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人宰相武元衡

 菊斋 2023-10-16 发布于江苏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初二的晚上,宰相武元衡写下诗谶意味的《夏夜作》:

夜久喧暂息,池台惟月明。
无因驻清景,日出事还生。
——武元衡《夏夜作》

他似乎有种预感,但又无能为力去改变未卜之事。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初三的凌晨,宰相武元衡像往常一样带着侍从去上早朝。他骑马出了自己的宅邸靖安坊,无名刺客正埋伏在靖安坊东门,见他出来,灭灯笼刺杀,并将他的头颅割下。

以才华、风度名震晚唐的武元衡,只留下了铁血悲壮的结局。

他不仅是一腔孤勇的铁血宰相。

《唐才子传·武元衡传》里说,“工诗而宦达者惟高适,达宦而诗工者惟元衡”,高官里成了诗人的只有武元衡,这个评价不得不说是很高的。

武元衡,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诗人宰相,也曾留下许多故事。

蜀中与女诗人的暧昧

武元衡字伯苍,出身于世家,是武则天的曾侄孙。

武家保持了低调和爱好诗文的家风,武元衡的父亲武就,曾任殿中御史,后被贬为郴县尉,但他并不在意官场的得失,而是寄情于山水,吟诗作赋。

武元衡继承并发展父亲的这种才华,成长为忧国忧民的政治家和优秀的诗人。

建中四年(783年),25岁的武元衡考中进士,授监察御史和华原县令——在“五十少进士”的大唐,他无疑属于天才少年一类,

初入官场,他的官小,面对飞扬跋扈的军队,和肆意骚扰百姓的官员,他无可奈何,一气之下称病辞官。

这种无力感让武元衡很痛苦,只能写诗排解。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香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武元衡《春兴》
         

德宗见到诗,很欣赏他的才华,遂召见武元衡留他在中央任职,并破纪录地在一年内将他连升三级。   

元和二年(807年)十月,由于高崇文治理西川不力,唐宪宗决定派武元衡前往。

武元衡初入蜀,便有“路半嘉陵头已白”之叹,感慨蜀道之难,亦隐喻治蜀之难。

蜀地自韦皋做节度使以来,就形成了一种奢华的官场习气,武元衡并不喜欢这种召伎宴饮的浮华风气,《新唐书》说他“雅性庄重,然淡于接物”,这样一位出身、才华、颜值及官职齐备的大唐宰相在成都,遇到了正是盛年的薛涛。


明 吴伟 武陵春图

薛涛是大唐四大才女之一,卓尔不凡的才华让当世的诸多文人包括韦皋、元稹等为之倾倒,武元衡和薛涛之间注定要发生一些故事。

薛涛为新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献上一首诗:

蜀门西更上青天,强为公歌蜀国弦。
卓氏长卿称士女,锦江玉垒献山川。
——薛涛《续嘉陵驿诗献武相国》

武元衡亦被薛涛诗中表现出的非凡气质折服。

诗人之间,惯于以诗来传达情感,表达自己的理想。薛涛接着又献上两首诗。

落日重城夕雾收,玳筵雕俎荐诸侯。
因令朗月当庭燎,不使珠帘下玉钩。
东阁移尊绮席陈,貂簪龙节更宜春。
军城画角三声歇,云幕初垂红烛新。
——薛涛《上川主武元衡相国二首》

同是诗人的武元衡读出了诗中的寂寞,回应了一首《听歌》:

月上重楼丝管秋,佳人夜唱古梁州。
满堂谁是知音者,不惜千金与莫愁。
——武元衡《听歌》

他欣赏佳人的绰约风姿和卓越才华,更器重她不同于普通女子的那种识见。    

几番唱和,俩人之间彼此欣赏,更有敬重。

元和三年(808年),武元衡向朝廷表奏授薛涛校书之职,这一下引起了轩然大波——校书郎属秘书省,官阶虽不高,不过从九品上,也没有多少实权,只是朝中文学之士,但是授予一名女子,在历史上是一件稀罕事。也可能这个校书郎是朝廷编外人员,薛涛属于武元衡的校书郎。

薛涛的女校书之名不胫而走,她对武元衡自然也感恩,《送卢员外》诗中便可窥得一二:

玉垒山前风雪夜,锦官城外别离魂。
信陵公子如相问,长向夷门感旧恩。
——薛涛《送卢员外

蜀中诗会的日子

蜀中七年是武元衡一生中重要的阶段。

他的前任在蜀地抽重税,让当地人民苦不堪言,武元衡励精图治制定规约,不过三年,便让社会安定富裕,蜀地少数民族也纷纷归服。期间武元衡还发现了裴度的才能,调为掌节度使。         

从元和二年到元和八年,武元衡在蜀中生活,治理蜀中,常和朋友作诗饮宴。

以前在京城中任职时,武元衡便好诗文,经常和同僚们酬唱,来到蜀中七年,闲暇之余他和幕僚经常举行诗会,写下了大量诗歌,《全唐诗》编入武元衡诗两卷共191首,其中有近40首,都是在他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期间创作的。


南宋 佚名 春宴图局部

入蜀的第二年(元和三年)春,武元衡建造了“西亭”作为与幕僚诗文唱和、宴会活动的主要阵地,能与知己享受诗文宴饮之趣,对于嗜好写诗的武元衡是最大的乐趣。

他在诗中曾写道:
瀛海无因泛,昆丘岂易寻。
数峰聊在目,一境暂清心。
悦彼松柏性,爱兹桃李阴。
列芳凭有土,丛干聚成林。
信矣子牟恋,归欤尼父吟。
暗香兰露滴,空翠蕙楼深。
负鼎位尝忝,荷戈年屡侵。
百城烦鞅掌,九仞喜岖嵚。
巴汉溯沿楫,岷峨千万岑。
恩偏不敢去,范蠡畏熔金。
——武元衡《甫构西亭,偶题因呈监军及幕中诸公》
  

元和三年中秋,武元衡与幕僚在锦楼望月听歌,兴起联句:

此夕来奔月,何时去上天。(崔备)
云鬟方自照,玉腕更呈鲜。(裴度)
燕婉人间意,飘飖物外缘。(柳公绰)
诗裁明月扇,歌索想夫怜。(武元衡)
暗染荀香久,长随楚梦偏。(卢放)
会当来彩凤。仿佛逐神仙。(卢士玫)

乍一看以为是一人所作, 可见他们之间的默契程度,才能让诗歌达到风格统一。

作为元和初享有诗名的宰相,武元衡诗的意义是超出了他诗歌创作本身的,对蜀中的诗歌创作更有着积极意义,晚唐诗人张为在其所著的《诗人主客图》中称武元衡与白居易齐名,刘禹锡尚在其下。  

最后的日子

元和八年(813年),治理蜀中七年的武元衡回到京城,再次拜相。

元和九年(814年)八月,发生了一件大事,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死,其子吴元济以吴少阳的名义上书朝廷,请求让儿子接任节度使一职。

宰相李吉甫和武元衡都主张对淮西用兵,不久李吉甫病逝,于是用兵之事就落到了武元衡身上。

这是中央和藩镇之间的权力角逐,朝中大臣大部分是主和派,只有武元衡、裴度等少数人主战支持皇帝的主张。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十七日,唐宪宗正式向吴元济宣战。吴元济急忙向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和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求救,两人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于是两人以各种方式阻挠朝廷讨伐淮西。王承宗让在京城的下属尹少卿去劝说武元衡罢兵,还送了许多金银珠宝,均被武元衡拒绝。

六月初三凌晨的悲剧,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

武元衡身亡,裴度受伤。

未死的裴度继承了武元衡的遗志,代替武元衡强力平定藩镇割据。此后,在名相裴度的统筹下,名将李愬等人力挽狂澜,于元和十二年,一举擒获悍将吴元济,终于中止了为时三十多年、割据一方的淮西势力。

刺杀武元衡的幕后真凶一一被唐宪宗拿下,大唐自“安史之乱”后持续六十多年的藩镇割据,一度基本消失,在宪宗时期迎来短暂的中央集权与经济发展,史称“元和中兴”。

诗人、宰相武元衡在天上看到“元和中兴”,一定会欣慰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