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五. 柳宗元 崔郊 元稹 杨敬之 贾岛

 半城湖之缘 2020-03-29

《唐诗三百首鉴赏》该书图文鉴赏本中所选诗歌都是唐诗中脍炙人口、妇孺能详之作,诗是好诗,赏析亦高雅成趣,同时书中还为每一首诗都配上了壮美幽深的水墨画,造成一种视觉和诗境上的通感,使唐诗之枝繁叶茂、波澜壮阔尽呈眼底,一览无余,相信会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上的无限美感。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唐诗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五. 柳宗元 崔郊 元稹 杨敬之 贾岛

目录:

第85章 柳宗元(1)

第86章 柳宗元(2)

第87章 崔郊

第88章 元稹

第89章 杨敬之

第90章 贾岛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五. 柳宗元 崔郊 元稹 杨敬之 贾岛

第85章 柳宗元(1)

诗人名片

柳宗元(773—819)

字号:字子厚

籍贯: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

作品风格:精绝工致

个人简介: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798)登博学宏词科,后入朝为官。因其积极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因革新失败,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元和十年(815)回京,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卒于柳州任所。人称“柳河东”、“柳柳州”。

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世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现有《柳河东集》三十卷行世,《全唐诗》编其诗四卷。

柳宗元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②,双垂别泪越江边③。

一身去国六千里④,万死投荒十二年⑤。

桂岭瘴来云似墨⑥,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⑦。

【注】

①宗一:柳宗元从弟。

②“零落”句: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③越江:柳州诸江。因柳州是百越之地,故称。

④国:都城长安。

⑤投荒:抛弃于荒野。此喻被贬谪。

⑥桂岭:五岭之一,山多桂树,故名。柳州在桂岭南。瘴:瘴气,热带山林中湿热蒸发致人疾病的气。

⑦荆、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元和十一年(816)春,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去,柳宗元送别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诗。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抒发了诗人政治上生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之情。

诗的一、三、四联着重表现的是情同手足的骨肉亲情。一联开篇点题,点明别离,描叙兄弟惜别之情。“越江”,即粤江,这里是指柳江。两句意思是说:自己的一颗雄心因长期贬谪生活的折磨,已经成了“零落残魂”;而这残魂又遭逢离别,更是雪上加霜。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泪流满面,依依作别。

第三联重在写景,也是情语,是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被瘴气笼罩,天空布满乌云,象征自己处境非常危险。“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再见很难了。

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有才无用,处境艰难,兄弟又远在他乡,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烟”字颇能传出梦境之神。诗人说此后的“相思梦”在“郢树烟”,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味。“烟”字确实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惝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是单纯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的第二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从字面上看,“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二年之久。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万死”这样的夸张词语,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流放到“蛮荒”之地,令人绝望、令人愤慨!

柳宗元的这首诗既叙“别离”之意,又抒“迁谪”之情。两种情意上下贯通,和谐自然地熔于一炉,确是一首难得的抒情佳作。

后人点评

纪昀:“语意浑成而真切,至今传诵口熟,仍不觉其烂。”(《瀛奎律髓刊误》卷四)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①

柳宗元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②,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③,妄迹世所逐④。

遗言冀可冥⑤,缮性何由熟⑥。

道人庭宇静⑦,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⑧。

澹然离言说⑨,悟悦心自足⑩?

【注】

①诣:到。超师:法名为超的僧人。禅经:佛经。

②贝叶书:指佛经。因古印度僧人常在贝多罗树叶上写佛经,故有此称。

③真源:指佛的真谛。

④妄迹:指虚妄的事,即世俗琐事。

⑤遗言:指佛家先贤的遗言。这里指佛经中语。冀:希望。冥:暗合,心里悟到。

⑥缮性:修养本性。

⑦道人:有道之人,这里指超师。

⑧膏:油脂。

⑨澹(dàn)然:宁静。离言说:难以用语言表达。

⑩悟悦:悟道的快乐。

诗人被贬永州后,一次读禅经有感写下这首五古诗。表达了他身处逆境读经养性,寻求追求真理而又超脱尘世,清净自适的复杂心情。

前四句叙述诗人清晨去读禅经。“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诗人一早起来,用井水漱牙,又拂去衣服上的灰尘,使自己内外都很清净,反映了诗人一片虔诚之心,表露了诗人对佛教崇信。“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贝叶书,泛指佛经。“闲”字,表明他很清闲,为整首诗奠定了抒情基调。“读”字,统摄下文。

“真源了无取”四句,紧承上文“读”字,写读经的感想。“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写世俗中一些人不去领悟经书中真意,却对其中的妄诞事迹追逐不绝。以世俗一些人的读经态度不正,反衬了诗人学习佛经的态度端正,对佛经的理解深刻。“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佛教教义艰深难懂,必须深入钻研,如果只用修持本性的目的去精通它,怎么能达到圆满呢?言外之意就是,不能愚妄地信佛,要用辩证的眼光去寻找佛中对变革社会有益的内容,才算是读佛有所得。这反映了诗人对佛教教义和社会作用之间关系的理解。

最后六句承接上文的“闲”字,写诗人醉心于寺院中清净幽闲的环境。“道人”四句主要描写寺院幽静的环境。寺院“庭宇”安静,苔色青青连接翠竹。旭日东升,晨雾还没有完全消散,青松被雾露滋润,如涂膏沐。“静”字既表明环境幽静无声,也流露了诗人心境宁静闲适。苔色青青,翠竹浓密清脆,青青颜色渲染了一种幽深清净的氛围。“日出”二字紧扣题目中的“晨”字,点明时间。诗人通过优美宁静环境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清逸放达的心境。结尾两句“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直接抒情,写诗人触景而生的愉悦心情。但是,诗人此时的喜悦无人分享只能“心自足”,也流露了诗人孤单寂寞之情。这正好和眼前的景物烘托的意境、读禅经的感受相呼应,融为一体。

这首五言古诗,从晨起读经写到日出赏景,自然流畅。语言优美,有淡淡的禅味,又充满情趣。

后人点评

元人元好问:柳州《超师院晨起读禅经》五言,深入理窟,高出言外。(《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七《木庵诗集序》)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①

柳宗元

破额山前碧玉流②,骚人遥驻木兰舟③。

春风无限潇湘意④,欲采蘋花不自由⑤。

【注】

①酬……见寄:接受别人寄赠的作品后,写作品答谢。侍御:侍御史。象县:唐代属岭南道,即今广西象州。

②破额:象县沿江的山。碧玉流:形容江水澄澈碧绿像碧玉一样。

③骚人:一般指文人墨客。这里指曹侍御。木兰:木兰属落叶乔木,古人常用它来比喻美好的事物。这里称朋友所乘之船为木兰舟,含赞美意。

④潇湘:湖南境内二水名。

⑤蘋花(pín):多年生水生蕨类植物,茎横卧在浅水的泥中。

这首小有名气的七言绝句,是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写的。一、二两句,切“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经过象县的时候作诗寄给作者)”;三、四两句,切“酬(作诗酬答)”。“碧玉流”指流经柳州和象县的柳江;“破额山”是象县沿江的山。诗人称曹侍御为“骚人”,并且用“碧玉流”、“木兰舟”这样美好的环境来烘托他。如此优美的环境,如此清幽世界,“骚人”本可以一面赶路,一面赏景,悦性怡情;如今却“遥驻”木兰舟于“碧玉流”之上,怀念起“万死投荒”、贬谪柳州的友人来,“遥驻”而亲自到访,望“碧玉流”而只能兴叹,只有作诗代柬,表达他的无限思念之情。

“春风无限潇湘意”一句,让人产生许多感慨,但究竟是什么“意”,却说不清道不明,无法具体细说。这正是这首优美的小诗的艺术特点,也正是“神韵”派诗人一直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这也并不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细细地品味起来,这首诗的主要意思,是能够清晰地说出来的。“潇湘”一带,使屈原哀怨的地方。作者不是把曹侍御称为“骚人”吗?把“潇湘”和“骚人”联系起来,那“无限意”就有了着落。这是第一点。更重要的是,结句中的“欲采蘋花”,显然汲取了南朝柳恽《江南曲》的诗意。由此可见,“春风无限潇湘意”,主要就是怀念故人之意。这是第二点。而这两点,又是像水和乳那样完美融合一起的。

“春风无限潇湘意”又妙在似承似转,亦承亦转。也就是说,它主要表达作者怀念朋友“骚人”之情,但也包含“骚人”寄诗中所表达的怀念作者之意。春风送暖,潇湘地区,花草树木,都抽芽开花了,朋友们能够在这个时侯相见,使很美好的事情!然而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相思满怀而相见无期,就想到采花以赠故人。然而,不要说相见没有自由,就是欲采花相赠,也没有自由啊!

这首诗语言简炼,画面感很强。诗人用“碧玉”作“流”的定语,很有新意,不仅准确地表现出柳江的色调和质感,而且连那风平浪静、水平如镜的江面也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和后面的“遥驻”、“春风”自然承接,自有一种艺术的和谐美。从全篇看,特别是从结句看,其主要特点是比兴并用,虚实相生,情景相容,能够唤起许多美好的联想。

后人点评

沈德潜:欲采蘋花相赠,尚牵制不能自由,何以为情乎?言外有欲以忠心献之于君而未由意,与《上萧翰林书》同意,而词特微婉。”(《唐诗别裁》)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五. 柳宗元 崔郊 元稹 杨敬之 贾岛

第86章 柳宗元(2)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②,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③,密雨斜侵薜荔墙④。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⑤,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

①柳州:今属广西。漳州、汀洲:今属福建。封州、连州:今属广东。刺史:州的行政长官。唐顺宗永贞元年(805),王叔文集团革新失败,柳宗元和刘禹锡等人均被贬为州郡司马,史称“八司马”。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改任柳州刺史,韩泰改任漳州刺史,陈谏改任封州刺史,韩晔改任汀州刺史,刘禹锡改任连州刺史。此诗就是柳宗元寄给这四刺史的。

②大荒:广阔的原野。

③惊风:狂风。乱飐(zhǎn):吹动。

④薜(bì)荔墙:指爬满薜荔的墙。薜荔,一种蔓生植物,又称木莲。

⑤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少数民族地区。文身地:指蛮荒之地。纹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习俗。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眼前的景物,很真切,很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纯洁。从高楼望近处,特意指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与诗人心灵产生共鸣。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一切都在,却又不见痕迹。

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就是联想。“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差别很大。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从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对仗工整。而从意义上看,虚实结合,因果相生,以骈偶之辞运单行之气,又具有“流水对”的优点。

尾联不但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后人点评

清人陆贻典:子厚诗律细于昌黎,至柳州诸咏,尤极神妙,宣城、参军之匹。(《瀛奎律髓汇评》卷四)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①。

孤舟蓑笠翁②,独钓寒江雪。

【注】

①万径:虚指所有的道路。

②蓑笠(suōlì):蓑衣和斗笠。蓑衣是用棕编成的雨衣。

江雪

诗人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司马,这首诗就是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时所作,诗中以写江南雪景,寄托自己坚忍不拔、抑郁苦闷的情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绘了广阔空旷的环境。千山万径没有鸟飞也没有人迹,到处都是白色的雪,这是多么空寂的环境。诗人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勾勒了一个广袤辽阔的背景。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正是在这样一个荒无人烟,寂静萧瑟的大雪中,只有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在寒冷的江中独自垂钓。“孤舟”和“独钓”衬托了“千山”和“万径”,老翁的形象在这样大的环境背景中显得醒目而突出,并且给这个及近绝对寂静的环境带来了一丝生气。从这两句简单的叙说中,我们可以想象,在远处有这样一个钓鱼的老翁,就产生了一种空灵、可望不可即的感觉。蕴含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清高孤傲感情。结尾“江雪”二字和题目相照应,使整首诗浑然一体。

这首诗从题目上看是写雪,但是诗人在前三句都没有正面描写雪,最后点出雪,却把雪和江联系在了一起,我们知道江是不存雪的,雪到江中就化成了水,而只有在远处,才会有江中覆雪的错觉,无论是天上地下,到处都被大雪覆盖,一片苍茫,使人产生了一种空蒙、遥远意境,天地间只有老翁独钓这一景,这就使渔翁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这样寒冷寂静的日子里,渔翁却仍然江中专心钓鱼,他清高孤傲、凄凉倔强的形象就很清晰地展现了出来。诗人没有说渔翁是否钓到了鱼,钓了多长时间。而仅仅叙述他垂钓的形象,诗人感觉那孤独垂钓的形象融入到了白茫茫的大雪之中,给人无限虚白空寂之感,诗人生发无限遐思,韵味无穷。

后人点评

宋人刘辰翁:得天趣,独由落句五字道尽矣。(《唐诗品汇》卷四十三)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①,晓汲清湘燃楚竹②。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③。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④。

【注】

①傍:靠。

②清湘:清澈的湘江水。楚竹:楚地的竹子。因永州古属楚国,故称。

③欸(ǎi)乃:象声词,摇桨之声。

④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指随意飘荡的云。

渔翁

永贞革新失败,诗人被贬永州,此篇就是他任永州司马期间所写。诗人以写山水小诗排遣自己郁闷心情。

“渔翁夜傍西岩宿”,写渔翁晚上休息的地点。“晓汲清湘燃楚竹”写拂晓时打水、燃柴。这本是寻常事情,但诗人写得很奇特。他夜宿“西岩”,打的是“清湘”,燃的是“楚竹”,造语奇特,烘托了超凡脱俗的意境。这也暗示了渔翁清高的品格。

“烟销日出不见人”,诗人从大水声和火光中知道有渔翁,待到“烟销日出”,他仍然在山水之中,却见不到他,让人惊异。“烟销日出”本和“山水绿”互为因果,但是,诗人将“山水绿”和“欸乃一声”联系在一起,好像是那摇橹的声音把山水唤绿了,这就让人有赏心悦目,美妙而充满情趣。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所以又不是为奇趣而奇趣。

结尾“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两句,写渔翁已乘舟“下中流”,“回看天际”,只见岩上白云缭绕着好像跟随着渔舟,烘托一种孤独意境,余味无穷。

这首七古,以“奇趣”见长,诗人精选词句和意象,把飘渺的渔翁形象和幽静美丽的山水融入一体,清高而充满情趣,而最后两句透露了诗人孤寂的心情。意韵悠远,耐人寻味。从中可见,山清水秀背后蕴含着诗人无限哀愁。

后人点评

苏东坡赞叹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引惠洪《冷斋夜话》)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五. 柳宗元 崔郊 元稹 杨敬之 贾岛

第87章 崔郊

诗人名片

崔郊

作品风格:婉丽

个人简介:活动于敬宗宝历年间(825—826)。唐朝元和间(806—820)秀才,《全唐诗》录其诗一首。

赠婢

崔郊

公子王孙逐后尘①,绿珠垂泪滴罗巾②。

侯门一入深如海③,从此萧郎是路人④。

【注】

①后尘:指后面扬起来的尘土。

②绿珠:西晋富豪石崇的美妾名。这里喻指被人夺走的婢女。

③侯门:指豪门贵族之家。

④萧郎:诗词中习用语,泛指女子所爱恋的男子。这里是诗人自谓。

据《云溪友议》中载:崔郊与他姑母的婢女相恋,后来此女被卖给显贵于頔。崔郊思念不已,一次寒食,崔郊偶尔与婢女相遇,崔郊心情复杂激动,于是便写下这首诗。后来于頔读到此诗,便让崔郊把婢女领去。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首句写“公子王孙”争相追求女子,这从侧面烘托了女子的美貌。而女子的表现却是“垂泪滴罗巾”,表明了她内心的极度痛苦之情。诗人用“绿珠”典故,既表现了女子美貌绿珠,也曲折地表达了女子被公子王孙掠夺的不幸。其中流露了诗人对公子王孙的不满之情和对女子的爱怜同情,表达曲折委婉,不露痕迹。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诗人用侯门“深如海”这形象比喻,表达了两人再难相见的悲伤感情。“侯门似海”的成语就是由此而来。“一入”、“从此”这两个词语,表露了一种沉痛的绝望之情。这两句好像是表现得女子很决绝,其实通过,第一、二句的描写,可见,女子并非无情,这就使三、四句表达的绝望悲痛的感情更加强烈,而表达含蓄曲折,使感情更添抑郁之感。

这首七绝诗,突破了个人情感局限,反映了整个封建社会中因门第悬殊而造成的爱情悲剧。表现委婉曲折,寓意深刻。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五. 柳宗元 崔郊 元稹 杨敬之 贾岛

第88章 元稹

诗人名片

元稹(779-831)

字号:字微之,别字威明

籍贯:河内(今河南洛阳)人。

作品风格:辞浅意哀

个人简介:贞元九年(793)以明经擢第。十八年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又登制举甲科,授左拾遗。元和四年(809)为监察御史。因触犯宦官权贵,次年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后又任通州司马、膳部员外郎等职。长庆二年(822)由工部侍郎拜相。大和三年(829)为尚书左丞,五年,逝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终年五十三岁。

元稹和白居易是至交,一起提倡新乐府运动,唱和极多,天下称为“元白”,号为“元和体”。其乐府诗创作遵循“美刺”,最为警策。著有《元氏长庆集》六十卷,《全唐诗》编其诗二十八卷。

重赠乐天①

元稹

休遣玲珑唱我诗②,我诗多是别君词。

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

【注】

①乐天:即白居易,字乐天。

②玲珑:中唐著名的歌唱家。

这是元稹与白居易一次别后重逢又将分手时写的赠别之作。先已有诗赠别,所以此诗题为“重赠”。

首句“休遣玲珑唱我诗”,提到唱诗,把读者引入离筵的环境中。发端奇突,“休遣”二字,有先声夺人之势。好朋友难得重逢,分手时共饮几杯美酒,听歌手唱几支歌曲,本应该是很愉快的事,而诗人为什么不让唱呢?次句“我诗多是别君词”作了回答。原来离别筵上唱离歌,本已增添人很多离别愁绪,而更何况商玲珑唱的大多是诗人和对面的友人的赠别之词呢,不免使诗人由眼前情景回忆到以往日在欢聚,共同度过的情景,心中百感交集,难舍难分,心中沉郁。“君”和“我”,同时出现了一句话中,使人倍感亲切。上句以“我诗”作结,此句以“我诗”起,两句话自然连缀在一起,读起来款缓从容,流丽顺畅,音情有一弛一张,朗朗上口,而妙不可言。句中“多”“别”,为下文“又”“别”做了铺垫。

三句“明朝又向江头别”,诗人由眼前情景想象“明朝”离别。“又”字上承“多”字,以“别”字贯串上下,承接紧密,诗意转折自然。最后一句“月落潮平是去时”,是诗人想象中分手时的情景。因为别“向江头”,所以,只能江潮稍退才能开船;而潮水的涨落和月的运行紧密相关,所以诗人想清晨刚月落之时,太阳初生之际,那时潮水最大,应该“是去时”,诗人想象具体细腻。景中含情,余韵绵绵。

虽然这首七绝好像只写了就要分手和“明朝”分手情景,通篇都只是口头语、眼前景,显得简单浅白。但诗人用“休遣”的呼告开篇,创造了语势,不同凡响,使人印象深刻。接着又用“我诗”二字联系一二句,有用“多”“别”和“又”“别”前后照应,反复说别离,这样回环往复,便形成了余音袅袅的效果。再加上诗人想象出的在熹微的晨色中,潮平时的大江烟波浩渺的壮阔,诗人和友人别离而去的情景,更流露出了无限的惆怅和惋惜。难得相聚,刚聚又不得不分别,这种人生聚散的情景,借助诗文回环往复的音律感,就更能引起读者共鸣。使人读完印象深刻,余味无穷,耐人回味。

后人点评

陆时雍《诗镜总论》说:“凡情无奇而自佳者,景不丽而自妙者,韵使之然也。”元稹的这首《重赠乐天》就是这样一首诗。

菊花

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②,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

①秋丛:即丛丛的秋菊。陶家:陶渊明的家。

“秋丝绕舍似陶家”,首句写丛丛菊花开得茂盛,围绕着房屋,好像到了陶渊明的家。而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种满菊花。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怎能不让人心情愉悦呢?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遍绕篱边日渐斜”一句,就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神情,诗人被菊花深深地吸引住了,不断地绕篱欣赏,观看,津津有味。诗人醉心于美丽的花景中,竟然连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心情。

那么,诗人为什么这样爱菊花呢?诗人说“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是最后凋谢的花朵,菊花凋谢之后,就无花可赏,所以,诗人就所有的爱花情感寄托在了菊花上。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理由。其中也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

这首七绝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题材,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

离思五首(其四)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①,除却巫山不是云②。

取次花丛懒回顾③,半缘修道半缘君④。

【注】

①“曾经”句:是从《孟子·尽心》中:“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来的。

②除却:除了。巫山:在今重庆市东北部,地跨长江巫峡两岸。

③取次:随便,漫不经心。

④缘:因为。君:指诗人的妻子韦丛。

这是一首悼亡诗,诗人用优美的景物,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情深,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化用《孟子·尽心》中“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句,暗喻沧海深远广大,以至于其他的水在它面前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雾缭绕,美妙无穷,而其他地方的云和巫山之云比较起来,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都是世间极大极美的景物,诗人引此暗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恩爱感情,就像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最深沉最美丽。所以,除爱妻之外,就再没有让诗人动情的女子了。表达豪壮,境界开阔。这两句也成为了千古广为传颂的名句。

“取次花从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诗人写自己经过“花丛”间,懒得回顾,用花比喻女子,表示自己不眷恋女色。接着诗人写到“懒回顾”的原因,一半是为了为了“修道”,净化心灵,修养品德。另一半原因是为了亡妻。然而,修道,是忘却凡尘苦恼,而诗人的苦恼就是对亡妻的思念啊,诗人失去妻子,心中无所寄托,悲伤心情无法排解,就只好靠修道来缓解心中的痛楚。“半缘修道”一出,使那种思念之情更加深沉。

这首七绝,前两句表达情感激烈,真挚豪迈,语气急促。后两句语势舒缓,情感婉转深沉。行文跌宕起伏。情感真挚瑰丽,悲伤豪放,诗界绝美。

后人点评

陈寅恪认为此诗是“微之自言眷念双文之意,形之于诗者”。(《元白诗笺证稿》)

遣悲怀三首(其二)

元稹

昔日戏言身后意①,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②,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③。

诚知此恨人人有④,贫贱夫妻百事哀⑤。

【注】

①身后意:有关死后的事。

②施:施舍。行看尽:眼看就要没有了。针线:指韦氏生前使用的针线盒。

③因梦送钱财:因诗人积思成梦,梦后烧纸告慰韦氏。

④诚知:的确知道。此恨:指夫妻间的死别。

⑤贫贱夫妻:指元稹和韦氏共同生活时,生活贫困,故称。

遣悲怀三首(其二)

这首诗写元稹追悼妻子韦丛而写的,共有三首,本书所选是其中第二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哀思之情。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诗人感慨道:你我曾经戏说身后事,哪曾想,现在都到眼前来了。“都到眼前来”使人有种虚幻空无之感。好像发生的一切都不是真的。充分表现了诗人沉痛、悔恨之情。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诗人睹物思人。虽然亡妻穿过的衣裳都已经施舍殆尽,又怎能排遣心中的思念悲哀之情呢?看到妻子曾经做针线活用的针线盒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再也不忍打开。诗人想用这种办法封存对往事的回忆,而这个行为更表现了诗人难以摆脱对妻子的哀思。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看到曾经服侍妻子的婢仆时,也会引起诗人的哀思,所以,对婢仆多了一份爱怜。诗人不忘贫贱时和自己共度的亡妻,现在富贵了,在夜晚,诗人就想着给亡妻送钱,诗人也知道这是虚幻荒唐的,但是,他还是想着这些事情,表现了诗人对妻子的一片痴情。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写虽然生死离别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事情,但是,对于在贫贱中共患难的夫妻而言,一旦永别,就更加悲哀。

这首七律诗,语言质朴,感情及其悲戚。

后人点评

清人周咏棠:字字真挚,声与泪俱。骑省悼亡之后,仅见此制。(《唐贤小三昧续集》卷上)

行宫①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②,闲坐说玄宗。

【注】

①古行宫:这里指洛阳行宫上阳宫。

②白头宫女:指在上阳宫中居住四十多年的宫女,已经白发苍苍,被称为“上阳白发人”。

据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中说,这些宫女天宝末年被“潜配”到上阳宫,与世隔绝,在这冷宫里一闭四十多年,成了白发宫人。诗人表达了宫女们的悲凉哀伤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她们的同情。

“寥落古行宫”,首句点明地点,写古行宫年久失修,清冷萧条。“宫花寂寞红”,点明时间,正是红花盛开的季节。我们可以联想,此时,正是阳光明媚,娇艳的红花开得繁密茂盛。“白头宫女在”,写人物,指的是在天宝末年幸存下来的宫女,现在已经白头。“闲坐说玄宗”,最后一句描写了宫女们的举动,闲坐无事说玄宗。红花盛开这一让人喜悦的景色与白头宫女的寂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乐景反衬了哀情,哀怨之情更浓,世事盛衰变迁之情更深。

诗人用简炼概括的语言,勾勒了一幅凄凉动人的图画,从中我们不禁想到:曾经美丽、娇艳的女子,辗转流落宫中,被禁闭宫中,年复一年,寂寞幽怨,青春消逝,容颜衰老,白发苍苍,闲坐无聊,谈论玄宗往事。忆起曾经美好的青春岁月怎么不勾起宫女们的悲伤、哀怨之情,怎么不慨叹历史沧桑之变。

这首五绝小诗,语言简炼概括,字字包含丰富内容,表达含蓄隽永,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空间。

后人点评

明人顾璘:“说”字含蓄,更易一字不得。何等感慨深远,愈咀而意味愈长。(《批点唐音》卷十二)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五. 柳宗元 崔郊 元稹 杨敬之 贾岛

第89章 杨敬之

诗人名片

杨敬之(约公元820年前后在世)

字号:字茂孝

籍贯: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

作品风格:简洁淳朴,直率自然

个人简介:宪宗元和二年(807)登进士第。曾任右卫胄曹参军。元和十年(815)任吉州司户,后迁屯田、户部郎中。文宗大和九年(835)被贬连州刺史。开成末,为国子祭酒,后兼太常少卿,官至工部尚书兼祭酒,卒。

杨敬之以文学名播士林,韩愈、柳宗元把称他是当代贾、马。李贺、濮阳愿、项斯为其忘年之交。其诗《赠项斯》以奖掖推举后进之才而流传不衰。《华山赋》被韩愈、李德裕等人大加赞赏。《全唐诗》存其诗二首、断句四。《全唐诗外编》和《全唐诗续拾》补其诗七首、断句六。

赠项斯①

杨敬之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②。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注】

①项斯:《唐诗纪事》载:“斯,字子迁,江东人。始,未为闻人。……谒杨敬之,杨苦爱之,赠诗云云。未几,诗达长安,明年擢上第。”

②标格:仪容风范、气度品格。

首句“几度见诗诗总好”,写诗人看到项斯的诗,非常欣赏,接着“及观标格过于诗”,写诗人看到项斯其人,发现他气度不凡,才德俱佳,超过了他的诗。可见,诗人对项斯非常欣赏赞叹。诗人先写诗文好做衬笔,接着写进一步写其人好,是赞赏之情更近一层。

诗人接着从语言欣赏转到了行动上。“平生不解藏人善”,世间有见人善而不以为善,也有见人善而缄口不言,恐怕他人的善盖过自己。而诗人对此“平生不解”,表明自己一生都不会那样做,表现了诗人的宽怀大度,宽广胸襟超过常人。诗人发现项斯的才能,就“到处逢人说项斯”,“到处逢人说”,表现了诗人坦率,没有丝毫顾虑,怎么想就怎么做,不怕别人说闲话。向来做好事不传扬,而诗人自己说出自己做的好事,使人感觉诗人直率可爱,不虚伪,同时诗人这样说也是为了做表率,劝导人们举荐贤才,不要压制人才之意。

这首七绝,语言质朴流畅,表达感情美好高尚。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五. 柳宗元 崔郊 元稹 杨敬之 贾岛

第90章 贾岛

诗人名片

贾岛(779—843)

字号:字浪仙

籍贯:范阳幽都(今北京市)人。

作品风格:奇僻寒峭

个人简介: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第。唐文宗时受诽谤,被贬长江主簿。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

贾岛是著名的苦吟诗人,被称为“诗囚”。其与孟郊齐名,苏轼喻为“郊寒岛瘦”。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他有《长江集》十卷,《小集》三卷,《全唐诗》编其诗四卷。

贾岛

剑客①

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②。

今日把示君③,谁有不平事?

【注】

①剑客:行侠仗义的人。

②霜刃:形容剑刃发出的金属光泽,寒冷如霜,表明剑十分锋利。

③示:给……看。

贾岛在这首诗中以剑客的口吻,着重描写“剑”和“剑客”,并托物言志,抒发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

“十年磨一剑”,剑客用十年的漫长时间精心磨制了这把剑。侧面衬托剑的非凡。接着,又从正面写剑:“霜刃未曾试。”“霜刃”,写剑刃白如霜,寒光闪烁,可见是一把无比锋利的宝剑。“未曾试”,写宝剑还没有发挥它的特点,这就为下边的剑客的话埋下伏笔。剑客在下句自信地说:“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意思是今天把剑拿出来给你看看,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情?就告诉我。最后,诗人直抒胸臆,一吐心中志向。此时,剑客想要大展才华,干一番事业的豪情壮志,跃跃欲试的神态,跃然纸上。

诗人以“剑客”自比,用“剑”比喻自己的才能。诗人将自己十年寒窗苦读过程和自己想要施展才华的宏大理想,全部巧妙地融入到了“剑”和“剑客”的形象中,含而不露,表达自然,不落俗套,写得非常高明。

这首五绝小诗构思巧妙,语言平实自然,格调明快。

题李凝幽居①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②。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③。

【注】

①幽居:幽静的居所。

②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此指石根云气。

③幽期:再访幽居的期约。不负言:不食言。言,指期约。

这首诗写诗人拜访朋友李凝不遇的事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直通向荒芜的小园;园旁,也没有人家居住。诗人开篇用简炼的语言,描写一处幽静的环境,诗人通过对友人居所的描写,暗示他隐者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明月清辉映照,万籁俱寂,老僧轻轻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夜宿的鸟儿,引起它们的不安噪动,大概就是鸟儿从窝中飞出转个圈,又飞回巢中这个瞬间,诗人抓住这个典型的瞬间,用僧人的敲门声反衬周围环境的幽静。“敲”字用得很妙,而贾岛曾在“推”、“敲”二字使用上犹豫不决,后来在韩愈的建议下,使用“敲”字,两人因此也成为了朋友。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归路上所见。过了桥只见一片色彩斑斓的原野;天空中,云朵飘移,好像地上的山石也跟着移动。“石”是不会“移”的,但诗人把云飘反说成石移,别具一格。此时,这些景物在皎洁的月光中蒙上了一层清白的光辉,显出一种恬淡自然的幽美意境。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诗人写:我暂时离去,不久就会再来,不辜负一同归隐的约定。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心中归隐之志,点出了诗的主旨。正是前面描写的幽雅闲适的环境让诗人心生归隐。

诗人用草径、荒园等寻常意象,勾勒出了一幅恬淡的幽美环境,创造了非凡的意境。语言简朴,韵味醇厚。

后人点评

司空图评曰:“贾浪仙诚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疏馁,大抵附于蹇涩,方可致才。”(《与李生论诗书》)

寻隐者不遇①

贾岛

松下问童子②,言师采药去③。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④。

【注】

①隐者:古代指不愿做官而隐居山野中的人。

②童子:小孩,这里指隐者弟子。

③言:回答说。

④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首句诗人仅是简单地写问,没有写出其中问的内容,接着童子回答“师采药去”,由回答内容,我们可以推断,寻访者问的是师父哪里去了。接着诗人又把在何处采药这个问句省略掉,将这个问隐含在了童子回答中的“只在此山中”。最后寻访者发可能再次问在山中哪个方向,童子最后回答说“云深不知处”,同样诗人把问题隐含在了童子的回答中。诗人在整首诗中都使用寓问于答,将问答的所有内容都精练到回答中,仅二十个字,但字简意丰。

访友时,见到朋友没有在家,寻访者就询问童子,师父干什么去了,一般访友,见朋友不在家就回去了。但是,寻访者紧接着又追问童子,师父的去哪里采药,在山的哪个方向,简单的问答把寻访者焦急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从中可见寻访者对隐者之间的深切感情。并且这三次答问,问题逐渐深入,情感也在不断变化。“松下问童子”时,心情愉快,充满希望,想着大概隐者没有走远,一会儿就会来;“言师采药去”,隐者采药去了,心情有些失落;“只在此山中”,童子这一回答,又让寻访者心生希望,他想还可以找到朋友;但最后童子说“云深不知处”,可见寻访者是无处寻找,心中顿时有惆怅失落。

这首五绝诗看似很平淡,就是白描,但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自然美,可以想象,最后山中青青松林,悠悠白云,两种意象勾勒出来一幅自然优美的画面,同时,这两个意象和山中隐者的形象正好相符。虽然未见隐者,但从他生活的环境和他的活动,我们可以想到,他是一位不追逐名利和世俗同流合污,有高洁情操、沉醉山水的隐者,表现了寻访者对隐者的仰慕之情。诗人非常钦慕隐者,来拜访时又没有见到,惆怅之感顿生。

后人点评

明人吴逸一:自是妙音,所谓不用意而得者。(《唐诗正声》卷十九)

忆江上吴处士①

贾岛

闽国扬帆去②,蟾蜍亏复圆③。

秋风生渭水④,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⑤,消息海云端。

【注】

①处士:古时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②闽国:指今福建省一带地方。

③蟾蜍(chánChú):这里指月亮。

④渭水:渭河,发源甘肃渭源县,横贯陕西,东至潼关入黄河。

⑤兰桡(ráo):以木兰木作的船桨,这里代指船。

这首诗是贾岛因一位去福建一带的吴姓朋友而作的,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怀念之情。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开篇写朋友乘船去了福建,明月由缺又变圆,转眼之间,朋友已经走了好长时间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此时,长安已经是深秋时节。萧瑟的秋风从渭水那边吹来,长安落叶遍地,显出一派萧条景象。诗人看到曾经和朋友在“渭水”分别时,渭水还没有秋风,而今渭水上吹起了秋风,自然想起在此分别的朋友。

诗人回忆起和朋友在长安聚会的事情:“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意思说诗人在长安和朋友聚会时,两人畅谈知道很晚,忽然外面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袭来一阵阵寒意。这一句回扣题目中的“忆”字。

和朋友聚首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而转眼间就已经是秋叶落满长安了。“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因为朋友坐的船还没有返回,自己也不知道他的消息,只好遥望遥远的海云那端,希望从那儿能得到朋友的一些消息。“兰桡”句和首句相照应。以遥远“海云”结尾,烘托另一种浩淼迷茫的意境,意韵悠远,耐人深思。

诗人先写离别之景,接着写此时的秋景,接着由景联想到过去,倒叙昔日和朋友聚首情景,接着,又回到此时的景中,行文曲折,将“忆”反复描绘勾勒,使其内容丰富饱满。语言自然流畅,怀念之情深沉绵绵。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五. 柳宗元 崔郊 元稹 杨敬之 贾岛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五. 柳宗元 崔郊 元稹 杨敬之 贾岛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五. 柳宗元 崔郊 元稹 杨敬之 贾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