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浩然听到春天的鸟鸣,写了一首诗,千古传诵

 读书工 2020-03-10

春天是醉人的。万物复苏了,到处莺歌燕舞,花红柳绿,充满着勃勃生机。特别是在乡村,在田野,泥土酥软了,山坡披上了绿装,空气中也散发出一股清新的味道。

人们从冬天刚过来,好像那种寒冷形成的疲惫还没有完全解除,一到温度上升,身体感到舒适,就想要弥补损失,于是就有了春困。

有的人是大白天显得无精打采,稀里糊涂,像要睡觉的样子。有的人是夜晚好睡觉,到早晨也醒不来,还是窗户外面一阵一阵的鸟叫声把他们吵醒。

今天我们要讲的孟浩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科举考试屡试不中,去求官又求不上,皇帝嫌他说“不才明主弃”。他求丞相张九龄,说“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结果也不中用。

于是孟浩然断了这门心思,归隐故乡鹿门山,过着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无官一身轻,一觉睡到大天亮,早晨被鸟叫声吵醒了还要赖床。

这一赖床好啊,竟打起腹稿起来。把自己的这一情况记录下来,并整理构思成了一首小诗。简短的四句共二十个字,却成了千古传诵的名作。这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的前两句就是写的春夜睡了个好觉,睡得香甜,以致天亮了还不知道。它把人的这种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如果是辗转反侧,翻来覆去,那就是不正常的,是有违春天这个时令的。同时这也不适合诗的美感。孟浩然归隐田园,图的就是那种远离尘世的恬静舒适,一种怡然自得。

所以诗人接着写鸟鸣,到处都是这种清脆悦耳的声音,那实际上是在写环境,写自己的住所是在树木包围之中。没有聒噪,没有喧嚣,鸟鸣山更幽。

后两句写回忆,通过回忆写风雨中的落花,表达自己爱春惜春,感叹春天过早地逝去的惋惜之情。

此时诗人居住在鹿门山,虽然是从睡梦中醒来,但并没有起床。因为诗中都是写的听觉,风雨声,鸟叫声,是不需要走出屋外就能感受到的。起床反而会把这些美好的情景破坏了。

正如后来李清照所写的“昨夜雨疏风骤”一样,她试问卷帘人,外边的海棠花怎么样了。她不下楼就知道,肯定外边已是落花满地,绿肥红瘦。

诗人构思写作的习惯都是很奇怪的。写《春江花月夜》的张若虚是要蒙在被窝里写诗,李贺是要背着锦囊在驴背上写诗,欧阳修一生所写诗歌多是在马上、枕上、厕上完成。

而孟浩然在春天的早晨醒来,不急于起床,而是继续睡懒觉,听鸟叫,借此回忆昨晚的雨声,就势构思一篇诗作,这是很正常的。如果起床,有可能就会打乱思路,破坏了袭上来的灵感。

孟浩然的这个诗歌为什么能够千古传诵,甚至被选进语文教材,成为不朽的名篇,简单地说,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它表现了春天、春光这个重大的题材。人们是厌倦严寒和酷暑的,特别是穿着厚重的棉衣蜷缩在隆冬的时候,就渴望着春日早点到来,而孟浩然这个诗歌正好表达了人们的诉求。

其次诗歌反映了人们欣赏享受自然的美好愿望。诗中没有很高大的主题,纯粹是表达了一种自然的风雨声和鸟叫,突出的是躺在床上的感受,是一种享福,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再次就是诗歌风格上的朴实浅显。没有深奥的用典,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雕琢痕迹,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很适合人们的思维习惯,让人易于接受。

可以说,在众多描写春天的诗篇中,孟浩然的《春晓》是独特的。它可以和杜甫的《春夜喜雨》比美,都是描写春天的杰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