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十二讲:机缘品四(节选)

 天承办公室 2020-03-29

所谓一花开五叶,说的是在六祖惠能之后,禅宗发展为五家七宗,禅宗从此而蓬勃发展起来,最终在佛教当中,呈现出一家独大的局面。而这五家七宗全部来自行思和怀让的门下。

五家当中,云门、曹洞和法眼来自行思门下,沩仰和临济来自怀让门下。而临济后来又分为杨岐和黄龙两派。

行思曾经受到六祖的高度认可,所以,他本人虽然是六祖的弟子,但在六祖圆寂之后,六祖的另外两个后来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弟子,也到他这里学法,成为他们师兄的弟子。这两个人一个是石头希迁,一个是荷泽神会。

石头希迁是六祖之后禅宗的一个重量级人物,有人把他奉为禅宗八祖。六祖惠能圆寂的时候,他还是个小和尚。六祖在圆寂之前,他来问六祖,说是师父在,我跟师父学法。师父不在以后,我跟谁学法?

六祖回答了三个字:寻思去。

希迁误会了六祖的意思,在六祖圆寂以后,天天打坐参禅,始终也没有长进。有一天,有一个年纪大的同门问他,你天天在这儿打坐干吗?

希迁说,是师父让我打坐参禅的。

这位同门问他,师父说什么?

希迁说,师父说,寻思去。所以,我就天天在这儿寻思。

这位同门告诉他说:你傻不傻,师父是叫你去找一位叫行思的师兄去。不是让你坐在这里瞎寻思。

希迁这才恍然大悟,就按照那位师兄的指教,来到青原山找行思。

行思就问他:你从哪里来?

希迁信心满满地说:我从曹溪来。

行思问:你从曹溪那里得到什么?

希迁说:我在去曹溪之前,也没失去什么?

行思觉得这个小师弟有些意思,就接着问:你既然没失去什么,你还到曹溪去干吗?

希迁回答说:我不到曹溪去,如何知道我没失去什么?

行思一听,知道这个小师弟是个可塑之才,就把他留下来,把自己平生所学传给了他。

那么,这两个人的一问一答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说的就是本心自性的事。

我们的本心自性就在那里,拜没拜师父,它就在那里,既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只可惜我们这些迷人不知道而已,只有得到高人的指点,我们才知道自己原来就是佛。所以,希迁说,到了曹溪以后,才知道我没得到什么,也没失去什么。

希迁后来成为一代宗师,以石头之名闻名于世。而他真正的师父其实应该算作青原行思。

六祖圆寂之后,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来参访行思。这个人就是荷泽神会。

那么,这个神会是个什么人物呢?神会和行思一样,并列为六祖的五大弟子之一。在神会所处的时代,神秀创立的北宗,影响力远远高于惠能的南宗。甚至神会本人,原来也是北宗的人,后来到曹溪学法,才变成了南宗的传人。正是这位神会禅师,凭借在北方洛阳荷泽寺弘法的便利条件,几乎凭一己之力,把南宗推到了禅宗的正统地位。所以,他对南宗的贡献,是无人可以替代的。由于他在安史之乱,对唐朝政府的贡献,他甚至被官方封为禅宗的七祖。

神会在六祖圆寂以后,因为久闻行思大名,所以,也来青原山参访这位传说中的师兄。

……

那么在《坛经》中,行思和六祖之间有什么机缘呢?

行思禅师,生吉州安城刘氏,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

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

师曰:“汝曾作什么来?”

曰:“圣谛亦不为。”

师曰:“落何阶级?”

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师深器之,令思首众。

一日,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

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谥号弘济禅师。

行思禅师,俗姓刘,是吉州安城人,也就是现在的江西吉安。因为仰慕六祖的名声,来到曹溪这里参拜六祖。

他问六祖的问题说:做什么事,能够不落阶级?

所谓阶级,顾名思义,是指阶梯的层级。比如境界的高低,地位的高低。

六祖听他问这个问题,就反问他说:那么,你原来都做什么?

行思说:我什么都不做,连圣谛都不做。

圣谛是什么?我们在讲梁武帝和达摩机缘的时候,讲过这个圣谛。当时梁武帝就问过达摩祖师,什么是圣谛第一义。

圣,指的就是佛。所以圣谛就是佛开示的人间真理。

行思说连佛开示的人间真理我也不做,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不执着于所谓的圣谛。

于是,六祖接着问:你连圣谛都不做,那么,你落在了哪个阶级?

行思回答:既然连圣谛都不做,哪里还有什么阶级?

所谓圣谛就是不二,就是无分别心。如果说有圣谛和非圣谛,依然是一种分别心,所以连圣谛也不执着,就是真正的没有分别心。既然没有分别心,哪来的什么阶级?

行思的回答得到了六祖的认可,所以,行思得到了六祖的器重,让他在众弟子中列在首位。并且后来让他下山,自立门户,嘱咐他弘化一方,不要让这一门顿法断绝。这也是六祖让希迁“寻思去”的原因。

禅宗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是怀让禅师。我们在讲《坐禅品》的时候,说过怀让和马祖的一段公案。因为马祖天天打坐,所以,为了开示马祖,怀让就天天在他旁边磨一块砖头,说是要磨一面镜子。并以此为契入点,一下子点醒了马祖。

而怀让之所以被后人奉为禅宗一代宗师,原因也是因为他的徒弟马祖道一。

........

说到这里,六祖对怀让讲了一个西方僧人的预言。六祖说,西天般若多罗法师曾经预言,说你的门下会出一匹马驹,这个马驹将纵横天下,成为一代大师。你要记在心里,时机不成熟的时候,暂且不要说。

这个马驹是谁?这个马驹就是后来怀让的弟子马祖道一。可以说,马祖道一是六祖之后最为重要的人物,他至少对禅宗有两个重大的贡献:第一,提出了一个禅修的次第法门;第二,建立完善禅宗的丛林制度。

所谓的禅修次第法门,其实也并非分什么先后,但可以作为一个方便法门,按层次推进。首先是“即心即佛”。佛心一也,只要证悟到本心自性,则是见性成佛。佛在哪里?佛就在这里,佛就是你自己。

然后是“非心非佛”。如果把见性成佛挂在嘴边,念念不忘,认为不如此,就不是佛门弟子,这就是一种法执,法执也是一种执,执着于法,也是一种执着于相。这个“非心非佛”,就是用来破除这个法执。如果你能连这个法执也能破除不住,这才是真正的明心见性。

所以,“即心即佛”“非心非佛”,虽然从俗谛的角度来看,可以作为一种次第,但其实“即心即佛”“非心非佛”说的是一回事,并没有什么不同。

有一段马祖和他的徒弟大梅法常禅师的公案,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马祖听说徒弟大梅禅师已住在明州大梅山,就故意派人来问他:“和尚见马祖得了个什么,就敢在这里住山?”

大梅禅师说:“马祖跟我说:即心即佛。所以我就住在这里。”

来人说:“你那个早过时了,现在的说法儿已经又变了。”

大梅问他:“变成什么了?”

来人说:“非心非佛。”

大梅说:“别听那老汉变来变去,瞎折腾。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

来人回去把大梅的话学给马祖听。马祖感慨说:“梅子熟也!”

可见,“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就是一回事。

马祖提倡的最后一个次第,就是“平常心是道”。

我们在第一讲讲到的那个“吃茶去”的赵州和尚,是马祖的再传弟子,他的师父南泉普愿是马祖道一的重要弟子之一。当年,赵州和尚向他问道的时候,他就是用马祖的这句“平常心是道”点拨赵州和尚,赵州和尚也是因为这一句“平常心是道”而开悟。

马祖的另一个功绩,是建立和完善禅宗的丛林制度。其实准确地说,禅宗的丛林制度,是马祖和他另外一个重要弟子百丈怀海共同完成的,禅宗传到百丈,他制订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禅门规式”,后来的人称作《百丈清规》。从此以后,禅宗寺院的各种制度就有了依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