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人有三乐,幸福自来

 昵称30265258 2020-03-29
来源:温暖的女子(ID:wennuan-312)

  

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

究竟何为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诠释和答案。

孟子曾提到“三乐”,大概是所有人都想拥有的。
1

一乐
父母惧在 兄弟无故

孟子曾言:“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无论你多大年龄,只要父母健在,你可以永远做个孩子。但失去了父母,人就如草失去了根。

古代有个孝子叫韩伯俞。他的母亲在他犯错时,总是严厉地教导他,有时还会打他。

待他长大成人后,有一次母亲打他,他突然放声大哭。

母亲很惊讶,几十年来打他从未哭过。于是就问他:“为什么要哭?”

伯俞回答说:“从小到大,母亲打我,我都觉得很痛。我能感受到母亲是为了教育我才这么做。

但是今天母亲打我,我已经感觉不到痛了。

这说明母亲的身体愈来愈虚弱,我奉养母亲的时间愈来愈短了。想到此我不禁悲从中来。”

有一句话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只剩下归途。”

其实,人之所以需要父母,除了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还因有他们在,你的一切努力才有见证和意义。

费玉清曾在退出歌坛时写到:

“当父母亲都去世,我顿失了人生的归属,没有了他们的关注和分享,绚丽的舞台让我感到更孤独,掌声也填补不了我的失落,去到任何演出地点都让我触景伤情......”

在《弟子规》里言:“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和睦,既是孝的另一层含义,同时他们的安然无恙,也是我们人生中的另一份心安。

一个网友曾提起,他有个小五岁的弟弟,从小体弱多病。

他开始挣钱后,就拼命地工作挣钱,想尽办法给弟弟治病。

虽然大家当着他的面,夸他人好,但背地里都他笑傻。

但他却说,弟弟是这世上,除了父母以外,最亲的亲人,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家人,都没办法照顾。又如何有能力去成立家庭。

大多数时刻,父母的健在,兄弟姊妹的无病无灾,亲人的平安,健康和顺遂,是我们幸福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石。
2
二乐
仰不愧于天  俯不愧于地

在《论语》里有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其实一个人若做到清清白白,磊磊落落,那么无论富贵贫贱,他都能理直气壮地活在每一个当下。

反之,若他违背做人的原则和底线,无论他得再多的名利好处,心里也总会忐忑不安,甚至担惊受怕。

鲁国的宰相公仪休,品行端正, 他有一个嗜好,特别喜欢吃鱼。

有一天,一位客人拜访公仪休,想请他帮忙办事,并送上他最爱吃的鱼,他却坚决拒绝。

当时他的学生子明也刚好在场,于是问他:“老师,您不是极爱吃鱼吗?现在有人送来,你为什么不接受。”

公仪休说,“如果收受贿赂,他日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现在想吃鱼就自己买,不是就一直有鱼吃,还吃得心安理得吗?”

有一句话说:“人这一辈子最大的幸福,挣干净钱,过安稳日,睡踏实觉。”

其实不去敛不该收的财,不去受不该受的贿,即便日子过得清贫且简单,也会感到无比踏实和心安。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

但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物。

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

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贪官的嘲弄。

庄子有言:“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其实,只要做到了坦荡澄明,又何必去巴结逢迎。

只要做到了清廉朴素,又何必要去仰仗权贵地位。

一个人只要做到了问心无愧,对得起天地道义,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良知,才能获得幸福的底气和资本。

3
三乐
得天下英才 而教育之

在《论语》里有言: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学习不觉满足,教人不知疲倦,人生也就没什么遗憾,由此可见,学习和教书是一件同等令人快乐的事。

孔子,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真正算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其实孔子原本也当了几年官,他有更好的条件和机会去当官,但却把毕生的心血都放在了讲学,游学和培养人才上。

众所周知,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孔子曾多次夸赞颜回。

比如一夸他的超然物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人不堪其忧,会也不改其乐。”

比如二夸他的发愤好学“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总是不断地发奋好学,仿佛不知道停止。

比如三夸他的藏而不露“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回也不愚。”既尊师重道,又懂得变通。

在颜回去世后,孔子大哭。

王阳明是明朝的著名思想家,在被陷入牢狱之灾,并流放在偏远山区时,也一直以社稷为己任。

即便在最困难的时期,他也一直坚持向弟子们讲“心学”。

甚至在他去世前,弟子在床前问他有何遗憾?他展颜一笑,只说了八个字“我心光明,此复何言”。

在《师说》里有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在生活中,教育是一份很神圣的职业。

老师们可以把治学之要和处世之本,传递给下一代。

大多数时刻,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学生成人成才,甚至超过自己时,会感到无比的开心。

因为这正是对他们的能力,学识和涵养,最好的认可和证明。

在马斯洛理论里,把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5个: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教书育人,就是自我实现的其中一种路径。

其实,无论是做什么职业,无论在哪个行业,只要你可以发挥自我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就是最幸福的事。

4


其实,人人都渴望获得幸福。

也许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孟子提到的这三乐,却是幸福最基本的底色。

第一乐:家人平安。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为惧。”

无论是粗茶淡饭也好,绳床瓦灶也罢,只要一家人平平安安,整整齐齐在一起,就是莫大的幸福。

第二乐:无愧于心。

为人处事,只要内心清澈明亮,对得起天地道义,就可以保持身心的从容淡定,做到无畏亦无惧。

第三乐:发挥价值。

佛经有言:“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你我共勉。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