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喜欢一个人玩是种能力,别做“贴身陪伴”,用无聊开启创造力

 IF枕边育儿 2020-03-29
一位朋友向我抱怨她带娃生活的辛苦:简直没有一点自己的时间,24小时全天待命。关键是陪娃,真的超无聊。
我不解地问:“你不是雇了一个白班阿姨么?”
朋友说:“对的,阿姨只负责家务和做饭啊!”
我说:“所以你应该有大把时间才对啊!”
朋友双手一摊:“但是我要陪娃啊!”
朋友说,在阿姨来之前,有一次她忙完所有的家务,看到孩子孤孤单单坐在硕大的客厅地上一个人玩积木。当时就觉得非常的愧疚,妈妈应该抽出时间陪你玩,而不是忙于家务。于是条件不错的她,请了阿姨打理日常,自己则全身心陪娃。
一段时间过去了,娃变得更粘人了,她也觉得身心俱疲,和孩子互动时也越来越难管理自己的情绪,总是对孩子发火。
毕竟每个妈妈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陪伴,做个24小时妈妈究竟是更加负责,还是盲目。孩子需要全天陪伴么?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和“无聊”相处是这个时代的稀缺能力
作家阿城在一次活动中讲到:“无聊是这个时代的绝境”。
生在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尤其身处几百万人口的大都市。我们从小就被闹哄哄的人间烟火包围,曾经的工厂小区、大杂院让我们已经适应了个人空间被挤压却从不曾无聊的生活。而我们的孩子却生活在“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的互联网时代,和无聊相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很遗憾的是,很多爸爸妈妈却非常害怕自家的娃“感到无聊”。即便没有像我朋友这样夸张的24小时相伴,也会给孩子买来足够多的玩具,能唱歌的娃娃、满地乱跑的电子小狗、五颜六色能发出声音的书。
因为我们自己就算几分钟,不拿起手机刷朋友圈、看短视频,都会觉得无聊。然而,其实孩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样无聊,或者说“独处”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而且对他们至关重要
“独处”对孩子很重要
心理学大师卡耐基说,独处对我们的心灵运动十分有益,就好像新鲜空气对我们的身体极有帮助一样。
现代育儿里的亲密流派,强调了太多对孩子的陪伴。这在孩子还需要完全依赖父母时,当然是很必要的。但是当孩子逐渐发展出自主意识,独处就开始慢慢显示出重要的意义。那么究竟“学会独处”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心智成长呢?
A、提升孩子“自我感知力”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独处是一个人与自己融洽相处的能力,即回应自己的内心冲动和需求。儿童时期一定的独处,会有助于孩子形成“自我”知觉。并学会区分“我”与“他人”
当宝宝在自己玩耍时,焦虑的父母可能认为宝宝很孤独,很无聊,自己没有陪伴好宝宝。其实他正在探索不断成长的“自我”。当宝宝还是婴儿时,身心完全依赖妈妈,认为自己和妈妈就是一体的。但是当他们开始拥有支配自己身体的能力时,独自玩玩自己的小手,试着翻身等等,都是在不断的认知“自我”。
如果觉得这个过程孩子会无聊,从而不断地打扰他的“孤独”。就会让孩子错失逐渐提升自我感知力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孩子越是陪伴,越是粘人。甚至在成年之后,都很难拥有独立的人格。无法自己做判断,喜欢盲目跟风,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
B、激发想象和创造力
《心理学家》杂志刊登的一篇论文指出:对于创造力来说,无聊的环境比有趣的环境更有帮助。
好莱坞导演蒂姆伯顿的童年很孤独,在《文森特》中,他展示了叫文森特实际上是导演本人的小男孩,是如何在无聊的情况下,满脑子古怪的想法,脑洞打开。在现实中这个男孩最终成了迪士尼最年轻的动画导演。
给孩子一块石头,一支笔,或者一些小积木,一个孤独的孩子就能创造出一个幻想中的乐园。但是如果陪玩的家长,没有掌握留白的技术,不断用成人的观念影响孩子,则可能会限制他们的想象力。
给孩子一段独处的安静时间,就像是给画家一张纸,他会还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
C、提升孩子情绪处理能力
我有一位朋友,是圈子里出了名的“害怕孤独的女人”,高中时每次上厕所,都要找个同学一起去。如果考试成绩不好,或者失了恋,也总要拉上大家一起想办法。即便到了不同的城市,还是经常会给所有朋友轮番电话闲聊,即便到了深夜,也恳求大家多聊一会儿。她谈过很多次恋爱,有些时候她坦言,自己只是需要一个人陪,忍受不了孤独。
害怕孤独人,实际上是没有办法处理自己的情绪。或者从潜意识中认为孤独是可耻的事情。儿子的幼儿园离家很近,有时候几个小伙伴会结伴穿过小区回家。
有一天他回到家里显得很沮丧,我问他怎么了,他说那几个小伙伴因为和他喜欢的动画角色不一样,所以排挤他,除非他改变自己的喜好,他们才重新接纳他。
“那你会喜欢另外一个动画角色么?”我问。
儿子摇摇头,“不会,大不了我一个人回家”他说。
由于创业初期的忙乱,我陪他的时间有限,但却无意中让他在独处中,学会了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即便沮丧,也不会因为“害怕独处”而委曲求全。
这样做让孩子拥有“孤独力”
在《孤独力》中,日本作家午堂登纪雄将“孤独力”定义为:无论是独自一人还是在人群中,都能连接到自己的内心,去把自己的意志放在中心位置,积极地承担起自己责任的一种生活姿态。
有的宝爸宝妈可能会说,如果我的孩子并不喜欢独处,甚至根本根本忍受不了独处。非常粘人,那么该如何培养他的"独处力"呢?一一的故事,或许会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在纪录片《00后》中,大李老师的芭学园中,有一个非常喜欢独处的小姑娘名叫一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她有点孤僻,但是大李老师却非常尊重她的这种个性。认为只要她觉得舒服,独自玩耍也很好。
而小小的她也对着镜头表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喜欢生活的权力。后来,一一并没有变得更孤僻,或者产生社交问题。而是保留了她的沉静、创造力温柔和耐心。
首先,充足的陪伴。
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告诉我们,父母是孩子最初的“安全基地”,只有当孩子需要父母时,父母充分的回应,才能让孩子建立足够的安全感,走出去独自去探索这个世界,其中也包括独处。
所以说,如果孩子拥有质量高且固定的亲子时光,那么他就更容易学会如何独处。在文章开头我朋友的故事中,如果她能够坚持每天抽出一到两个小时,投入的和孩子玩耍。
那么其余时间,相信宝宝是很乐于试着如何自己玩的。但是如果这种陪伴伴随着烦躁、或大人自己都感到无聊,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就不能算是充足的陪伴,娃当然会变得比以前更粘人。
其次,给孩子独自待着的机会。
《儿童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指出:儿童的秘密就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为孩子开辟一片自我的领地,有助于孩子形成自我的多个层次的心理空间。
每个孩子需要独自待着的一段时间,弗吉尼亚伍尔夫把这种状态称为”一个人的房间“。想让孩子逐渐享受一个人的时间,学会独处,学会专注于某件事情。
爸爸妈妈也需要给孩子提供时间和空间上的独处机会,一间独立的游戏房间、一个藏满宝物的游戏帐篷。一段不受任何打扰的时光,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意,在自己的世界里玩耍。
最后,忍住别打扰他。
曾经看到过一个网友的留言,说自己家的宝宝如果没人陪,就会无所事事,所有的玩具都是玩一下丢掉,甚至会在家里来回打转,一会儿舔舔镜子,一会儿用手拍拍墙壁。她每次都是实在看不下去,放下手头的事儿,去陪娃玩一会儿。
我问她有没有想过,当我们觉得孩子无聊,或许孩子没有那么无聊?或许他只是在探索,寻找一些有趣的事情。很快他可能就会发现镜子里的世界为什么和我们的世界是相反的,或者发现双手拍墙也会感受到反作用力。
这个时候,大人的陪伴,反而打断了孩子的探索和感知。下次如果看到孩子很无聊,不妨等一等,看看他是否能给自己找点乐子。
枕边育儿寄语:
孩子比我们更“无聊”,或者说,更能忍受无聊。陪着小锵总看了十分钟蜘蛛织网后,我终于忍不住掏出手机。但是却不忍打扰他的“无聊”。适当的刺激对孩子的认知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而适当的“无聊”和“孤独”,却是他们探索内在的重要方式。学会这样的方式,在长大后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网络,或许孩子就能保存一份清醒,一份审慎。
【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侵立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