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逝去的医道(2)—— ‘血症论’大家_唐容川

 tjboyue 2020-03-30

唐容川(1846-1897),四川人,清代医学家、经方家。是中西医汇通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著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1884),最有名处是对血证的论治有突破见解。

逝去的医道(2)—— ‘血症论’大家_唐容川

(39岁)1884年著有《血证论》8卷。受杨西山《失血大法》影响。

唐容川小时候,由于父亲体弱多病,在学习四书五经准备科举之余,也就自学医书为自己的父亲治病(可能是在当时他周围实在找不到自己的好大夫治自己父亲病)。但自己治疗一段时间后,父亲病情恶化。先吐血,后有下血,这是他从没有在书上看到的内容。于是,只要遇到有关血证的记载,便反复琢磨,听说本乡杨西山写的《失血大法》而门人藏起不传,唐容川便多方购求,好不容易得一览。但他看后大失所望,未能精详,用它治病,也少有成效。

因此大失所望后,转而向经典著作求,读《黄帝内经》《伤寒论》触类旁通,有了感悟之后,用于临床疗效较好,疗效比较好。但是他父亲因血证病而死,成了他一生的痛。而他妻子不料又得了血证。他便亲制方剂,最后把他妻子的血证治好了。由此,他深深感到,‘不为良相,则为名医’,所以为了弥补在血证研究上的所得,他专门写了血证的专书。

逝去的医道(2)—— ‘血症论’大家_唐容川

他为本书可以以后能救后世血证患者而感到自慰,以弥补他未能救治父亲的伤痛。

(44岁)1889年中进士,授礼部主事。开始做官生涯。但是却嗜好医学,主张“好古而不迷信古人”。既读医书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否则还不如不读。

(47岁)1892年著有《中西医汇通医经精义

认为西医长于“形迹”,中医长于“气化”,西医所擅长是从形体去解剖研究人体,看到即时实体。

在内科的治疗方面,中医的优越性确为西医所不能及。主张中西融合,并试图用西医解剖、生理等学科知识来印证中医理论的正确性,对之后中西医汇通学派影响较大。


(48岁)1893年另有《本草问答》两卷,议及本草学理论,比较中西药学之异同与短长。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9卷 《伤寒论浅注补正》7卷 则是对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和《伤寒论浅注》两书的删补、正误,并合中西医之说而成。

逝去的医道(2)—— ‘血症论’大家_唐容川

以上五书合称《中西医汇通医书五种》。唐容川在维护中医,融合西学的同时,认为宋元以后的医学水平不如《伤寒论》以前。

可以看出

1:唐容川因为父亲的病而学医,可能是是他找不到好大夫只能把自己把成好大夫。

其实很多大家都是因为治疗自己亲人病才学的医。

2:短暂开挂的一生。唐容川先生52岁卒。虽然去世比较早但是一生为后人留下了太多的经典。

3:主要贡献,详细汇总和阐明了血症这一类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属于填补了前人没有的空白

4:论证了三焦经的走向。以前我们都知道有三焦经但是不知道在那是什么?

“西医不知肾系即是命门。生出板油连网,即是三焦。肾开窍于二阴,故前阴缩而大便秘。三焦经绕耳”

前文逝去的医道(1)__张锡纯的自学成医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