都城)。惊惶失措的后主刘禅慌忙召集群臣商讨对策。有的认为吴、蜀本是联盟,唇齿相依,建议投吴;有的认为南中(今云、贵、川的西南部,时属蜀汉一部分)陡峭险峻,易守难攻,主张奔南。唯独陈寿的恩师——蜀中硕儒谯周别树一帜,力主降魏。谯周认为:魏吴二国,实力悬殊,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与其向小国称臣,不如向大国称臣,降魏只是一次受辱,投吴将会再次受辱。至于南下,亦非良策。因为大敌逼近,灾难将至,因此人心离散难测,恐怕到了启程之日,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故,根本不可能到达南中。看到后主仍对南逃犹豫不决,他又及时提出了五条早投降的好处和南逃的坏处,并向后主保证:“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经过谯周一番引经据典,援古证今的说服工作,刘禅最终拒绝了北地王刘谌据城死战的建议,采纳了谯周降魏的主张。抬着棺材,自缚其身,向邓艾乞降。谯周劝降成功,使蜀国就此灭亡,同时也使刘氏家族和蜀国百姓免受了一场惨烈的战祸。为此陈寿赞颂谯周:“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认为他的老师投降有理,劝降有功,是刘氏家族和蜀汉人民的大恩人、大救星。

尽管陈寿的观点得到了许多后世史家的认同。但为亡国论者高唱赞歌,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极为罕见,很多人的心中难免疑窦重重。

第一,蜀汉政权,果真穷途末路?在谯周看来,邓艾已经兵临城下,投吴和奔南皆非良策,据城死战更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似乎蜀国确已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似乎降魏确是蜀国唯一、无奈的选择。但他在劝说刘禅投降时却说:“愿陛下早为之图,可获爵土。若遂适南,势穷乃服,其祸必深。”意思是现在趁早投降,还可获得爵号和封土,如果逃到南中进行抵抗,等到势衰力竭再去投降,就要获罪了。可见当时蜀国只是危机严重,胜算较小,但并非元气耗尽,死路一条。谯周力主趁早投降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优待。而且,据裴松之注引东晋史学家孙盛所言,当时蜀国的境况似乎并不像谯周夸张的那么糟糕。孙盛认为:谯周丢弃礼德以图小荣小利,实在太糊涂了!就当时形势而言,蜀国照理不至于灭亡。原因是蜀国“战虽屡北,未有土崩之乱,纵不能君臣固守,背城借一,自可退次东鄙以思后图。”蜀将罗宪还在率领重兵把守白帝城,霍弋还有精兵镇守夜郎。加上蜀国地形险要,山水阻隔,步兵很难长驱直入。假如蜀国收集所有船只,积极召募士兵,同时向东吴求援,这样,姜维、廖化等大将必定会积极响应,吴国水陆二军也会迅速救援,怎么会无处投身并担心亡国呢?再说,魏军远道而来,想追击又缺乏船只,想常驻又怕军众疲惫而生不测。而且成败因时而定,形势也会不断变化,慢慢召集旧部来攻打曹魏的疲惫骄横之兵,这和从前越王大破阖闾、田单摧垮骑劫是一个道理。怎么可以匆匆投降而招至千古遗恨呢?孙盛的这番言论和谯周的看法截然相反,究竟谁是谁非?

第二,减少战争,一定有理有功?应该承认,谯周的劝降,避免了生灵涂炭,促进了祖国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这也是陈寿和很多史学家认定他投降有理有功的基本点。但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投降派,几乎无一不是“热爱和平”之人,他们的言行在客观上都有利于减少战争,如果是在数个政权并立时期,小国投降大国,弱国投降强国,都有助于国家的统一,都具有顺应历史潮流的意味。但是否就该对他们歌功颂德?历史上的投降分子(如秦桧、洪承畴等)乃至卖国分子(如慈禧、汪精卫等)是否都可以昂起头来,底气十足地告诉世人:不是我自己骨头软,而是为了保全人民的生命财产,为了祖国的统一乃至全人类的和平?

第三,大能吞小,定数还是变数?据《三国志·谯周传》记载,谯周劝主降魏时说:“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即大国能吞并小国,是自然的常理。不仅认为魏国吞并蜀国符合常理,而且预言“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这套理论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如果将它视为自然常理乃至万物至理的话,那么,官渡之战时“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三国志·诸葛亮传》)但最终曹操却吞灭了袁绍,这当如何解释?赤壁之战时,孙权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三国志·吴主传》)但最终周瑜打败了曹操,这又当如何解释?白手起家的刘备更是多次以弱胜强,以小克大,还无中生有地创建了一个蜀国又当如何解释?……。由此可见,大能吞小,弱败强胜并非定数。大小强弱不是静止不变的,怎可因为一时处于劣势就抱定必败的心理?

第四,亡国理论,科学还是迷信?据《三国志·杜琼传》记载,杜琼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谶纬学(汉代流行的神学迷信。“谶”是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或征兆。“纬”是方士化的儒生编集起来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大师,但他沉默寡言,没有传人,只有谯周经常向他讨教。有一次,谯周向杜琼请教“代汉者,当涂高”这句民谣的含义。杜琼就告诉他: “魏,阙名也,当涂而高(正对大路而且很高)”。意思是将要取代“汉”的政权叫“魏”。看到谯周一脸疑惑,杜琼进一步解释道:“古者名官职不言曹;始自汉已来,名官尽言曹,使言属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意思是古时候的官职没有叫的,自从从汉代以来,官职都叫了,低级官员称作“属曹”,吏卒称作“侍曹”,这大概就是天意。在杜琼看来,“属曹”、“侍曹”,就是属于曹氏、侍奉曹氏的意思。谯周终于明白:天意已经注定,天下最终是属于曹魏的。后来,谯周进一步发挥了杜琼的谶纬学说,并在刘备父子的名字上大做文章,抛出了“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的亡国言论。意思是讲:我们先帝的名讳是“备”,它的释义是“具”,后主的名讳是“禅”,它是释义是“授”。就像是说,刘氏政权的国运在刘备时代就已经足够了,到刘禅时代就该禅让于人了。这还不算,景耀五年(公元262年),也就是蜀国灭亡的前一年,刘禅宫中有棵大树折断,谯周为此在柱子上写下了自己对此事的预言: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陈寿对这句“反动标语”的解释是:众,就是曹(因为有群的意思);大,就是魏(因为);具,就是刘备、完备;授,就是刘禅、禅让。因此,所谓“众而大,期之会”,就是说曹魏人众国大,天下都盼望着汇集到曹魏政权下(实际最终一统天下的不是曹魏,而是西晋)。所谓“具而授,若何复”,则是说蜀汉政权既然已经完备,就该授予他人,怎么可以再立后人呢?尽管后来蜀国的命运被谯周碰巧言中,但其言论为何总给人一种强牵附会、装神弄鬼的宿命论的感觉?其理论依据科学乎?迷信乎?其推理过程情理乎?荒谬乎?

第五,宣扬亡国,是何原因、目的?以邓艾兵临城下为界,谯周的亡国舆论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主要是宣扬魏兴蜀亡天意论,后一阶段主要是宣扬抵抗无用论。后一阶段的原因是大敌当前,举国恐慌,目的谯周自己也说的很清楚,就是为了获得爵号和封土等各种优待。那么前期谯周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褒魏贬蜀?为何再三再四地听信并编制民谣来中伤自己的国家?假如他果真洞察天意,为何在贬官(刘禅曾因对谯周上奏不满,解除了他中散大夫职务,委以有名无实的“光禄大夫”,谯周从此被排挤出参政行列之前多次进谏,悉心辅政?如果不是洞察天意,是否有不被重用而蓄意诋毁朝廷的嫌疑?

第六,劝降之时,是何心态、身份?谯周身为蜀臣,不仅多次以谶纬之学散布有利于魏国的亡国言论,而且在邓艾兵临城下时拍着胸脯向刘禅保证:“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三国志·谯周传》)听其口气,全然不似走投无路的亡国降虏,俨然就是前来劝降的魏国使者。言辞中非但没有丝毫的亡国之痛,却有“获得新生”的兴奋。这使人不禁要问,谯周究竟是何身份?他有何资格和权利底气十足地保证将给刘禅封疆裂土?(事实上,刘禅投降后,若不是装痴卖傻,给司马昭一种麻木不仁、没心没肺的错觉,早就掉了脑袋。而谯周因为主降有功,被司马昭封阳城亭侯,后来又被被多次加官,历任骑都尉、散骑常侍等要职)明明是投降者,为什么看起来却象受降者?

第七,谯周有功,刘备等人有过?诚然,蜀国的灭亡,应验了谯周“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的哲学命题和“刘已具矣,当授与人”的谶纬预言。因此陈寿说:世人都认为谯周的预言很灵验。但如果以此认为他的投降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明智之举,认为蜀弱魏强,投降就是理所当然的话,那么刘备、诸葛亮等蜀国君臣的功绩何在?他们运筹演谋、南征北战、创建国家岂不成了“不识时务”的愚蠢之举?他们为何不相信当时的种种政治民谣而尽早投降?难道谯周投降是在纠正刘备和诸葛亮等人犯下的历史性错误?

第八,谯周有功,周瑜等人有罪?谯周劝降时的蜀国情景与赤壁之战前的东吴有惊人的相象,如果认为谯周劝降是有功于刘氏和蜀人,那么同样道理,张昭、秦松等主降派岂不也是有功于孙氏和吴人?相反,主战派周瑜、鲁肃,以及积极主张联合抗曹的诸葛亮岂不都成了祸国殃民、分裂国家的千古罪人?既然这样,为什么陈寿还要赞赏周瑜、鲁肃力主抗曹是“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为什么赞赏诸葛亮联孙抗曹是“乃建奇策” (《三国志·诸葛亮传》)?

第九,谯周投降,究竟对谁有功?陈寿赞颂谯周有功于刘氏和蜀国人民,但据《三国志·郤正传》记载,蜀国投降后,“后主东迁洛阳,时扰攘仓卒,蜀之大臣无翼从者,惟(郤)正及殿中督汝南张通,舍妻子单身随侍。”一国之君,沦落如斯,这时刘氏的“恩人”谯周去了哪里?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就尖刻指出:谯周“为异说以解散人心,而后终之以降,处心积虑,唯恐刘宗之不灭,同“惨”)矣哉!……国亡主辱,己乃全其利禄;非取悦于民也,取悦于魏也,周之罪通于天矣。”当然,这种全盘否定谯周的观点值得商榷,但不可否认,正是因为谯周劝降成功,刘备耗尽毕生精力创建的蜀汉政权一朝轰然倒塌;正是因为劝降成功,刘禅七子中的第五子刘谌羞愤难当,先杀妻儿,然后自杀;正是因为劝降成功,魏将钟会的大军长驱直入,开进成都,并在成都造反作乱,刘禅的长子(也是太子)刘璿被杀。其余五子跟随刘禅投降后,虽然苟延残喘了几十年,但最终皆在永嘉之乱中被杀。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历史上任何一次投降,必定有利于某些人物和政治集团。那么谯周投降,究竟对谁有功?曹魏乎?刘蜀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