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一个不孝敬父母不友爱兄弟的人会对其他人怎么样?

 三平斋 2019-07-18

我们每天都接触各种各样的人,怎么对一个人的为人做出判断呢?可能有个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他对父母怎么样,对兄弟姐妹怎么样。如果对自己最亲近的人不太好,那么恐怕得小心一些。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解释】有子说:一个人为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犯上,这是很少的。不喜欢犯上而喜欢作乱,这是没有的。君子注重根本,根本确立了才能产生道。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吧!

【分析】《论语》除了道德礼仪等方面内容,还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比如这句,《论语》中涉及到的人物很多,但是被称为“子”的只是几个人,除了孔子之外,好像只有有若和曾参。由此有人认为《论语》是有子和曾子的弟子编撰的。《论语》第二句就记载了有子的话,可见有子的地位是很高的。《论语》中“君子”这个词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修为高的人。有子是属于哪一种呢?很有可能是地位和修为都很高。在读《论语》的时候,最好能考证一下所学的那句话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说的,也许有助于理解。比如这句,要了解有子,一则要靠《论语》,二则可以靠《礼记》、《左传》《孟子》《史记》等著作。《论语》中记载了有子四句话,除了这句还有: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12.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几句话都不是和孔子的对话,又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对孔子思想的阐述,其中还有一句是直接与国君的对话,而且讨论的是国家大事。当时有子关于税收的观点和现在中国、美国正在做的是一样的。由此可见有子的思想和地位都非同一般。《礼记·檀弓》记载“有若之丧,悼公吊焉,子游摈,由左。”从这一记载也可以看出有子的地位。另外《孟子-公孙丑上》: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汙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曰:‘见其体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宰我、子贡是孔门十哲,孟子把有若与之并列可见有子地位。而且,有子赞扬孔子的话一直流传后世。《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有若少孔子四十三岁。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他日,弟子进问曰:“昔夫子当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弟子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夫子曰:‘诗不云乎?“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昨暮月不宿毕乎?’ 他日,月宿毕,竟不雨。商瞿年长无子,其母为取室。孔子使之齐,瞿母请之。孔子曰:‘无忧,瞿年四十后当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问夫子何以知此?”有若默然无以应。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史记》所载基本可信,但也有瑕疵,比如说颜回二十九岁就死了,显然是错误的。

有子为什么把孝悌和治国理政联系起来了呢?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三代(夏商周)家国同构,那个时候是真正的封建社会,分封建国,天子为天下大宗,天子的儿子、兄弟、功臣等是小宗,分封为诸侯,比如鲁国是武王的弟弟周公的封地、齐国是功臣姜子牙的封地。在各个诸侯国,这些诸侯就是大宗。以此类推。天下虽然有若干国,但其实是一大家。而且从《史记》记载来看,三代及秦的祖先都有明确的世系直接追溯到黄帝。从秦以后,则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了。所以有子这个说法既是对孔子说法的阐释,也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对当时礼制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两千多年过去了,现在已经不是封建社会了,这些内容还有意义吗?如果孔子的思想仅仅是维护封建礼制,那么确实没意义了。但是问题在于孔子的思想是“以人为本”,一则要“学以成人”,二则要“修己以安人”,这些思想是在任何时代都有意义的。在任何时候,人都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都要努力做个君子,都要维护积极健康的社会秩序。儒家思想以“仁”为根本,有人说“仁”是“二人之仁”,就是要做好自己,也要处理好和他人的关系,这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里仁》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什么?就是仁。“仁”是《论语》中的核心概念,《论语》是君子之学,君子是以身载道的人,这个道,就是“仁”。曾子解释为“忠恕”。关于“忠”,本意是“敬”,唯有自心中正方可敬人。《里仁》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所以“忠”的意思是:《雍也》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关于“恕”,“如心”,他人之心如己之心。《卫灵公》15.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从这些解释来看。“仁”是如何对待他人,也就是,“仁”是一种相互关系。是什么关系呢?君子之间的关系。说到底,仁,是君子的特性。在所有关系中,家庭关系是最基本的,所以有子说:“孝悌”是“仁”之本。首先要处理好最近的关系,然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君子务本。所以《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以修身为本,然后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

如果《论语》第一句话是总纲,那么这句话就是进一步的说明。就应该很清楚《论语》在说什么了。通过学习做个君子,君子能以仁为本,处理好家国天下,具体怎么办呢?正心诚意,修身为本,礼乐行之。整部《论语》就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后面所有的话都可以因此印证和被印证。

这两句话很能帮助自己看清楚一个人如何。不爱学习的人,没有朋友的人,爱生气的人,不孝顺父母的人,不友爱兄弟姐妹的人,肯定不是君子。与人交往一定要特别注意,要与君子交往,而君子是有上述特质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