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令禁止却又屡禁不止

 知如海学无涯 2020-03-29

在宋代的制度中,

宋朝对朝廷的官员是实行的高薪制,

月薪最高可达四百贯,是汉代的十倍,清代的二到六倍。除了有奉钱以外,还有禄米,宋朝大小官员都是锦衣玉食。这也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想要当官的原因。

而,凡有入仕资格候选于吏部的人都要填写一份履历文书。在这个文书中存在着

年龄、身份、学历造假的问题。

这份文书通常被称为“脚色”,即为做官的“跟脚”之意。

在《朝野类要》中记载:

“脚色:初入仕,必具

乡贯

户头

、三代名衔、家口年齿、出生履历;若注授转官则又加举主、有无过犯。”

即,如果是现任官员任期已满,要调任升迁,或因替父母服丧期满要起复销假,听候部门重新分派任务工作,还要在填表时附上推荐人的名字、职务和荐语还要有过去的奖罚记录。而国家用人之缓急,临时选拔人才,提用人才看的就是履历。

从这里可以看出履历对仕途的重要性。这样也使很多的人对脚色开始造假。而

宋朝明令禁止履历造假,

并有种种的防护措施,那为何造假现象还是屡禁不绝呢?

一、探寻宋代履历年龄造假的原因

年龄造假是最常见的一种,俗称

“举子减年,任子增年”

意思是靠读书考试科举入仕者会出现脚色上面的年龄比实际年龄要小,今年二十岁,写在脚色上面就是十八岁。而靠父亲的入仕者也就是“荫补”的人会看起来年纪轻轻却岁数很大,明明十七八岁,可在脚色上面会写二十五六。

1、科举入仕者


科举入仕者为何自减年龄呢?据《容斋随笔》中写道: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就是,

一旦科场及第,自有富贵人家争相说亲,

选婿自然是选择年纪越轻的越好,故希望及早的傍上一个大家闺秀的科举男们,多在办理应试手续时先将年龄减去。

其二为,宋太祖时期留下的科举制度,凡应试规定次数以上未能及第、

年龄在六十以内的举人,可别作一甲奏名

,从宽赐给出身,并授官职,通称为“特奏名”或“恩科”。但是要满足这些条件很困难,往往是一生穷困潦倒屋才能总算在应试次数上达标,但这样的话年龄就差不多已经过了六十。

一些人想到可能会有这么一天,于是从刚开始的时候就直接把年龄减少,为日后争取优待留下一些余地。争取在档案上的年龄还未到六十之前时就当官,拿到俸禄。这样下来年龄造假渐渐成为普遍现象,而且并不忌讳。

2、“荫补”入仕者

在通过“荫补”入仕的出身者按照制度的要求必须要

年满二十五岁方可为官,

为早一日能够吃上官粮,大部分的人在脚色上便会将出生年月提前很多,在徽宗时期,宰相王黼的儿子王闳孚年仅十四岁就担任四品的殿阁待制。而有些的官职超过一定年龄便不可选用,荫补入仕的人如果想要这个官职实在不行时也会向有关部门报告脚色上的年龄于实龄不符。

加上现在年龄的造假现象普遍,以至于官场上竟然·出现了“官年”和“实年”的讲法,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再乞引年致仕奏状》云:

“官年虽六十有六,而实年已及七十。”


当时的政策里,要年满七十才可以办理退休手续并且享受相应的待遇,想要早点退休的杨万里老先生在不得已之下便把履历造假主动交代了出来。想要

早点退休的杨万里先生和欧阳修都是当时不多的人。

大部分的人都恨不得一直在官位上吃官粮。

二、学历功过对履历的影响

1、学历为何需要造假

出身的高低和年龄的大小不外乎都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这是秦汉以来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一条基本标准。不少人

通过各种途径骗取国子监学籍,

甚至有人会直接伪造学籍档案。于是伪造学籍是履历造假的通病。

宋代时期,专门收七品以上1京朝官子孙的国子监为最高学府,如果是品学上等的人,直接授官给他。中下等者候选等着殿试或省试。从这里看来,入学到国子监,成为国子生就相当于现在考入清华北大一样,是荣誉的象征。

导致了学历成为履历造假的一大通病。

并且由于国子生是官员子弟的特权,所以履历造假的背后与身份造假又是密切相关的。形形色色的人大部分都不具备国子监的入学资格,

只好通过各种的途径来冒充官员子弟骗取学籍

《宋史.选举志》

中就说过:“在朝之士,有强认疏远关系为近属者,有个私亲故换而互牒者,有为权势所轧、人情所牵应命泛及者,有自撰子弟非才、牒同姓之隽茂利其假手者。”还有顶替、转让与买卖的。以至于到了南宋后期举办现任官员参加的锁厅试时,

许多人的身份和学历都是假冒的。


身份与学历造假最严重的时候不过于南宋初期。

靖康之变后省部文字散失不存

,所以要重新建立一份新的人事档案。在这个建立的过程当中,资历深的官员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登记选人是否通过省试,或者是否有资格全部都凭他们的记忆了。有人就一手交钱一手作伪,被推恩的人不计其数。

2、功过造假

在这里无论是有功还是有过都是履历上面的内容,也是决定官员是升迁还是降级的一个重要参考,同样可以在上面弄虚作假。最常见的一种还是凭借和对方的关系虚报功绩,填注履历,像绞杀土匪打仗时,都是靠战绩“获人数”。

报的人头越多,获得的官职越大。

在高宗绍兴三十一年里,金军南侵,宋朝都统制李显忠带人打伏击,就这样的一个小战役也有二十人得官,全是李显忠的心腹。由此可见,伪造功劳的现象是有多么的广泛。

有人“冒功”也就有人“匿过”。

在投递脚色时隐瞒曾经有过的过失犯罪,在未经赦免的情况下便谋求差事。

三、宋朝的法律法规

宋朝对履历造假有明确法律法规的规定,而且还有应对防范的措施制度。

律令里明确规定选人的“家状并署年及举数、场第、乡贯,不得增损移易”,并对此有种种的防范措施。针对身份假冒

“乃命诸君关防,于投卷之初,责乡邻核实,严治虚伪之罪、纵容之罚”

说明从选人开始交递脚色开始就派人到邻居乡里那里进行探访来审核虚实。


因为怕平常的百姓不敢指认,还鼓励大家来举报。

在针对学历造假上面也出台过核实。一个姓氏的人可以编为一保,每保不能够超过十人,集体在官府面前画押互相担保,或者写如果履历造假就甘愿受罚的文书。

后来为特权阶级的人自身舞弊内外勾结·,针对这一现象,令大臣,除宰执、侍从、台谏官员以外,个

提供三代宗族图谱三本

,订立愿承担罪责的文书,申报到尚书省、御史台等部门,所属的各个部门都各自登记,留有备份。

但是都这样了,为何造假的现象还是这么多呢?在年龄上面玩花样可以说已经成为上下都默认的潜规则了,对于身份与学历造假原则上面,

造假的人被发现就要降低官职。

等候选取的人就直接取消资格担保的人要连坐。其实是因为对地处偏远的地方,朝廷把这些地区的中下层职位铨选委托给转运司来办理,选人只需要在转运司考试合格便可以授以官职。

但是转运司的人以完成财政指标为大任,对这件事情但是

交由主管文书的史胥全程办理,

对他们来说,这个复核审查就是把所有的履历重新抄一遍而已。只要肯花钱,史胥便可以伪造出各种履历。等到说要重新办理,来回过掉,半年也就过去了。

这样高拿轻放的责罚。

花钱来改脚色的人还是缺乏了根脚,对于高管权贵来说,别说身份学历造假,甚至无中生有的假造一份履历出来。用权势与关系来向下级施压。


在但书中有一条是,对于一时填写疏忽,

弄错了身份还可以在自我称述修改一次

。要承担的结果并不严重,最多也就降一级,也可以用疏忽为借口来写一份检讨来逃过这个小处罚。这样也难怪宋朝的履历造假如此严重了。

四、总结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在绝对的巨大利益面前人们都趋之若鹜

。虽然一再强调,但是相对应的处罚措施还是太弱,不足以威吓住大家,在各种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中时造假的情况越演越烈。在利益面前,小小的惩罚已经显得微不足道了到了今天,为了当

上官来满足自己利益的人也不在少数。

想要让此类现象减少,就只能加大惩戒的力度,把利益与处罚不平等,处罚大过利益。这样在考虑到处罚后才能让大家对

履历造假

三思而后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