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加芍药汤经典医案、方论

 流形sbz 2020-03-29

[方剂组成]

桂枝去皮,三两(9克),甘草炙,二两(6克),芍药六两(18克),生姜切,三两(9克),大枣擘,十二枚[服用方法]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治则方解]

病机:太阳表邪不解,邪陷太阴。

治则:温阳益脾,活血通络。

方义:方中桂枝温阳益脾,通畅气机;芍药破血中之气结,疗脾络瘀血;生姜温脾而散滞;大枣益气和中,使气能帅血而行。甘草补益中气,并调和诸药。

QQ截图20190807164510.jpg-sy

[辨证要点]

本方芍药量倍于桂枝,以和里为主。临床用治桂枝汤兼见腹满时痛,虽不甚拒按,但按之有弹力,病人自觉不舒适者。

桂枝汤、桂枝加桂汤与桂枝加芍药汤三方,药物组成完全相同,但主治病证不同。桂枝汤主治太阳中风证,方中桂芍姜等量,功在调和营卫,解肌散邪;桂枝加桂汤,主治肾寒气逆证,病以气上冲喉咽为特点,方中桂枝用量由三两增为五两,功在平冲降逆。桂枝加芍药汤主脾瘀血轻证,病以脘腹时有疼痛,固定不移为特点,方中芍药由三两变为六两,功在通脾络化瘀滞。

[仲景方论l

《伤寒论》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注家方论]

1.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桂枝加芍药汤,此用阴和阳法也。其妙即以太阳之方,求治太阴之病。腹满时痛,阴道虚也。将芍药一味,倍加三两,佐以甘草,酸甘相辅,恰合太阴之主药。且倍加芍药,又能监桂枝深入阴分,升举其阳,辟太阳陷入太阴之邪,复有姜枣为之调和,则太阳之阳邪,不留滞于太阴矣。

2.钱潢《伤寒溯源集》:加芍药者,桂枝汤中已有芍药,因误下伤脾,故多用之以收敛阴气也。《神农本经》言其能治邪气腹痛。张元素云:与姜同用,能温经散湿通塞,利腹中痛,胃气不通,入脾经而补中焦,太阴病之所不可缺;得甘草为佐,治腹中痛。热加黄芩寒加桂,此仲景神方也。李时珍云:白芍益脾,能于土中泻木,所以倍加入桂枝汤也。

3.魏荔彤《伤寒论本义》:桂枝汤,太阳治表邪之药也,用于此,非治风也…今于加芍药之中,更可见引阳人阴,由阴转阳之治法与病机矣。病由太阳误下而归太阴,仍升而举之,使返太阳,此理与风邪用桂枝、寒邪用麻黄迥不相涉也,学者识之。

[名医验案]

1.刘渡舟医案

王某某,男,46岁。患菌痢,未彻底治愈,缠绵变成慢性痢疾,每日少则三、四次,多则五、六次,排便甚急,不及入厕,便污衣裤,登厕后,又排便不爽,下重难通。大便不成形,有红白黏液。诉下痢以前,觉胃中有一物,往肠子里下砸,这时就必排便,急不可耐,伴有腹痛肠鸣等症。观其所服之方,寒如苓连,热如姜附,补如参术,涩如梅诃,尝之殆遍,迄无所效。切其脉沉弦而滑,舌红苔则白。辨证,此乃脾胃阴阳不和,肝气郁而乘脾之证。如误服寒药则先伤脾,误服热药则先害胃,脾胃阴阳不能自和,而肝脾又不能自调,致使病延多年不愈。治法着重调和脾胃阴阳,并于土中平木。桂枝9克,白芍18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服二剂,下痢减至日一、二次,照方又服两剂而痊愈。

2.刘渡舟医案

林某,男,52岁。大便下利达1年之久,先后用多种抗生素,收效不大。每日腹泻3~6次,呈水样便,并挟有少量脓血,伴有里急后重,腹部有压痛,以左下腹为甚,畏寒,发热38℃左右,舌红苔白,脉沉弦。粪便镜检有红、白细胞及少量吞噬细胞。西医诊为“慢性菌痢”。辨证:脾脏气血凝滞、木郁土中所致。治法:调脾家阴阳,疏通气血,并于土中伐木。桂枝10克,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12枚。服汤2剂,下利次数显著减少,腹中颇觉轻松。3剂后则大便基本成形,少腹之里急消失,服至4剂则诸症霍然而廖。

3.祝谌予医案

周某,男,62岁。半年前患急性肺炎,治疗月余病愈出院。此后体力衰弱,纳食甚少,每日不过四两左右,大便每每十余日一行,或服番泻叶,或用开塞露,始能排便,形如球状,颇以为苦。刻诊:纳少腹胀,大便难解,形如球状,形体瘦弱,唇暗口干但不多饮,舌质红,脉沉细。诊为大病后阴液大伤,肠枯不润,以桂枝加芍药汤为主方加当归、肉苁蓉:桂枝9克、白芍30克、甘草6克、红枣5枚、生姜3片、当归15克、肉苁蓉30克。服药1剂,大便即下,腹不痛,胀亦消。连服6剂,每日均有大便,但量不多,食欲增,精神好。随将原方加5倍量,研为细末,蜜丸,每丸重9克,早晚各1丸,以巩固疗效。

[长沙方歌]

桂枝倍芍转输脾,泄满升邪止痛宜,

大实痛因反下误,黄加二两下无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