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与易传通讲二:先迷后得,吉无不利

 天承办公室 2020-03-29

今日课程要点

以下内容,根据刘明素老师讲课内容整理

中国从辛亥革命开始,人民革命的方向有了全新的变化,已经不再像过去一样,建立一个政权、推到一个政权那种换汤不换药的老一套的做法。辛亥革命提出了最重要的革命发展的方向,就是要实现民主。民主的思想在尘封了三千年以后,到了辛亥革命时期,又重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可是,什么是真正的民主呢?现在大家对民主的理解是民主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少数服从多数、投票选举,老百姓可以行使自己的自主权了,这叫民主。其实,这只是民主的法制形式而已,这不是民主的真象,这只是民主的表象,那什么才是民主的真象呢?这就是坤卦讲的主利的法则。

在群体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每一个社会的个体都能够学会主利的法则,就是实现了真正民主的基础,也就是可以实现民主专制的前提条件。坤卦当中主利这两个字,我在之前就已经和大家讲过了,是可以通过自己的主动实现利益增长的逻辑,既有安吉之利又有财货之利,也就是说,群体社会的法则,让每一个个体都学会和掌握这样主利的能力,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实现自主,用我们现在的语言逻辑就是说,让每一个个体变成自盈利的个体,这才是实现民主最根本的基础。这是努力的结果,不是顺从的思想。可是,在坤卦的文言当中,第一句话就讲了“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这里说的柔和刚、静与方,也容易让后世的人产生错误的解读。我之前给大家讲过,牝马之贞并不是封建思想的母马或者说妇女信守的贞洁,而是清晰客观的讲出了社会化生法则执行的状态。在过去给大家讲过,公马和母马行使的功能都是一样的,母马比公马多了一项,就是可以下小马驹、生小马,社会的群体法则恰恰如此,群体的智慧、群体的行动可以实现什么?就是增长变化。人与人之间行使合力,其目的就是增长变化而已,这才是坤卦所主导的方向,坤卦所讲的核心法则。

坤卦里讲的“先迷后得”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里讲的后得主其实是对易经文字断句的失误,现在通行版本中,对于坤卦卦辞的断句都是错误的,一般断句都会断成了: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其实这一句的断句应该是这样的: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所以从这里来讲,主导利益的发展是每一个公民都需要学会的本领,一个连自己都不能主导的人、一个不能主家的人,又如何谈到在社会当中去主事呢?如何去为官而从政呢?大家回顾一下易经的思想,易经的思想既讲民主,又讲专制,这与我们国家建国以来所执行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完全一致的,这才是坤卦思想最真实的体现,也是最积极的方向。

接下来文言讲“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这一句文言说得非常有道理,积善庆余本来是乾卦亨的逻辑,也就是我给大家讲的有效积累的过程。可是,把积善庆余放到了“履霜,坚冰至”这句爻辞来讲,并且后面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这样的逻辑去看因果,就已经把坤卦的思想彻底引偏了。大家要知道,易经的思想,天地自然、人与万物,无所不包。中国古老的思想总是在讲天人合一,总是在讲最神秘的道,这里面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主线,这个主线是什么?就是天地万物与自然规律,研究来研究去,都是围绕着服务于人类的安吉之利与财货之利来的。也就是说,过去人研究的所有的法则都是以人为核心而展开的。就像坤卦初爻讲的“履霜,坚冰至”,这其实是群体法则生存的关键要素。在讲坤卦的时候我就讲过,这句爻辞是古人对大自然气候现象的研究,也就是说,群体社会的生存法则,法天则地才是基础,学会认识自然、学习自然,掌握科学的天时、历法,这些都是为了狩猎与农业积极的发展。在之前我也给大家讲过,连山易是稳定的逻辑,而坤卦里面其实饱含着归藏易的逻辑。大家知道“履霜,坚冰至”,其实就是道的积极储藏这样的关键时节,认清发展的道路、做好安全的储备,这是归藏易所讲的最核心的易学思想。所以在这里,文言的讲法就完全偏离了易经的客观的主导思想。

接下来我们看,文言说的“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这一句话也看似非常的有道理,封建思想的传承给我们后世的人留下了很多笼统的概念,也就是说,太多的人总结了太多的形而上,让我们后世的读书人懂了太多的大道理,但是却不明白具体的事情是什么。也就是这种封建文化的发展,湮灭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像文言中,二爻对直方大的解释,就给我们指出了一个非常偏离现实的论调。在开始讲坤卦的时候我就讲过,直方大是什么意思:直代表的就是上下,上下一根直棍在过去是干什么的,通过观察直棍日影的变化来测算时间的。咱们大家都知道,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何谓六合?上下左右前后,也就是上下东西南北,上下为直,东西南北为方。也就是说,这里讲的直代表的就是天时,而方代表的就是地利。群体社会的发展,学习、研究、认知自然规律,充分吃透时空的逻辑,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要有不一样的生产形式。就像我们现在的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南北东西中五个方位,有着很明显的时差,有着非常大的地域特点,所以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地域,按照不同的时间,在农业生产上都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到了长江流域,一年农业可以种植三季,华北地区农业一年两季,而到了东北则变成了一年一季。大家要知道,什么是大?就是在合理的时间、合理的地域,用最科学的办法去完成积极的生产,在古人眼中这就是最大的学问,如果把这样非常客观的学问,也就是群体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信息资源和科学技术,换成了个人修为的正和义,就把大彻底的解没了。

说到这里,我要再给大家罗嗦两句,我们现在很多人以正义之士自居,认为只要自己做人做事很正直就可以有底气,就可以在社会当中和任何人据理力争,或者说当仁不让。可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种正直并不代表智慧,也不代表能量,这个只代表封建文化腐朽的思维态势。一个人保持自己的正直或者正义,看似是天大的道理,是最正确的立身之本,可是请大家思考一下,这样的所谓正直之人、正义之士,在社会的发展当中到底有什么样的积极作用,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可以说根本不会实现!为什么?因为他只继承了正直的表,而没有了里,只继承了正直的表象,而没有了真正正直的能量。其实刚才我讲的直与方的逻辑大家就明白了,什么样的人才可以是正义之士,才能叫正直之人,就是对天地法则都非常清楚的人,能够法天地规律的人。也就是说,在学习、认知了时间与空间的法则以后,能把这种法则巧妙科学的运用到具体生产与生活中的人,这样的人在现实当中为群体社会的发展创造了不可估量的价值和利益,才称得上正直二字、正义二字。所以说,如果一个人什么事也不会干,什么能量也没有,天天以正直和正义自居,这不过就是跳梁小丑而已,这是穷书生的气节,这不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更不是易经当中所讲的真实的法则。

接下来文言又说“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这一段话就已经有了典型的封建农奴制思想的萌芽,以君臣、夫妻、天地别尊卑贵贱,这根本不是易经王道思想的逻辑。我之前给大家讲过,乾卦讲的是个体成长的法则,而坤卦讲的则是群体社会发展的法则。没有个体就不会成就群体,丢掉了群体就没有办法成就个体,这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公利与私利的平衡,才是易经真正的王道思想。以前我也给大家讲过,什么是王道,就是百姓利益增长变化的途径,实现百姓利益增长变化的途径就是真正的王道。王道不是某一个阶级所能够代表的,更不是某一个人可以代表的。我一直在给大家讲,易经的思想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超越了意识形态,超越了政治体制,他讲的内容不是为某一个阶级或者某一种政治而服务的。上百万年的历史跨度,上百万年的社会积淀,怎么可能服务于某一种政治逻辑呢?她是彻头彻尾的朴素的、客观的世界观,是一切以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为根本导向的世界观,这是把所有的主观分解、分化、融通到所有客观世界的世界观。大家想想,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我们却把他的坤道解释成了臣道、妻道,这是什么逻辑呢?这就是典型的把黄金法则解读成了破铜烂铁。

现在所有的人都知道,社会的发展、百姓利益的增长,离了社会体制、离了好的社会制度,是不可能孤立完成的。这种群体社会的法则,之所以做到含章,就是我给大家讲的,制度的不断更新与进步,社会体制的不断合理与变革,这种与时俱进的发展、这种随遇平衡的提高,才是群体社会真正做事、主导利益发展最根本的导向。如果把这些本来是动变的思维逻辑、本来是运动增长的智慧法则,解读成了尊卑的思想、解读成了保皇的思想,请大家想想,这样的文言是给易经锦上添花了呢,还是画蛇添足了呢?其实我觉得这样的文言对周易的解读、对后世读书人的影响,比画蛇添足还要严重,因为这是彻底的讲错了易经群体法则的原则,也就彻底的误导了我们后世很多的读书人。学习传统文化不能拨乱反正,不能批判地去吸收和吸纳其中的精华,如果我们现在依然抱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念头,对这些传统的经典除了顶礼膜拜之外,不敢有任何的微词,我们就彻底失去了读书的意义。因为易经的思想里面处处都在讲贞这个字,也就是说,始终把握做事的原则,始终通过做事去增长利益。所以请大家想想,文言当中的说法,放到我们今天的社会来讲,在现实生活当中和工作当中,有什么样的裨益,能够实现什么样的增长和提高,除了让我们的思想变回保守、变回消极以外,并没有一丝一毫的现实意义。如果我们不把他剥掉,易经博大精深的思想就彻底没有办法领略了。

接下来文言又说“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

现在解读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在通讲课里给大家讲过,想要解读真正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像易经这样的上古智慧,只有两条途径才可以实现,第一就是真正的博古通今,第二就是跻身成道。博古通今的逻辑我就不给大家多讲了,因为这个其实大家都明白,即使是专业搞文字、文化研究的人,也不见得敢以博古通今自居。剩下我们想解透经典唯一的出路就是跻身成道。什么是跻身成道呢?这也是我这些年提倡用身体读经典的根本原因。大家学会用身体去感受天地自然的变化,用身体去感受法天则地对身体能量增长的真实状态,只有在自己的身体上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道,大家才能明白个体法则与群体法则的基本关系,也才能够懂增长与变化之间的能量要素。

就像四爻说的“括囊”,文言又把这样的问题解释成了天地闭,贤人隐这样的逻辑。这其实和乾卦中对亢龙有悔的解读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大家要知道,天地如橐龠,什么是橐龠?就是大的风箱、大的气囊,这样的形象比喻,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中国在西汉以前,我们整个黄河流域的华夏民族不足两千万人,可到了西汉建立短短的七八十年,人口就超过了六千万,到今天,中国的人口超过了十四个亿。同样是一片天地,但是这两千年的跨度,人口增长了七十多倍,这是什么?这就是“括囊”,在古人眼中,人口的增长与减少是国家施政的重要方向,也是群体社会需要非常重视的法则。在过去,代表生产力提高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数据就是人口的数量——如果人口在不断增长,就说明社会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如果人口出现了锐减,一定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

所以我在讲坤卦的时候,讲到“括囊”的时候,给大家聊起了囊括的逻辑。天下的百姓人人平等、不别贵贱,并且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要有同生共长、囊括四海的见识与胸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如果我们没有囊括的胸怀和魄力,没有这种见识和度量,这么多民族放在一起是要出大问题的,民族的信仰不同,生活的习惯不同,成长的途径也不同,如何在这样多民族、多种族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实现社会的富足与发展,这除了“括囊”的法则,没有更好的道路可供选择。也就是说,括囊真正的作用就是在做大无限的同时做大有限,也就是社会发展的离心力有多大,向心力就要有多强,这种增长与制约的力量达到了完美的平衡,就可以实现真正括囊的状态,也就是以前我给大家讲的,既要增长又要制约,这才是群体社会发展最为核心的施政方向。

讲到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易传内容与易经的逻辑,就基本和大家分享完了。为什么在讲易传的时候只给大家讲了两篇文言的内容?因为,见微知著我想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掌握的学习方法,如果我们把易传全部讲完,我就很有可能会犯了和写易传的人同样的错误,因为我讲的所有观点都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不是真正的群体智慧。大家如果想在易经当中学到真正的智慧,掌握真正的法则,还是要在经文的原文当中去梳理自己的思路、找出正确的方法,因为我们大家想要成长、想要提高,一定要学会在群体智慧的海洋当中去汲取能量。孔老夫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那就是学习的态度,但是我要给大家讲的是,这种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法则,并不是真正高明的法则,因为这还是个体学习个体的法则,大家要知道,你从一个人的身上学再多的东西,学到再高明的智慧,也无法与古人群体的智慧相比,更无法与易经这样把群体智慧与个体智慧梳理到极致的经文相比。也就是说,我们想要进步得快、发展得快,一定要踩在前人的肩膀上,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先把老祖宗这些伟大的智慧和精准的法则掌握住,然后在现实当中与周围的人切磋琢磨、相互提高,这才是对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读书,为什么要读好书根本的原因所在。向一个人学习,学的是一人敌,可是向中国的老祖宗去学习经典,学会的可就是万人敌啊!

但是前面我也讲过了,如果我们自身没有道,掌握不了基本身体能量的增长与变化逻辑,想去吃透老祖宗上百万年的智慧积淀,想去研究明白上百万年积累的社会法则,那恐怕又是难上加难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重回了易经思想可以得到落地和实施的时空,在这样的年代才能让我们以完全客观的心态去研究这本上古的智慧,就像我讲的易传的逻辑与易经的对比,这要放在过去的年代,我说出这样的话怕不是要掉脑袋的:敢把森严的等级制度和高低贵贱彻底扔掉,这在过去是不可能办到的。但是今天好了,中国现在是民主的国家,中国的社会现在是开放的态度,但是越是在这样民主和开放的社会体制下,我们更应该保持理智、认清形势,要把最客观、最科学的逻辑继承好、使用好、发展好,这样既可以利己也可以富家,关键是可以强国啊!

四十天的时间,跟大家分享这部伟大的经典,我感到十分的荣幸,也感到十分的自豪,在这么多朋友的陪伴下,我们共同度过了四十个美好的早晨,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希望我们这样早起、读书、勤劳、做事可以养成习惯,我一定会积极努力和大家结伴而行,在传统文化和传统医学方面给大家提供更多的帮助。这样对我来讲,就是最大的收获了。当然大家也知道,我和大家分享的所有经典都是用身体来读的,我们线上课程的结束就意味着线下课程马上就要开始。读书明理还要跻身成道,掌握不了身法,心法就无处可依,线下课的安排就是身法与心法的合一,就是知识与能量的匹配,希望咱们既能相约于线上,又可以相见于线下。

好了朋友们,到今天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我再次代表我个人和利好文化书院向所有人表示最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再见!

利好中国文化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