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三十二首《赠道者》(武元衡)

 高山仙人掌 2021-02-15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二

       赠道者

【中唐·武元衡·七言绝句


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
若到越溪逢越女,红莲池里白莲开。


   拼音版

má yī rú xuě yī zhī méi, xiào yǎn wēi zhuāng rù mèng lái.

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
ruò dào yuè xī féng yuè nǚ, hóng lián chí lǐ bái lián kāi.
若到越溪逢越女,红莲池里白莲开。

[作品介绍]

《赠道者》是唐代大臣武元衡的诗作。此诗描绘是一个白衣女子让人倾倒的美丽容颜。诗人在着力描绘白衣女子漂亮的外貌与形态时,又用梅、莲等颇具风韵的花朵展示了白衣女子的高雅与纯洁。全诗意境优美,措辞巧丽,兼用了拟物与烘托双重手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注释]


⑴赠道者:一作“赠送”。道者:道士。
⑵麻衣如雪:语出《诗经·曹风·蜉蝣》,此处借用来描绘女子一身如雪的白衣。
⑶越溪:春秋末年越国美女西施浣纱的地方。末两句是诗人的想象。

  [译文] 


她穿着一身洁白如雪的衣服,就好像一枝美丽的梅花般好看。这位曳着雪白衣裙的女子,正含情脉脉,带着羞涩的微笑,姗姗来到我的梦中。
如果这位白衣女子来到越溪边,置身于一群身穿红色衣裙的越国美女中,那情景就好像一片红色的莲花中绽放了一朵亭亭玉立的白莲。

  [作者介绍]


武元衡(758―815),唐代诗人、政治家,字伯苍。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武则天曾侄孙。唐德宗建中四年(783),登进士第,累辟使府,至监察御史,后改华原县令。德宗知其才,召授比部员外郎。岁内,三迁至右司郎中,寻擢御史中丞。顺宗立,罢为右庶子。宪宗即位,复前官,进户部侍郎。元和二年(807),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后封临淮郡公,寻出为剑南节度使。元和八年,征还秉政,早朝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遣刺客刺死。赠司徒,谥忠愍。《临淮集》十卷,《全唐诗》录其诗二卷。《全唐文》录其文十篇。
赏析


此诗从题目“赠道者”可以看出,诗赠送的对象是个道士,从诗的内容看,这是个女道士。此诗题目一作“赠送”。如果是后一个题目,那么,他写赠的对象就不一定是个女道士。但无论用哪一个题目,都不难看出,诗人所要着意描绘的是一个漂亮的白衣女子,并且对她的美色是颇为倾倒的。
首句中的“麻衣如雪”,出于《国风·曹风·蜉蝣》,这里借用来描画女子所穿的一身雪白的衣裳。在形容了女子的衣着以后,诗人又以高雅素洁的白梅来比拟女子的体态、风韵。次句中的“微妆”,是“凝妆”、“浓妆”的反义词,与常用的“素妆”、“淡妆”意义相近。“笑掩”写女子那带有羞涩的微笑。这女子是如此动人,她曳着雪白的衣裙,含情脉脉地微笑着,正姗姗来到诗人的梦境。
从甜蜜的梦境中醒来,诗人不禁浮想联翩,以致在他眼前呈现出了一个富有诗意的美丽境界:他仿佛看到这一女子来到越国的一条溪水边,走进一群穿着红色衣裳的浣纱女子中间;那风姿,那神韵,是这般炫人眼目,就像是开放在一片红色荷花中的一朵亭亭玉立的白莲。这两句,以“若”字领起,说明这是诗人的假想之词。首两句说的是女子的神,此两句则是说女子的形,然而在写法上却不似前两句作直接的描绘,而以烘托之法让人去想象和思索。当女子置身于漂亮的越女中间时,她便像是红莲池中开放的一朵玉洁冰清的白莲;她的婀娜娇美,自然不言而喻了。
在表现手法上,此诗主要采用了拟物的手法。一处用“一枝梅”,一处用“白莲”,后者尤其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当然,以莲花比美人,并不是武元衡的独创。稍晚于武元衡的白居易也曾以莲花比女子,如“姑山半峰看,瑶水一枝莲(《玉真张观主下小女冠阿容》)。但比较地说,白居易只是运用了拟物一种手法,以形象显出单纯的美;武元衡在拟物时,兼用了烘托的手法,让诗中女子在一群越女的映衬下亮相,然后再过渡到莲花的比拟上,更有一种优美的意境和特殊的艺术效果。不过,全诗的情调只是在吐露对白衣少女美貌的神往之情,诗旨便不可取了。
佚名
赏析


武元衡经历了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官至宰相。从元和二年(807年)到元和八年(813年),他入蜀担任西川节度使。6年间,以其为中心形成的幕僚群体频繁举行诗会活动,武元衡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对蜀中文学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临危受命入蜀 三绝碑上留名

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十月,武元衡入蜀为西川节度使。元和四年(809年),武侯祠立《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肯定了诸葛亮的历史功绩。该碑由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绰书写,名匠鲁建刻字,因文章、书法、刻技俱精,被称为“三绝碑”,碑上就刻有武元衡的大名。这是因为裴度、柳公绰都是武元衡的幕僚。镇蜀期间,蜀中形成了武元衡领导的幕僚群体,这个群体除了常在一起谋议政事外,还常常聚在一起举行诗歌唱和活动。后来裴度、柳公绰陆续回朝任官,武元衡还作《送柳郎中裴起居》送别,以“会有归朝日,班超奈老何”,叹息时光流逝无可奈何。

武元衡在蜀中的诗作近40首,约占其诗歌总数的五分之一,除了唱和之作外,就是这种寄远送别之作,如《酬太常从兄留别》的“别离无可奈,万恨锦江流”。当时武少仪赴南诏,武元衡仍留蜀中,诗歌写出了兄弟分离时的无限惆怅。又如“年年南北泪,今古共沾襟。”“独抱相思恨,关山不可逾。”“欲别临歧无限泪,故园花发寄君攀。”“别泪共将何处洒,锦江南渡是春风。”“谁料忽成云雨别,独将边泪洒戎衣。”这些诗歌充满了“泪”“恨”等字眼,表达出与故人相别后的相思、不舍与忧伤。

武元衡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的身份出任蜀地,因此诗歌中的离别场面多是歌舞交织,尽显富贵气息。如“宝瑟连宵怨,金罍尽醉倾。”“珠履会中箫管思,白云何处帝乡遥。”作为一方之主,武元衡送别的对象又多为王公大臣和地方官僚,因此场面豪华气派,如“艳歌能起关山恨,红烛偏凝寒塞情。况是池塘风雨夜,不堪丝管尽离声。”“柳暗花明池上山,高楼歌酒换离颜。”“珠履三千醉不欢,玉人犹苦夜冰寒。”“旧府东山余妓在,重将歌舞送君归。”……离别时红烛点点,歌声弦声交织,离别之人在众多歌舞佳人陪伴下踏上征程。

武元衡的离别诗也表达出平叛西蜀的忧愁辛劳和回归朝廷的愿望。如“六岁蜀城守,千茎蓬鬓丝”,6年多的蜀中生活使两鬓蓬乱,表达了在蜀地为官远离朝廷的艰辛愁苦。“昏旦倦兴寝,端忧力尚微”,表达平叛西蜀的辛劳忧愁。“报主由来须尽敌,相期万里宝刀新”,则鼓励同僚消灭敌人建功立业。“报国从来先意气,临歧不用重咨嗟”,暗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名句典故表达了以身许国、不为离别而感伤的心情,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

武元衡的诗歌也描写了许多蜀中景色:“蜀国春与秋,岷江朝西流。长波接东海,万里至扬州”“万里水连天,巴江暮云碧”,写出蜀地江水波澜壮阔声势浩大;“湘妃泣下竹成斑,子规夜啼江树白”“旅情方浩荡,蜀魄满林啼”,写出了蜀中常见的子规啼鸣,正与诗人蜀地羁旅之情相应;“鸟道青冥外,风泉洞壑间”,刻画了蜀地山水相间的典型风貌;“悠悠风旗绕山川,山驿空蒙雨似烟”,青山翠峦,暮雨纷飞,蜀地一片朦胧之景;“漾波归海疾,危栈入云迷”“巴江暮雨连三峡,剑壁危梁上九霄”,极力渲染蜀道艰险,写出悬崖峭壁、暮雨纷飞、山水一色的景色;“渠江明净峡逶迤,船到名滩拽念迟”,写出江水澄澈,峡谷绵延曲折的景象。

武元衡在蜀中的诗歌创作,平易自然,将蜀中景物和日常生活场景写入诗歌,有较强的生活化和纪实性倾向。他在政治上“持平无私,纲条悉举,人甚称重”;在文学创作上,工于五言诗,以藻丽绮丽、琢名精妙著称,很多人都传抄他的诗篇,配上乐曲传唱。

喋血长安 白居易仗义伸冤

元和八年(813年), 武元衡奉诏返回长安。唐宪宗时期,强藩割据并相互勾结抗拒朝廷。时任宰相的武元衡一力主战,声色俱厉,决不对强藩退让半步。然而元和十年(815年),武元衡却在上朝路上被刺杀身亡。

武元衡之死,极为惨烈。《旧唐书》描述:“元衡宅在静安里,十年六月三日,将朝,出里东门,有暗中叱使灭烛者,导骑诃之,贼射之,中肩。又有匿树阴突出者,以棓击元衡左股。其徒驭已为贼所格奔逸,贼乃持元衡马,东南行十余步害之,批其颅骨怀去。及众呼偕至,持火照之,见元衡已踣于血中,即元衡宅东北隅墙之外。时夜漏未尽,陌上多朝骑及行人,铺卒连呼十余里,皆云贼杀宰相,声达朝堂,百官恟恟,未知死者谁也。”

是谁敢冒此天下之大不韪,在京城刺杀宰相?当时淮西战事方酣,作为叛军后台,成德镇节度使王承宗和淄青镇节度使李师道明里暗里对朝廷征讨多方掣肘破坏,坚决要求征讨叛镇的武元衡成为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

武元衡被刺杀引起了朝廷的震动,然而唐宪宗却担心时局,竟然不敢追缉凶犯。时任翰林学士的白居易第一个勇敢地站出来,上奏要求严查凶手。但白居易的举动引起众多高官的不满,遂遭弹劾,落得个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的下场。这也就是“江州司马”称谓的由来。

武元衡与白居易同朝为官,早有诗文唱和。在西川时,武元衡曾在前任西川节度使韦皋的旧宅园池边发现一只很漂亮的孔雀,遂即兴作诗《孔雀》:“荀令昔居此,故巢留越禽。动摇金翠尾,飞舞碧梧阴。上客彻瑶瑟,美人伤蕙心。会因南国使,得放海云深。”此诗字里行间表达了诗人的同情之心,充满了言外之思,感叹人生的变迁。

武元衡对这首五律比较得意,回到长安后将此诗示于朝中大臣,引来了众多诗人的唱和,其中就有白居易的《和武相公感韦令公旧池孔雀(同用深字)》:“索莫少颜色,池边无主禽。难收带泥翅,易结著人心。顶毳落残碧,尾花销暗金。放归飞不得,云海故巢深。”白居易的唱和诗,在韵律上回应了武元衡的原作,同时也在情感上比武元衡之诗更为深切悲伤,表示孔雀在蜀地滞留已久,有沦落他乡之感,且羽翮已经残伤,即便将它放飞也难以重归故巢了,情感基调感伤至极。

红颜知己是薛涛

武元衡与白居易是同僚又是朋友,鲜为人知的是二人还是“情敌”。武元衡号称“唐朝第一美男子”,任西川节度使的时候与当时的美女诗人薛涛关系极为暧昧,这让爱慕薛涛的白居易心生嫉妒。

武元衡出身官宦世家,又是武则天的曾侄孙,不仅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长于诗文,而且神貌俊朗,风神洒脱淡雅。这样一个美男子又怎能不令美女佳人动心。

薛涛曾在武元衡举办的宴会上献诗于武元衡:“落日重城夕雾收,玳筵雕俎荐诸侯。因令朗月当庭燎,不使珠帘下玉钩。”“东阁移尊绮席陈,貂簪龙节更宜春。军城画角三声歇,云幕初垂红烛新。”(《上川主武元衡相国二首》)

武元衡在蜀中作《题嘉陵驿》:“悠悠风旆绕山川,山驿空濛雨似烟。路半嘉陵头已白,蜀门西上更青天。”该诗袭用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意极言蜀道艰险,但武元衡在咏叹蜀道艰险时似乎流露出更多的无奈:一方面蜀中战事平定不久,民生凋敝,百废待兴。此次赴任,任务十分艰巨。另一方面他此次赴川,深受宪宗倚重。宪宗期望他能早日“使蜀地安定,蛮夷归附”。他身负重望离开帝都远赴西蜀,面对险峻的地理环境和不容乐观的蜀地政治形势,心中不免充满担忧。

读到此诗,薛涛当即明白了武元衡的心思,续诗《续嘉陵驿诗献武相国》:“蜀门西更上青天,强为公歌蜀国弦。卓氏长卿称士女,锦江玉垒献山川。”蜀国弦是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所作乐府。前两句表达了薛涛对武元衡的理解,后两句以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称道蜀中人文之盛,以锦江、玉垒并称赞颂蜀地山水之灵气。该诗一反武诗原意,歌颂蜀地人杰地灵,表达女诗人对蜀地的热爱和渴望蜀地在武元衡的治理下重新富庶的殷切之情,含蓄地表达了对这位将帅的欢迎、激励和期望。

武元衡曾赋《赠道者》,薛涛也有《送友人》。武、薛二人在蜀中的缠绵暧昧又怎能不令白居易等爱慕薛涛的文人才子们嫉妒呢?《蜀中广记》卷一百记载:元和三年,武元衡奏薛涛为校书郎,校书郎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武元衡的贴身秘书。武元衡的风流韵事令人嗟叹!然而他的诗作也不亚于白居易,晚唐诗人张为在其所著的《诗人主客图》中称,武元衡与白居易齐名,刘禹锡尚在其下。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