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役:口腔溃疡

 秋霜了无痕 2020-03-29

img4

第四役:口腔溃疡

整理者:王俊(网名:肥猫)

复发性口腔溃疡俗称“口疮”,是口腔黏膜疾病中常见的溃疡性损害疾病。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出现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其中以唇、颊、舌较多见。发病时有剧烈疼痛感,影响进食和说话,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和不便,虽为口腔小疾,却令人痛苦不堪。中医在本病的治疗上有较大的优势,不仅能够临床治愈,还能减少复发几率,希望大家就此病展开话题,交流心得。

fangyutao:

口腔溃疡患者有较为普遍的两种现象:

其一,有口腔溃疡经历的患者都知道这样一个现象:一个口腔溃疡不可怕,怕的是这个没好,其他地方又起一个、两个或更多。此起彼伏。邪门了,刷牙、吃点硬东西(甚至是稍硬一点的大饼馒头),口腔黏膜就磨破或碰破了。说夸张一点的,一张嘴,一伸舌头,坏了,嘴角、舌下系带处、舌根处就拉伤了,出了一个小裂口,所以这三处的溃疡面,基本上是菱形的,就是拉伤的证明。黏膜好像特薄,稍稍一碰,就破了。这是因为患者的口腔黏膜很像是一件衣服,一件糟了的衣服,用力稍大一点就破,刚补好这边,那边就破了。衣服问题出在纤维丝上,纤维因某种原因内部结构发生改变了,抗牵拉能力下降。同样的道理,我个人认为患者口腔黏膜处的类似结缔组织的东西少了。

其二,还有一个现象也得重视:口腔黏膜的起因是黏膜损伤,然后慢慢变大,就成了口腔溃疡。其实也有很多并不发展为溃疡,嘴里有点麻涩痛的感觉,两天就没了。特别是身体状态好的时候。为啥呢?我认为患者有火,实火也好虚火也罢,总之是有火,有毒。

巍子:

有一个现象大家注意到没有:为什么口腔溃疡最疼痛的位置在创面的边缘?个人以为:因为创面都是从边缘向中间愈合,正邪相争之处,所以最疼。

焦三仙:

复发性口疮是以局部出现溃疡、灼热疼痛为特征的口腔黏膜病,有自限性。其发病原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多由口腔黏膜受邪热蒸灼,或失于气血荣养所致。本病病程迁延,缠绵不愈,所谓“久病必虚”,脾胃为仓廪之官,主持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若脾胃虚弱,升降失常,清阳下陷,湿浊下流肝肾,下焦阳气郁而生热上冲,加上脾胃化源不足则心血失养,致心火独亢“虚火”内生,上攻于口,致口舌生疮。即李东垣所云“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本病特点是极易反复发作,此起彼伏,灼痛较剧。西药治疗大多只能取一时之效,而中医中药对此病的治疗有着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

花大熊:

一个女孩子抱怨说反复口腔溃疡,还说自己气虚内热。俺建议她补中益气汤加减。如果有内热迹象,可考虑泻黄散配伍滋阴药物。有位兄弟这样给我提意见:这种是身体太闭塞,和外界(天阳)沟通有问题,症状是阴证,脉象如有沉脉(不一定要肾脉沉)就可印证,脉细为郁未化毒,脉大为郁已化毒(水毒,气毒)。前者如无通风的粮仓,后者好比粮食发霉的仓库,一打开一股热气霉气。如果不打开仓库门,无论如何消毒都是一个闷仓库。如果多用滋阴补益之法,温度降低,气机更加不畅,加重病情。打开房门莫过麻黄附子细辛之法,消水毒真武之中有真意。一般的口腔溃疡,治疗的时候要不要先考虑发生的部位,然后考虑归经,或者按脏腑划分来治疗?

fangyutao:

对于口腔溃疡的治疗,我认为归于火:实火也好虚火也罢,总之是有火,有毒。中医调理按常规应该补阴,可我体会是应该用补气药温热药才是正道黄芪、党参、干姜、细辛、附子、肉桂、肉苁蓉(这些药,也略有区别,也有部位、时机的区别)。至于应用后口腔局部会疼痛加重,那也是温热药的副作用(单指口腔溃疡红肿时),你可以找药来防、来佐制,中药的魅力所在就是讲究配伍,讲究制衡,取其用,弱其性,中医的功力也尽在于此。

wzjiun:

楼上分析得很好,我觉得应该辨证分型一下。有一种口腔溃疡,用泻心汤等好转但易复发,我曾用交泰丸治疗过。粗粗地分析一下原理:用泻心汤也没错,因为从脉象上来看的确是心经有热,但究其原因却是肾水不足,无以制约心火,简言之就是心经“假热”造成口舌反复发作口腔溃疡,黄连泻热,肉桂补肾,心肾乃交,名曰交泰。

黄连18g,肉桂3g。

焦三仙:

感谢大家分享心得。我在临床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有显著疗效。

方药:黄芪60g,党参30g,炒白术15g,枳壳20g,葛根30g,柴胡15g,炙甘草10g,神曲20g。以上药物先用冷水浸泡30分钟,武火烧开后文火熬10分钟,取100ml,然后二次熬药20分钟取100ml,然后三次熬药30分钟取100ml,每日一剂,三餐饭前30~60分钟空腹温服,7天为1个疗程。

补中益气汤加减以葛根易升麻,枳壳易陈皮,去当归,加神曲。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托里生肌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枳壳、神曲行滞消积除胀为佐;葛根、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兼以清热,使药效直达病所,枳壳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加强疏畅气机之功。综合全方,一则益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一则降阴火,使上炎之火随之归位,口疮自愈。

伴食欲下降,不思饮食者,加槟榔、紫苏叶各15g开胃宽中;伴腹痛者,加用白芍20g;伴易饥早饱者,加大枣30g;伴气滞或腹胀甚者,枳壳用量增至30g;伴腹中冷痛者,加用川椒8g、干姜10g;阳虚者加用干姜、制附片各10g;伴便稀不畅者,可重用炒白术30g;湿邪困脾者,可加茯苓、砂仁各15g。

wyhongfe2010:

复方性口腔溃疡病人,基本上都以阳虚为主,在治疗上采取“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方法,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临床上还是要看舌脉的。

1.若有湿热,以清热利湿为先,用大黄、黄连、黄芩、山栀子、生石膏之类。2.若有阴虚(舌红少苔,少津,脉细数),当先滋阴降火,用北沙参、麦冬、玉竹、石斛之类。

3.只要无舌红苔黄,脉滑数,基本上都是以扶阳为主,用附子、肉桂、干姜之类。

fangyutao:

大家都谈得很好,我来谈几个治疗口腔溃疡的常用方剂和本人对此病病机的一些浅见。

对于那些因劳累紧张就犯,每次溃疡仅一两个者,注意休息,服点维生素,补充微量元素,甘草泻心汤、导赤散就有效果,不在此列,我主要针对复发性口腔溃疡。

1.甘草泻心汤

适宜于:脾虚,中焦湿热型。

(1)学中医的都知道甘草泻心汤能治疗口腔溃疡。本方已经得到千百年的验证,其有效性毋庸置疑。

(2)黄煌教授认为这个方子是特效黏膜修复剂,个人认为确实是经验之谈。

(3)我有一位同学中医功底很深,他认为泻心汤治疗口腔溃疡基本就够用,这话我信。黄连、干姜、甘草,还有大黄、附子,再稍作加减,独到的剂量搭配,差不多。

(4)个人应用体会:本方确为黄教授所说,能加快黏膜修复,缩短愈合时间,但在预防复发方面,似乎力量稍弱(我本人认为就是缺少了养阴药)。这个方子主药是黄连、干姜、甘草这三味,如果溃疡处红肿热痛,应该将生甘草加量至20g以上(个人体会),同时再适当配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不然干姜就无法用到理想剂量(会加重红肿疼痛)。黄连、干姜应该作为对药来对待,缺了哪味,效果都差,尤其是干姜,我认为干姜才是缩短疗程的主药,尤其是疮面超过两周的,必加温药才能加速愈合。

2.三才封髓丹

适宜于:气阴两虚,下焦湿热、相火偏旺。

蒲辅周最为欣赏此方,国内推崇此方者不计其数。本方最妙之处就是黄柏与砂仁配伍,其配伍寓意深远,注解虽多,但都难尽其精妙。

其实我个人认为:实践有时是走在理论前面的。奇效验方的精妙之处,不一定非要在既往理论下强行解释。黄连与肉桂,黄柏与砂仁,黄柏与苍术,黄连与吴茱萸,黄连与干姜,黄连与附子,这些组合无不蕴含神奇与精妙,我觉得用任之堂主人的两个圈圈(详见《医间道》,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年出版)来解释似乎更合理,更加符合实际。

3.甘露饮

适宜于:阴虚,上焦湿热。

路老(路志正)喜用本方治疗口腔溃疡,此外还有四川余国俊,湖南彭坚。我个人体会:这个方子在处理阴虚与湿热方面恰到好处,其收功、防复发要好于上面两个方子。

如果把这三个方子放在一起,比较比较,就会发现其实大有规律可循。甘草泻心汤(黄芩,黄连,干姜,半夏,甘草,党参,大枣)三才封髓丹(黄柏,砂仁,生甘草,人参,天冬,熟地,肉苁蓉)

甘露饮(黄芩,茵陈,炙枇杷叶,甘草,枳壳,生地,熟地,天冬,麦冬,石斛)首先,湿热正好分布在上、中、下三焦,甘草泻心汤主中焦,甘露饮主上焦,封髓丹在下焦。

其次,从病机来看,正好是脾虚、气虚向阴虚转化。

我个人认为:如果把潜阳丹加上就更全面了,基本上是阳虚-气虚-阴虚,上焦湿热-中焦湿热-下焦湿热,这样基本构架就形成了。个人经验:如果单个疮面时间超过两周,就应加大温药的力量。

4.阴虚背后有湿热,湿热背后藏阴虚

对于口腔溃疡,单纯的湿热与单纯的阴虚比较少,两者相兼更为多见,只是临床上,我们只能看到一面,忽略或者就看不到另一面。试想,阴虚,舌红无苔,哪儿找湿热的踪迹?疮面红肿、口气臭秽,舌苔厚腻,从哪儿能观察到阴虚的征象?我个人觉得从脉象上和临床症状来看,遇劳发作,也是一种气阴不足的表象。

所以临床上,遇到顽固性口腔溃疡,一定要多想想有没有一些潜在的病理因素存在,尤其是临床证型的对立面,我个人感觉阴虚湿热型能占到多数。

5.虫蚀为疡

云南已故的一位眼科名中医,在治疗角膜溃疡时,喜欢加用百部、鹤虱两药,他的理论是:凡溃疡者,可取类比象,考虑有虫的因素在里面,可加用杀虫药——百部、鹤虱。后来他的学生把这一经验移用到口腔溃疡上,效果也不错。我认为在临床疗效不佳时,可考虑加用这两味药,不失是一种办法。

6.热毒

复发性口腔溃疡之所以反复发作,我觉得还有一种毒在里面一种类似无名热毒之毒。我的一个口腔溃疡的病人,前两周效果一般,加用半枝莲、蛇舌草后,病情明显好转。所以一位网友建议用蛇舌草漱口减轻口腔溃疡,我觉得确是经验之谈。

xiaotao_0509:

大家有没有想过其他的方法?封髓丹为什么叫做“封髓”,是封而不是清?究其原因,很大部分是虚火,就是实火采用潜降的方法一样有效。比如用黄连加吴茱萸或者黄连加肉桂研粉唾液调敷涌泉穴,对于失眠多梦、心烦、口苦、口腔溃疡效果都很好。我们医院有几个科都在用这个方法,虽然他们的科内制剂名称不同,组方不尽相同,但都是在这两个方基础上加减的。之前跟诊过已故岭南名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刘仕昌教授的传人,见他们用凉膈散之类的治疗反复口腔溃疡,效果很好,究其原理,也不过是清郁火而已……

wangjo731:

楼上的高见使我想起郑钦安提出的“头面无实火”之说,我非常支持,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中十有七八皆为虚火。

依据如下:

1.病程长,容易反复。

2.发作多和劳累、情绪有关。

3.大多患者兼有脾肾虚寒之症。

4.舌象多见齿痕舌,胖大舌。

故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机理与李东垣的脾虚阴火之说较为契合。

病机明白了,治疗原则也就出来了。师李东垣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温其阳,忌苦寒药清热以伤脾胃,根据虚寒严重程度,或四君子加减,或补中益气汤加减,或附子理中汤加减。

qingtianyintian:

学习大家经验的同时,我谈一个民间验方:

广州民间用马蹄(饽荠)5~8g,红萝卜1个,白茅根30~60g,甘蔗3节,水煎代茶饮治疗口腔溃疡,我们医院常用这个方预防放射性咽炎。

fangyutao:

我个人觉得上方应该再加两味药可能更佳:乌梅3枚,大青叶6g。酸甘化阴兼解毒,而且口感尚佳,供参考。

978679519:

上周有个病人来诊,要求服我去年给他开的方子,病人自述:“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多年,其他地方服药最少一个月就要发病一次,自去年在你这里服七天药后,已经整整一年了,可能是自己饮食不注意,近日又发了,但没以前重,只是舌边一个溃疡,给我吃去年原方好了。”

我看了病历,是我去年开的方子,导赤散加银花、连翘、栀子、川连、女贞子、旱莲草、紫背天葵。结合四诊资料,我给他开了原方。

我平时遇到此类病人时,有百分之八十是用这张方子的,应该说是鲜有不愈者,如果不是极易复发的口腔溃疡,有几个病人愿意吃这苦药?还不是维生素B2、维生素C、西瓜霜、冰硼散、意可贴什么的用一下就好了。

紫背天葵是本地民间用来治疗小儿口腔溃疡以及鹅口疮的经验药,单独使用就有效,鲜药更好。特与同道交流。在我治愈的口腔溃疡患者中,不独是复发和易复发的,有个医生的丈夫是发病半年从未治好过,舌头都已变形,麻木不知疼痛,且已排除白塞病,因患者平时睡眠不佳,也是用上方加枣仁、石斛治疗三周而愈的。

fangyutao:

分享楼上经验方的同时,我也谈谈自己常用的一个方子:

生地15g,熟地15g,天门冬12g,麦门冬5g,炙枇杷叶15g,石斛10g,枳壳10g,茵陈15g,细辛6g,干姜6g,生甘草20g,黄连9g,半夏9g,太子参12g,黄柏15g,砂仁9g,百部15g,半枝莲12g,生蒲黄10g,五倍子9g。

兼酒毒,加胡黄连6g、当归9g、葛根15g。

兼心火盛,加灯心草5g。

创面红肿疼痛兼热者,加紫草10g、大青叶15g。

阳虚虚火上浮,加肉苁蓉20g、附子12g、龟板20g,酌减滋阴药。

如果觉得病人有火毒,且病人不愿长期服用汤药,希望能找个成药去去毒火,我个人推崇万应胶囊,我觉得这类药才能去毒火。

gutao:

我自己就经常口腔溃疡,体会是用锡类散外喷有一定效果,一天内不拘次数随时喷,薄薄的在溃疡面上有一点就可以了,唯一的要点是必须在溃疡初起很小一点、还不大痛的时候就用才有效,可以促使溃疡面迅速愈合,阻止溃疡发展到饮食即痛的程度,但等到溃疡成形开始痛了才喷药的话,基本无效,呵呵!

fangyutao:

楼上谈到外用药,我也谈谈我总结的治疗口腔溃疡的两个常用漱口方:方一:生蒲黄12g,五倍子9g%,生甘草9g。

注意事项:生甘草用量不能太大,不然漱口时甜得恶心,疼痛明显生蒲黄可以加量。

煎煮方法:抓两剂,砂锅或不锈钢锅里一起煮,五碗煎一碗,每剂煮出80~

100ml最佳,放凉,每天漱口5次左右。

运用此方,轻度口腔溃疡能加速溃疡愈合,确实有效,我对这个小方的理解就是:敛疮+解毒+激素。

我对口腔溃疡和此方的运用体会:

(1)病程方面:口腔溃疡小的一周左右,大的两周愈合,个别大的我见过两三个月不能愈合。

(2)疼痛方面:口腔溃疡第一周比较痛,上嘴唇比下嘴唇疼,舌面上比颊内疼,舌下系带处比舌面疼,咽喉部最疼。

(3)从时间上看,晨起疼,吃饭前几口疼。

通过长期探索,我找到了生蒲黄这味药,生蒲黄功效是活血止血止痛,为何能止痛呢?和延胡索的止痛机理区别在哪里呢?下面谈谈我的理解。

生蒲黄,古医籍记载能消舌面肿胀。我的理解是能暂时减轻创面水肿而起到止痛的作用,为何呢?这就要解释一下口腔溃疡的疼痛机理。有生活常识的人知道,蚊子叮在啥部位最疼?额头!手指!为啥?因为这些部位皮下脂肪少,一旦肿胀,局部张力高,所以比较痛。口腔溃疡导致的疼痛位置在哪儿呢?口腔溃疡的溃疡表面像是个火山口,最疼痛的位置在火山口的边缘,而不是在有黄色分泌物覆盖的位置,因为火山口的边缘处张力最高,稍大的口腔溃疡第五至第八天最疼,因为这时火山口最高,所以中医辨证时要看创面,局部有无充血,来判定属实证还是虚证,有无热毒。生蒲黄能消肿,而且能瞬间消肿,能降低疮面处水肿所造成的过高的张力,所以就能缓解疼痛。加上这味药后,病人漱几口,就能减轻疼痛,就能进食。这可不是麻药,但这就是漱口方最大的功效。

应用体会:两个月前,我因工作劳累焦虑,咽部长了一个口腔溃疡,在智齿与扁桃体之间,疼!很疼!进食时特痛,夜里咽口水也会痛醒。我用了这个漱口方,漱几口,立马能进食,睡前漱口,夜里就会少醒几次。个人体会这个方子像麻药一样能止痛,但不麻口。去年春夏季节,山东安徽等省爆发口蹄疫、手足口病。很多小儿满嘴发疱疹,近10天不能进食,都脱水了,靠输液度日,因为病毒是自限性疾病,如果没有并发脑病,忍忍就过去了,大家都认为是这样的,习惯了,不能进食就输液呗,不知道中药去哪了。我回山东老家,就拿这个方子给几个患儿试用,仅一天就能进食,我的外甥就是这病,五天不能进食,强行喂食喂水,哭闹不止,每天在医院输葡萄糖度日,我就拿这个漱口方试了试,仅一天就能进食了。漱口方也许对手足口病病程无影响,但能减少一些痛苦。

方二:黄连6g,莪术6g。

适应证:口腔扁平苔藓、口腔黏膜白斑病。

注意事项:一天一剂,开水泡,漱口,有时间就漱一口,可以咽下,没副作用。两个月一个疗程(上面第一个漱口方要水煮漱口,才有效果)。

liu19710214:

我也谈谈外用方法,临床上见到口腔溃疡患者,尤其是久用抗生素的,我习惯用下方。

红口疮:大黄9g,吴萸3g,南星6g。白口疮:大黄3g,吴萸9g,南星6g。

上药研面用好醋调糊状敷涌泉穴,干则加醋调再敷,敷好后用纱布包,用后无不效病例。

fangyutao:

口腔溃疡的痊愈有两点标志:

1.黏膜抗损伤的能力大大加强,不容易破损了。

2.就是稍稍有破损,可并不发展为溃疡。

能阻止一种,就OK了,阻止两种,就除根了,道理想清楚了,就没什么神秘的了。

liyge医案:

老年女性,约60岁。

自诉舌边溃疡反复发生伴疼痛10余年。

10余年前因儿子结婚生气后发病,10余年来反复发作,疼痛剧烈,甚则不能进食,偶有缓解之时,然情志波动又作,求医于北京、上海诸西医处,中药也服用过多次,疗效均不显著。观舌边溃疡多处,大者如黄豆粒,周边鲜红,舌质暗红,苔薄,脉细弦。

方药:丹皮,栀子,柴胡,黄芩,川楝子,黄连,当归,生地,竹叶,白芍,夏枯草,胡黄连,甘草。

服药3剂后复诊,溃疡疼痛明显缓解,观其舌,多处小且浅处溃疡已经愈合,大者其色也转淡,大有愈合之象。

患者自诉服药多年,唯此次效果最佳,信心陡增。嘱其原方继服5剂。三诊,溃疡已经消失,嘱其停药,以观疗效。

坐诊时,适逢学生在座,闲聊之言:舌为心之苗,舌痛而见溃疡者,多为心火。而此火多与其他邪火所掺夹。人体内之火由两端,一虚一实。实者如此例患者,舌痛剧烈,甚则影响进食,溃疡边缘多红赤明显,火由内生,多为肝火夹心火上攻,心火灼络而成。有虚者,多为脾胃气虚,因虚而气行不畅,郁而化火,多夹有湿邪为患,此火也可与心火并行于上,表现为舌痛不著,溃疡色淡,而反复不愈,治疗当以参芪之味,加黄连、黄芩等清解上焦之火热,如东垣之升阳散火汤。肾阴虚而致阴虚火旺者,我本人临床上见之少。

wangjo731医案:

许某,女,33岁,2010年9月20日初诊。口腔溃疡2年。

两年来在当地医院经多次治疗未见明显好转,伴心烦急躁,口干口臭喜热饮,纳可,二便调,外阴部亦有溃疡,仔细询问得知其父母兄弟姐妹多人患有此相同症,患者寐欠佳,不易入睡,舌红紫,舌边齿痕,苔薄,脉弦细。

处方:甘草泻心汤+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

大枣6g,浮小麦30g,炙甘草6g,百合15g,生地15g,生甘草15g,黄连3g,黄芩9g,干姜6g,半夏10g,党参10g,夜交藤30g。7剂,水煎内服,每日一剂。复诊:口腔及阴部溃疡基本消退,心情舒畅,寐增进,唯觉口干思饮,口苦,末次月经9月26日,经行3天,量稍多,舌红紫,齿痕舌,苔薄,脉弦细。

病人诸症好转,唯觉口干思饮,口苦,故守前方,生甘草减至10g,以减轻清热解毒之功,百合量增至30g,以养阴润肺生津。

“狐”一病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张仲景认为,本病是因湿热虫毒引起,“狐之为病,状如伤寒……蚀于喉为,蚀于阴为狐……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本病类似于西医之白塞病。

中医辨证多见虚中夹实,阴阳不济,咎由湿热邪毒蕴结心肝脾经络,上熏下迫所致。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心脾积热上蒸,即现口舌溃痛;肝开窍于目,肝经湿热循经上越,则双目红赤;肝脾两经湿热下迫,则阴部红肿溃疡。

该患者有明显的家族史,口腔及外阴溃疡2年,无并发眼病,属于典型狐病。心藏神,肺藏魄,心肺阴虚,百脉失养,脏腑功能失调,故见心烦急躁,口干口臭喜热饮,脉弦细,皆为阴虚内热之象。

《金匮要略》用甘草泻心汤治疗本病,方中以芩、连清热解毒,干姜、半夏辛燥化湿,佐参、枣、甘草清热解毒,和胃扶正,共成清热化湿、安中解毒之功。加用甘麦大枣汤和百合地黄汤,乃因为该患者症见心烦急躁,寐欠佳,不易入睡,情志不遂较明显。前方原用于妇人脏躁,所谓脏躁即脏阴虚而火乘之,不必拘泥于何脏;百合地黄汤润养心肺,凉血清热,治疗百合病。两方合用,治情志不疏,脏腑阴虚火旺。

复发性口腔溃疡病因复杂,中医临床治疗多责之于火,但火有虚实。五脏皆有“火”,此“火”指的是五脏功能活动的动力,即《内经》所说的“少火”。脾胃之少火也就是脾胃受纳运化的动力。而脾胃易伤,或因寒温不适,或因饮食,或因劳倦,或因湿困等等,脾胃亏虚,则火不安位,这就是常见的气虚发热的病机。若循经上炎于口舌,则为口疮。其治当补脾胃,土厚而火自敛,这就是所谓的补土伏火。当然,如果是实火,清热解毒是毋庸置疑的。

从各位高手的交流中可以看出,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不论是分型辨治,还是专病专方,或是局部用药,都取得了很好疗效,尤在远期疗效防止复发方面亦有较大突破,显示出中医治疗的优势。

30元畅读1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