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唐容川,进士出身的中医大师,擅长治失血症,主张中西医结合

 wlqcc 2022-09-03 发布于重庆

​唐容川1846出生于四川彭县,清代著名的医学家,是历史上唯一一位由进士而成为中医大师的人物,在治疗失血症上有非常独到之处,并以此扬名中医界。同时,他也是我国主张中西医结合的代表人物之一。

唐容川从小的理想就是读书中举,以光宗耀祖。事实上,他也一直是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并于1879年高中进士,授礼部主事。从这一点来看,他无疑是成功的,成为了国家最家精英的那一群人之一。但是,与其他人不同的,由于父亲体弱多病,为了帮助父亲调理身体,于是读书治经之余,也同步学习中医典籍,并且亲自调治父亲的身体。就在父亲身体日益好转之际,父亲却再得恶病,经常吐血,接着又转为拉血。对于一个自学成医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天大的难题。

但是,他没有放弃,遍览方书,到处收集有关血证的记载,自己反复琢磨,并到处请教这方面的专家。后来,他听说本县的一位叫杨西山的医生对失血症有非常深厚的研究,得治失血证的精髓,并写了一本《失血大法》,但只在门徒之间抄录,概不外传。于是,唐容川多方重金求购,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购得一本,但是一览之下,大失所望,认为这本书并没有独到之处,认识也很肤浅,用于治病,成效甚微。果然,请杨西山来诊治之后,父亲的病也没有起色。

因此,他放弃了外求,反过来自己刻苦钻研经典医著,专心学习《内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著作,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掌握了治疗失血症的关键要旨,逐渐总结出了一套治疗血证的办法。但是,可惜的是,父亲病重不能久等,已经撒手西去。但是,妻子却又得了血证,这次在他的亲自诊治下,妻子的血证不久痊愈了。经此一事,他深感医技不能私藏,一定要公之于众,才能治愈更多的患者,造福更多的人。

于是,他决心编一本有关治疗失血证的书籍,并且要公之于天下。于是,他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一一记录下来,同时广泛阅览古人关于失血证的研究和论述,结合新的临床经验,不断加以完善,经过几年不懈努力,终于在1884年写出了《血证论》一书。书写成后,他感慨地说,自己悟医道有些晚,没能救治父亲,但是,著出此书后天下后世之人就可以得到更好的救治了。

《血证论》是唐容川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一本著作,是中医治疗血证的最新、最全、最好的成果。全书汇集了唐容川关于血证的研究精髓,论述了170余种血症,精心选录了200多个治疗方剂,用药有独到之处,是中医史上有关血证的第一部专著。此书对于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多次重印,解放后都有排印本出版,影响非常大,评价非常高。

后来,唐容川来到上海,接触了当时很多著名的医家,但是他的医术明显高人一筹。当时,只要有疑证,大家都会来问他。有一次,上海名医邓甚章遇到了一例奇难杂症,向次调治,全无进展,毫无办法。于是,便请唐容川诊治,用药之后,疗效明显,一个疗程下来,沉痼顿除,妙手回春。上海中医药界为之震动,邓甚章更是惊叹不已,奉之为师。后来,他读唐容川的几本医学专著之后啧啧赞叹说:“《伤寒》论是锁,此书就是钥,真是宝贝啊”。

在清末,唐容川是个医学奇才。主要体现在三点:

一是切入了中医最底层最核心的部分。他的国学、易学功底非常深厚,得益于此,他对中医的理解也是极其深刻的,这是一般的医学所远远不及的地方。因此,他可以深入中医最核心、最精髓的部分。

二是他不守旧。他是传统的知识分子,但是思想比较开放。当时国门洞开,西学东渐,西医当道,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但是,他并不排斥西医,反而认真学习西医的基本知识,而且将之融入中医,非常有创见。他认为,中医有中医的长处,但是西医也有西医的长处,都是治病救人的办法,只要能治好病,用什么方法不重要。因此,他一直主张取长补短,中西医结合。在当时,这种主张是非常难得的,也是突破性的。

三是对药物的认识非常独特。他对《神农本草经》非常熟悉,同时结合他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对药物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他一直主张学不能藏私,要把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临床有效的经验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救治更多的世人。除了《血证论》之外,他还著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本草问答》《金匮要略浅注补正》和《伤寒论浅注补正》等。

后来,将上述五本书合订成丛书《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唐容川这些学术思想和治病方式,到今天都不过时,是今人学习中医的重要参考资料,特别是在血症方面的研究至今都是一个巅峰,非常具有实用价值。

注: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