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言资源 | 秦绿叶:广州市城中村语言使用状况调查研究

 风吟楼 2020-03-29

广州市城中村语言使用状况调查研究

秦绿叶

一、引言

广州作为祖国的南大门,改革开放的先锋,广州市综合能力迅速提高。与此同时,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城中村。广州市11个区有304个城中村,外来人口占比较多。从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比例来看,外来人口有逐步年上升的趋势,例如广州市2016年常住人口1404.35万人,比2015年末增加了54万人,户籍人口870.49万人(李文 2017) 。外来人口在城中村建立了农村与城市交际的混合型社区。“城中村”从字面的意义上说就是指城市中的农村。为探讨城中村本地人口和外地人口的状况。本文先定义几个重要的概念:

户籍人口:公民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已在经常居住区内的户口登记机关登记为常住人口的人 。

外来人口:具体是指不改变常住户口 (或定居点) 但由于种种原因跨越一定地界范围的各种形式的移动人口 。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口有紧密的关系,某种程度上也等同于外来人口。例如“无本地区户籍户口(含农业户口)而在本地区居住或中转过往的人口,也称外来人口” ,本文采纳这种定义。

常住人口:经常居住于本地的人口。依据现有的统计的情况,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流动人口(覃成林 2015:244) 在讨论城中村人口时,户籍人口对应村民的人口数量,我们称之为“本地人口”;流动人口对应外来人口的数量,我们称之为“外来人口”。城中村的常住人口总数等于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的总和。

城中村本地人口为村中原居民,其生活交际用语为广州话。城中村在广州地区的语言生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纵观前人的研究,尚无针对广州城中村外来人员语言情况的调查研究。2016-2017年“广州是城中村语言变异”项目组通过查阅档案资料、发放问卷、个人访问等方式在广州市海珠区、天河区和番禺区开展了城中村语言情况调查。项目调查组先后走访区域内有典型代表意义的黄埔村、石牌村、棠下村和北亭村,受访人群覆盖大学生、企业人员、服务人员以及在村内生活的原居民。本文通过分析城中村的人口组成、语言态度和常住人口的语言能力、语言使用和语言评价情况,探讨广州市城中村的语言使用状况。本文调查城中村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在语言使用,语言能力语言评价和语言倾向等方面,对于调整新时期广州市语言政策与战略具有现实意义。

五、城中村语言调查小结

总体上看,城中村的常住人口的语言态度是比较开放的。因为在语言感受上有超过半数人选择了对任何语言都保持了包容的态度,而且对于本地人口还是外地人口都没有歧视的态度。外来人口的三种类型即融入型、适应型和新移民型的三类,都能够从最基本的语言理解的层面去接纳粤语,而本地人口也能基本上适应语言环境的变化,能够应用普通话话与外地人口交流。在考查本地村民的粤语语言的变化的一个显著的现象是他们能够运用粤语流利地与使用普通话的外地人口进行交流,句子结构中形成粤语和普通话的拼接模式,外地人口也能从本地人口所营造的粤语环境中学习粤语和使用粤语。从调查的情况我们发现,城中村的外来人口的职业与他们学习粤语有很重要的关系。例如棠下的的士司机很少能够学习粤语,而经营菜摊的小贩多数能够流利地讲粤语。

经过调查还发现,因为多语环境的形成城中村常住人口的语言能力普遍较高。外来人口一方面认同粤语在广州实际社会功能中的实际运用,另一方面也乐意在私人和小团体场合使用从小就用惯的方言母语,另外由于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的密切接触,本地人口的普通话语用和学习能力都得到有效的提高。这说明粤语、普通话和其它地方母语方言都能在城中村和谐发展。

虽然城中村的语言情况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无论是本地人口还是外地人口的语言行为都存在一种不自觉的状态,缺少引导。例如在黄埔村所属琶洲街道在近两年的社工活动中包括没有任何的语言教育内容,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的语言学习活动处于空白地带。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建议:在幼儿园、学校都使用普通话为教学语言情况下,可以采取街道社区活动的形式,以满足对外来人口中的年轻群体学习粤语的需求以及本地年纪较大的村民提高普通话的需要。同时城中村所在街道还可以采用社区家庭亲子互动教育模式,倡导多语的健康语言生活,引导外来人口将粤语融入到子女教育中,以增强该群体对于居住地的归属感,便于建设城中村和谐语言生态环境。

图文编辑:李妍

推文审读:嘉乐

责任总编:老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