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二. 杨巨源 武元衡 崔护 常建 张籍

 半城湖之缘 2020-03-29

《唐诗三百首鉴赏》该书图文鉴赏本中所选诗歌都是唐诗中脍炙人口、妇孺能详之作,诗是好诗,赏析亦高雅成趣,同时书中还为每一首诗都配上了壮美幽深的水墨画,造成一种视觉和诗境上的通感,使唐诗之枝繁叶茂、波澜壮阔尽呈眼底,一览无余,相信会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上的无限美感。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唐诗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二. 杨巨源 武元衡 崔护 常建 张籍

目录:

第71章 杨巨源

第72章 武元衡

第73章 崔护

第74章 常建

第75章 张籍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二. 杨巨源 武元衡 崔护 常建 张籍

第71章 杨巨源

诗人名片

杨巨源(755—约833)

字号:字景山

籍贯:河中(今山西永济)人。

作品风格:苍浑劲健、清婉柔美

个人简介:贞元五年(789)进士及第,历任秘书郎、太常博士、虞部员外郎、凤翔少尹等。长庆四年(824),辞官。他与白居易、元稹、刘禹锡、贾岛等人交好。《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城东早春①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②,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③,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

①城:指京城长安。

②诗家:诗人。清景:清丽的美景。

③上林:即上林苑,是皇帝的御花园,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扩充,为汉宫苑。这里以此代指京城长安。

这首诗大概作于杨巨源在京任职时期,诗人在诗中描写了早春景色,表达他对春季热爱之情。

“诗家清景在新春”,写诗人在城东游玩时对所见早春景象的赞美。这句的意思是,诗家们所喜爱的清丽景色,正在早春之中。言外之意就是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人的诗情。“清”字,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明丽,也表明春色才刚刚显露,还没能引人注意,体现了一种清幽的环境美。

第二句紧承首句,对早春环境作具体描写。“绿柳才黄半未匀”,这句对柳的描写极为细腻,如果笼统地说春天柳绿,也就引不起读者的注意,诗文也就流于平淡了,而诗人抓住“半未匀”这个细节,使人好像看到了柳枝上刚刚冒出的嫩黄柳叶,那么清新悦目。这不仅突显了“早”字,而且把早春柳树的嫩柔姿态生动逼真地表现了出来。早春时节,乍暖还寒,百花还没有开放,而只有柳枝上的新叶,提前展露,充满无限生机,这样清新的美景怎么不让人喜悦呢?

接着诗人转笔设想春季花团锦绣的景色,用芳香浓艳的花色反衬早春的清丽。繁花似锦,游人密集,花热闹地开放着,人喧闹地赏花,到处是一片喧哗,而这样的景象,已显寻常。而不为人察觉的早春新绿,清新可人,更让诗人喜爱。

这首七言绝句,格调明快清新,充满情趣,诗人感觉敏锐,善于捕捉和描绘典型环境,让人耳目一新。

后人点评

赵□《因话录》说他“诗韵不为新语,体律务实。”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二. 杨巨源 武元衡 崔护 常建 张籍

第72章 武元衡

诗人名片

武元衡(758—815)

字号:字伯苍

籍贯: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

作品风格:瑰奇艳丽

个人简介:建中四年(783)及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华原县令、比部员外郎等。元和二年(807),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十月封临淮郡公,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元和八年(813)年复任宰相。因主张削藩,为藩镇忌恨。元和十年(815),被淄青藩帅李师道遣刺客暗杀。《临淮集》十卷,《全唐诗》编其诗二卷。

赠道者

武元衡

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

若到越溪逢越女①,红莲池里白莲开。

【注】

①越溪:指西施浣纱的地方。越女:指西施。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形象,流露了诗人的倾慕之情。

“麻衣如雪一枝梅”,“麻衣如雪”,出自《诗经·曹风·蜉蝣》,这里借用来表现女子衣服的洁白。形容完女子的衣裳之后,诗人又用高洁的白梅来比喻女子的姿态。“笑掩微妆入梦来”,其中“微妆”,指淡妆。“笑掩”,描绘了女子含羞微笑的动作。这样一个一身雪白衣裙,掩面含笑的美丽女子姗姗而来,进入了诗人的梦中。

诗人从甜蜜的梦中醒来,不禁心潮荡漾,难以平静,他还在回忆着梦中的女子,诗人仿佛看到那个女子走到了越溪边,走进了一群穿着红衣的浣纱女中间,好像红色莲花中突然绽放了一朵洁白的莲花,风姿绰约,清新华美。诗人把女子形象地比喻成了白莲,白莲和美丽的女子相互映照,更显出了女子的优美。

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女子的神韵,后两句写的是女子形态,层次清晰,描绘细腻。前两句是诗人在梦中的所见,而后两句是诗人的想象。因而整首诗都蒙着一层如梦似幻的美丽。诗人成功运用了比喻手法,先后把女子比喻成“梅”、“白莲”形象生动,让人印象深刻。整首诗的意境优美,充满了诗人对女子的追慕的感情。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二. 杨巨源 武元衡 崔护 常建 张籍

第73章 崔护

诗人名片

崔护

字号:字殷功

籍贯:博陵(今河北安平县)人。

作品风格:精练婉丽

个人简介:崔护贞元十二年(796)进士及第。大和三年(829)任京兆尹,后又任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全唐诗》存诗六首。

题都城南庄①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②。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③。

【注】

①都:都城长安。

②人面:指诗中姑娘的面容。第三句中的“人面”也指的是这位姑娘。

③笑:古人以花开为笑。

人面桃花

据传崔护举进士下第,在清明日,独自游都城南,看到一个很大的庄园,花木丛生,寂静好像没有人。便向前敲门,敲了很长时间后,终于有个女子开门请进。女子美丽动人,崔护以言挑之,女子不说话,崔护便辞去。等到第二年清明,崔护忽然想念这位女子,便又去了那个庄园,只见大门紧锁,他便在门上写下了这首诗。是否有此事,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这对理解诗文有所帮助,故概述。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写诗人遇到美女的过程,诗人抓住了女子开门的一瞬,所看到的美女的容貌。门渐渐打开,一位貌若天仙的女子出现在了诗人面前,两人含情脉脉、还未言语时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人面”和“桃花”相映成辉,衬得女子更加美丽动人。这开门间最动人的一幕,唤起了读者对诗人这次艳遇前后情景的美好联想。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两句写诗人再次寻女不遇。又是一个柳绿花红、阳光明媚的春季,门户依旧,可是,那美丽的女子面容却不知道哪里去了,只有桃花依然在春风中含情带笑。这盛开的桃花不禁又引起诗人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引发了诗人物是人非的感伤。“依旧”二字,流露出了诗人无限怅惘之感。

这首七言绝句,以“人面”、“桃花”贯串全诗,通过“去年”和“今日”不同情景的对比,把诗人两次经历中的不同感想,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虽然这首诗写一次艳遇,还带有一点奇幻色彩,但是,其中表达出来的感情很有典型性,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经历:偶遇到美好事物,当时没有抓住,而自己在去有意追寻的时候,却又失去了。所以,这首诗成为了广为人们传诵的名篇。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二. 杨巨源 武元衡 崔护 常建 张籍

第74章 常建

诗人名片

常建(708—约765)

作品风格:灵慧雅秀、轻隽幽玄

个人简介: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曾任盱眙尉,仕宦不得意,辞官隐居武昌樊山(即山西)。其诗题材多为山水寺院。有《常建诗集》一卷,《全唐诗》编其诗一卷。

宿王昌龄隐居①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②。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③。

余亦谢时去④,西山鸾鹤群⑤。

【注】

①王昌龄:盛唐时著名诗人,字少伯,和常建是同榜进士。隐居:指隐居之处。

②隐处:隐居的地方。

③药院:指种芍药的庭院。滋:生。

④谢时:摆脱世俗之累。

⑤鸾鹤群:和仙人的禽鸟为伍。

宿王昌龄隐居

王昌龄和常建是同榜进士,王昌龄曾隐居石门山(在今安徽含山县境内)。常建曾任职盱眙(今江苏盱眙)尉,和石门山隔淮河而望。常建辞官返武昌樊山时,大概渡淮淮河就近去石门山一游,并夜宿王昌龄隐居处。这首诗就是写诗人夜宿时所见思。

首联写王昌龄隐居之处。“清溪”水从石门山深处流出,见不到源头。王昌龄隐居的地方就在石门山上,远望去只看见一片白云。“白云”在古代被用作是隐者居所的标志,代表着隐者的是高洁超凡。而诗人没有写层层白云而是只见一朵云彩,这就更显隐者的清高。

中间这两联写了诗人夜宿王昌龄隐居处的所见所感。王昌龄所居之地,指有一座小小的茅屋,可见王昌龄隐居生活的清贫。茅屋四周种着松树,鲜花,药草,由此可见,王昌龄虽然身居幽僻的地方,但是,却不孤独,热爱生活,陶醉于大自然中。常建夜宿此地,抬头明月透过松林,洒下轻柔的光辉,好似脉脉含情。那明月还不知道今夜茅屋中换了主人,依然多情地洒下月光来陪伴主人。“君”指王昌龄。“犹为君”既暗指王昌龄不在,又突出表现了隐逸生活的清高情趣。夜宿茅屋本是孤独的,但抬头见到窗外隐约的花影,别有一番情趣。在院中散步,发现王昌龄养的药草长得很茂盛,却滋养了青苔。这表明主人不在已经很久,也细微地流露出一种惋惜和期盼的感情。

最后一联写诗人归隐的志向。表示与“鸾鹤”为伴,隐逸终生。这里“亦”字,用得很妙。其实,当时王昌龄已经不再隐居,登上了仕途之路。这“亦”字是常建故意说学王昌龄归隐,借以婉转地点明规劝王昌龄坚持初衷归隐的主旨。

诗人笔调简洁明快,描写了一个清幽的夜景,然而夜色中美丽的景色,都是为诗人最后劝讽王昌龄蓄势,景中寄托着诗人深沉的情感。主旨含蓄,情感表达曲折委婉,发人思考。

后人点评

宋人刘辰翁:清深沉冥,不类色相,景同意别。(《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卷四)

题破山寺后禅院①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②,但馀钟磬音③。

【注】

①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院改建成的。

②万籁:自然界一切的声音。籁,能发出声音的孔。

③磬(qìng):古代一种打击乐器,通常由玉、石制成。寺庙里用钟磬作为诵经、斋供时的信号。

题破山寺后禅院

这是一首山水诗,写诗人清晨游寺后禅院时的所见所感,描写了幽美的山景和古朴的寺庙,抒发了诗人隐逸兴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诗人在清晨登上破山,进入兴福寺,此时,旭日冉冉升起,阳光洒落在山林间。诗人没有说“深林”,而是说“高林”这个充满禅意的词语,暗颂禅院。烘托了充满禅意的玄妙而又深沉的意境。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后,诗人穿过寺中竹林间的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看到讲经诵佛的禅房就在花木深处。“竹径”、“禅房”都是高洁的事物,“幽”、“深”都烘托了幽静的气氛。这是一个多么高洁幽美的环境啊,这不禁令诗人心情舒畅,陶醉其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诗人抬头仰望寺后的青山在阳光照射下,越发生机勃勃,鸟儿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歌唱。走到水潭边,只见潭水清澈,倒影着周围景物和自己的身影,看着水中空明的倒影,心中的一切凡尘杂念顿时消失殆尽。“悦”和“空”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直接表达。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诗人此刻静静地站在潭边,周围的所有声音仿佛都消失了,只有古寺中的钟声,发出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空灵纯净的境界。诗人欣赏幽美的景色,感悟忘却尘世的意境,都表现遁世绝俗的情趣。

这是一首五律诗,其重点用朴素的语言,巧取意象,创造出了禅院中禅意的幽静氛围。语言平实朴素。寄情于景,景中含情,情景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后人点评

刘辰翁形容其诗“情景沉冥,不类著色”(《唐诗品汇》)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二. 杨巨源 武元衡 崔护 常建 张籍

第75章 张籍

诗人名片

张籍(约766—约830)

字号:字文昌

籍贯: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作品风格:深秀古质

个人简介:贞元十五年(799)举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秘书郎、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官终国子司业,后人又称其张水部、张司业。与韩愈、白居易、孟郊、王建交厚。最擅长写乐府诗。其诗多反映社会环境和人民的疾苦。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有《张司业集》八卷,《全唐诗》编其诗五卷。

节妇吟①

张籍

君知妾有夫②,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③。

妾家高楼连苑起④,良人执戟明光里⑤。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⑥。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注】

①节妇:指有节操的女子,尤其是对丈夫忠贞的妻子。吟:一种诗体名。

②妾:古代妇女对自己谦称。

③罗:质软有稀孔的一类丝织品。襦:短衣、短袄。

④苑:帝王和贵族游玩、打猎的园林。

⑤良人:丈夫。戟(jǐ):一种古代的兵器,该兵器结合戈和矛的形状,具有勾和刺双重功能。明光:明光殿,这里指皇宫。

⑥事:服事、侍奉。拟:打算。

节妇吟

中唐时,藩镇割据,各藩镇之间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官吏或文人,扩大自己的政治集团。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身兼数职,其权势让人望而生畏。张籍是韩愈弟子,和韩愈一样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割据。这首诗便是为拒绝李师道的引诱而写作品。诗人表现上写男女情事,实际委婉地拒绝了李师道的请求。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开篇两句说,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还要赠我明珠示情。这不是君子所为,语气含有婉辞和中带微辞,含有责备意味。这里的“君”,暗指李师道,“妾”是自比,直接指明李师道别有用心。

紧接着诗句一转,诗人说道“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意思是感谢你一片心意,虽然你的行为不合礼法,但还是把明珠记在了衣服上。诗人好像对李师道心怀感激之情。

然而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写到自己家里很是富裕。“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意思是我家里的高楼和皇帝林苑相连,我的丈夫是执戟守卫明光殿的武士。古代常常把君臣的关系写成夫妇关系。诗中暗喻自己是朝廷的大臣。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紧接两句表现矛盾心情。开始是安慰对方,感谢对方一片心意,后一句又强烈地表明自己心志,誓与丈夫同生共死。情感激烈。

最后两句表示婉拒,“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眼含热泪送还了明珠,后悔相逢太晚,情谊深沉,言词委婉,但表意坚决。

这首诗行文跌宕起伏,细腻生动地刻画了诗人矛盾的心理。言辞合乎情理,表达委婉含蓄。

后人点评

白居易赋诗颂张籍:“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诗》)

猛虎行①

张籍

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村行。

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

年年养子在深谷,雌雄上下不相逐。

谷中近窟有山村②,长向村家取黄犊。

五陵年少不敢射③,空来林下看行迹。

【注】

①《猛虎行》:乐府古题,属《相和歌·平调曲》。

②窟:老虎洞穴。

③五陵年少:泛指豪侠少年。武陵,指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分别是长陵、阳陵、安陵、茂陵、平陵。当时富豪权贵都居住在五陵附近,后人在诗文中常用五陵代指富豪子弟居住的长安。

这是一首寓言诗,诗人借写猛虎祸害村民的情况,比喻社会中猖獗的恶势力,启发人们认识现实。

“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村行”,开篇点出猛虎居住的地方,表现猛虎猖獗的样子。猛虎本来出没于幽暗的深山密林之中,而这里的猛虎竟然在白日里绕村而行,比喻恶势力依仗权势,为所欲为。这两句统摄全文,下文具体描写猛虎的凶恶残暴、胆大妄为的行动。

“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天到傍晚,猛虎独自在大道上抓捕食物,山中的麋鹿动物都不敢发出半点声音。这不禁让人们想到一些恶势力包围城池大肆杀戮,城中百姓日日战战兢兢、忍气吞声。

“年年养子在深谷,雌雄上下不相逐”,这比喻了社会上恶势力相互勾结,官官相护,利用裙带关系,形成大集团,称霸一方的社会现象。

猛虎肆虐,危害百姓,受害最严重的当属最靠近虎穴的山村,“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黄牛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猛虎经常吃掉小黄牛,这给百姓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使农人很难耕地,那么,收获之事就更不用提了。这比喻恶霸不仅劫夺财货,而且还要断绝百姓的生路,这是何等的残暴。

“猛虎”祸害如此之大,使百姓不得安宁,民不聊生。那么为什么不铲除猛虎呢?可惜“五陵年少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写了猛虎作恶多端,就连善于骑射的武陵豪侠都不敢招惹老虎,只是来林下看看它们的行踪。这实际上是讽刺朝廷养虎遗患,故作姿态,掩人耳目,没有实质性的作用。“空来看行迹”,具有强烈的嘲讽意味。

这首七言古诗,刻画鲜明,真实生动,寓意深刻,发人深思。

没蕃故人①

张籍

前年戍月支②,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注】

①没:失踪。蕃(bō):指吐蕃,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

②戍:指出征。月(ròu)支:又称月氏,汉西域国名。这里借指吐蕃。

没蕃故人

这首五律诗是诗人为悼念一位在战场上生死不明的友人而作。诗人在诗中描绘了的悲惨环境,同时也表达诗人对阵亡将士的沉痛哀悼。

“前年戍月支,城下没全师”,开篇两句开门见山,简洁地概括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最后的结果。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自从那场战争之后,吐蕃和大唐就断绝了往来,诗人的朋友也参加了那场战争,生死未卜。“断消息”,一语双关,既指两个政权之间断了往来,也指诗人和朋友之间失去了联系。“长别离”三字,表达了诗人对和朋友别离的无限痛苦心情。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描绘战争结束后,战场上悲惨的景象。残破的军帐和战旗任风撕扯着,虽然,诗人只是描写军残旗,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刀枪血流成河,尸体横七竖八遍布战场,到处都是血迹。而在这样无人烟的地方,只有一匹马回来找寻它的主人。“一匹马”的到来衬托了这里死寂的凄惨场景。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此时,诗人又想起了他的朋友,想要祭奠,又心一丝希望,希望朋友还活着,无限的悲痛之情,在此时的希望中体现了出来。

全诗语言质朴,感情悲苦,同时诗人借此也表达了对战争的痛恨之情。

后人点评

唐人张为:清奇雅正主:李益。入室:张籍“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诗人主客图》)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①。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②。

【注】

①意万重:形容想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②行人:捎信的人。开封:把封好的信又拆开。

这首诗通过写向家里寄书信这个片段,细腻真实地表达了在外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洛阳城里见秋风”,第一句点出了游子所在地点和当时的季节,游子作客洛阳,天气已经转凉,瑟瑟的秋风不时吹起。秋风是无形的,看不见的。但是,春风可以吹绿大地,那么,秋风也能吹落树叶,把世界染成秋天萧条的秋色。虽然风无形,但它的影响却处处可见。漂泊他乡的游子,见到这样凄凉萧瑟的秋景,不免产生孤寂的愁绪,进而勾起他对家乡和亲人的绵绵思念情怀。这平淡的“见”字,却蕴含深刻,使人产生无限的联想,勾起种种情感。起句平实,却含蕴深沉悠远。

“欲作家书意万重”,心中思念亲人,而又不能回家,就只好写家书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这就这就给本来已经很强烈的思乡情又笼上了一层失落的伤感,情绪也一时难以平静,思绪也变得复杂烦乱起来。“欲”字,用得非常妙,生动地展现了写家书时的情景:诗人提笔欲写,心中又是千头万绪,种种思念之情奔涌而来,有很多的话要说,有很多的思念要表达,但一时不知从何下笔,不知道怎样表达,愁思苦相,犹豫不决。“意万重”这三个抽象的字眼,也因“欲”字这一蓄笔,变得形象具体了。

诗人接下来没有说写书信的具体过程,直接跳到将要发送家书的场景。“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因为“意万重”,所以,担心书信内容没有写全,又因为“行人”即将出发,所以,匆忙之间又无暇细想。这生动地刻画了游人的矛盾心情,这也自然流露出了游人深沉的思乡情,最后,书信已经封上了,似乎这个片段就到此结束,但当捎信人就要走的时候,游子却突然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真切地刻画了游子当时的心理。其实,诗人这个举动是自我安慰,但这表明了游子对这封信的重视程度,担心会落下内容,也许只是只言片语,也会使游子心情郁闷,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是多么的深切。也许游子真的落下内容,也许是游子太重视而引起过度敏感,书信已经检查好多遍了,根本没有落下的东西。这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遐想空间,韵味悠远深沉。

这首去七绝诗截取生活中寻常的画面,写出了广大游子的真实感受,非常具有典型性。语言朴素自然,感情真挚朴实、深沉厚重,结尾耐人咀嚼。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二. 杨巨源 武元衡 崔护 常建 张籍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二. 杨巨源 武元衡 崔护 常建 张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