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基础概念及六十四卦详解(四)

 彭老师正己化人 2021-03-13

《易经》的内容

《易经》分为《经》、《传》两部分。

《经》

《经》有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六爻组成,并各有卦辞、爻辞加以说明,为指导人们生活或占卜之用。

六十四卦以六个——”与“— —”构成。“—”象征阳、刚,“— —”象征阴、柔。

《传》

《易传》为后世的统称,即解经之作。《传》是解释卦辞、爻辞的七种共十篇文字。称为“十翼”。这十篇的创作宗旨,均在解说“经文”大义,犹如“经”之羽翼,故汉代人合称之为“十翼”。

翼有辅助的意思,意即辅助解释《经》。“十翼”有《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七种共十篇。

1、《彖传》上下

《彖传》是对每卦卦辞的解释,从六爻的全体形象,说明卦的意义。每卦一节共六十四节,接着卦辞的后面,分释六十四卦的卦名、卦辞及一卦大旨。“彖”字之义,犹言“断”,谓“断定一卦之义”。《彖传》阐释卦名、卦辞、卦义的体例,往往取上下卦象、主要爻象为说,多能指明每卦中的为主之爻(即卦主),而以简约明了之文字论断该卦主旨。

2、《象传》上下

《象传》分《大象传》、《小象传》。

《大象》仍是对卦的解释,不同于《彖传》的是,将六爻还原成三爻的八卦,从八卦象征的事物来说解全卦。多取“君子”之义以推衍每卦的卦象旨趣,对后代影响至深。如乾卦的《大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的《大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都成为千古流传的警策之语。“象”字之义,犹言“形象”、“象征”。大象的体例是先释每卦上下象相重之旨,然后从重卦的卦象中推衍出切近人事的象征意义,文辞多以“君子”的言行、道德为喻。如损卦的大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室欲”,即表明该卦上艮为山、下兑为泽,有“损泽益山”“损下益上”之象,君子当效法此象,时时惩戒愤怒、抑止邪欲、自损不善。

《小象》则以各爻的位置来解释每一爻辞。共有三百八十六则文辞。小象的体例是根据每爻的性质、处位特点,分析爻义吉凶利弊之所以然。如明夷卦的六二爻小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则也”,即指明此爻柔顺中正,遵循法则,故获吉祥。

——《象传》以言简意赅的文辞,逐卦逐爻的解说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的立象所在,使《周易》经文的象征意趣比较整齐划一的阐说。

3、《系辞传》上下

《系辞》是《易经》的思想纲领,内容博大精深,它是《十翼》中最重要的文字。它第一次对《易经》的产生、原理、意义及易卦占卜的方法等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说明。此外,它还有独到新颖的创见,阐发了许多《易经》原文中没有的思想。和《彖》《象》不同的是,《系辞》并不对易经的每个卦名、卦辞或爻辞逐一进行注释,而是对《易经》予以整体的阐释和评价。

《系辞传》也称《大传》,是对《易》的整体论说,是具有很深意蕴的哲学著作。系辞的含义,本指在六十四卦的卦爻符号下撰写文字,以成卦辞、爻辞,故亦为卦爻辞之别称,但作为《易传》的一种,其意思是述说六十四卦的经文要领,条贯卦爻辞之基本义理。因此,《系辞传》可视为早期的《易》义通论。简言之,《系辞传》的本质意义,在于抒发《易》理之深微,展示读《易》之范例。

4、《文言传》

《文言传》是对六十四卦中的“乾卦”和“坤卦”的详细解说。分前后二节,分别说明乾坤两卦的象征意旨,故前节称《乾文言》,后节称《坤文言》。“文言”二字之义,谓之“文饰乾坤两卦之言”。阐发乾坤两卦的卦辞与爻辞的意义,是在这两卦《彖传》和《象传》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的拓展,故其文意至为深刻详明而广为引申旁通。

5、《说卦传》

《说卦传》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对《易》的简明论说,后半部分是说明八卦的现象。《说卦传》是阐说八卦取象大例的专论。全文先追述作《易》者用蓍草演绎卦的历史;再申言八卦的两种排列方位(宋代人称为“先天”“后天”方位);然后集中说明八卦的取象特点,并广引众多象例,是今天理解、探讨易象产生及推展的重要数据。其中言及八卦的最基本象例: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为木),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八种象征意义:乾健,坤顺,震动,巽入,坎陷,离丽(附丽、附着),艮止,兑说(悦)。这在《周易》六十四卦象征义理中几乎是每卦必用的象喻条例,对于明确《周易》卦形符号的构成原理,具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除《系辞》外,还有《说卦》对八卦的卦象予以具体的阐释,术数研究的理论根基就发轫于此。

6、《序卦传》

《序卦传》对六十四卦按排列顺序解说。《序卦传》旨在说明《易经》六十四卦的编排次序,揭示诸卦相承相受的意义。全文分两段:前段叙述上经《乾卦》至《离卦》三十卦次序,后段叙述下经《咸卦》至《未济卦》三十四卦次序。这种卦序,显然绵延已久的;而文中所明各卦相次依承的意义,含有事物向正面发展或向反面转化的辩证观点。可以说,《序卦传》是一篇颇具哲理深度的六十四卦推衍纲要。

7、《杂卦传》

《杂卦传》将六十四卦中相对的两卦并为一组,用一句话解释。《杂卦传》之名,犹言“杂糅众卦,错综其意”,即打散《序卦传》所揭示的卦序,把六十四卦重新排列成三十二组两两对举,同时以精要的语言概括卦旨。这种“错”“综”现象,是六十四卦符号形式的重要特征。从《杂卦传》一文可以窥探出该传作者对《易经》卦形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其哲学意义在于表明事物的发展在正反相对的因素中体现其变化规律。

《杂卦传》是将六十四卦排成两两相对的综卦和错卦,从卦形的变化中,来研究卦与卦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易传》是对《易经》的哲学说明,它继承了《易经》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精神,同时又在具体思维内容上作了彻底的改变,关心的核心问题是作者们所生活的年代的重要社会问题,因此,《易传》的基本特点是通过天道引出人道,通过对天道的认识,学会对于现实社会的理解和分析。

《易经》以一整套卦象和卦爻辞来占断吉凶,并由此来引导人们的活动,没有完全摆脱巫术宗教的阴影。而《易传》则完全不同,它从人文的立场出发,将人道当做问题的中心,使包罗万象的《易经》义理和现实的社会政治紧密关联,确立了一条贯通人天之路,向上体达天道,向下惠济万物生灵。于是《易传》作者的人格思想就是成为圣贤之人,提出了天地人三才的概念,并构成一个生生不息的思想体系。

为什么《易传》和《易经》在主旨上会产生这样一种本质的变化呢?

首先,这有其社会背景的因素。战国末年,诸侯国连连战争,给国家和百姓造成了极大的创伤。社会渴求统一,百姓要求和平,以安居乐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促使《易传》从《易经》衍变而来,并对《易经》作出了人文主义的解释,并运用阴阳、道器等概念,营造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哲学思想体系。

而在思想理论上,《易传》明显被打上了儒家的烙印。翻阅《十翼》时,儒学的倾向表现的十分明显。对于孔子、孟子和荀子来说,仁与礼是其思想核心,他们对社会现实政治的论述,都是围绕着这两点进行。《易传》同样充分体现了这种倾向,比如就礼来说,《序卦传》说:“物畜而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者,礼也。”大壮卦的象传说:“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儒学在强调君臣父子之间的尊卑等级时,又强调他们彼此之间的和谐共存,比如“君使臣以理,臣事君以忠”。在《易传》中,同样可以看到,《易传》的作者,将仁义作为立身之本,将它与天道遥相呼应。

然而,《易传》和孔孟的学说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易传》阐述了道家的天道自然的思想,而孔门弟子如孟子等人,则以伦理为本位,在他们的观点中,天道只是一种伦理的规范,而不是外在的自然法则。因此,两者在性善论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易传》的性善论是对外在自然的认识,是具有阴阳互动的天道,而孟子的性善论来源于现实的人伦关系,尤其是宗法血缘关系。这样,《易经》的核心思想既体现了儒学的基本理念,但是又具备了不同于孔孟的思想特质。

《易传》对宋明理学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程颐、朱熹等人,将客观的听到自然加以改造,形成一种客观的精神体系,认为万物无不禀受天理,形成了性善论的理论基础,既然天理是善的,人性的本源也是善的。这种从天理着手的人性论,明显受到了《易传》思想的启发。

《易传》七种原来都是单独刊行,后来被合入六十四卦与经文并行,合编本影响极为广泛,使《易传》提高到与“经”并驾齐驱的地位。因此,广义的《易经》兼含“经”“传”两者。

 以上便构成为《易经》的全部内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