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思维的力量,走出知识的误区

 红万寿 2020-03-30
用思维的力量,走出知识的误区 来自正心正举 15:01

文/张邯   主播/萧然

当今世界,最恐怖的事情是什么?答案是——断网。

7月11日,澳大利亚突遭电信故障,全国断网。于是银行“罢工”,无法存取现金;超市“傻眼”,无法售卖货物。而“灾情”最严重的地方,是大学。

因为断网,学生无法下载老师的讲义、也无法提交作业至老师的邮箱、更无法查询资料完成课题,于是大洋彼岸的大学生们纷纷吐槽:断网了,就不知道怎么学习了。

无独有偶,澳大利亚断网之后,美国纽约,又遭大面积停电。一时间,时代广场漆黑一片、曼哈顿交通几近瘫痪,最让人忍受不了的,则是手机、电脑、无法连上网络。福克斯电视台的主持人,就曾表示:断网,是世界上最不人道,也是最恐怖的事情,因为它让人们与知识绝缘,深陷被无知支配的恐惧之中。

 外察世界

事实的确如此。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的眼、口、鼻。我们通过互联网感受世界,世界通过互联网定义我们的存在,互联网,是我们新的神经。

而通过互联网掌握的知识,已经成为我们的心、肺、肠。我们通过这些知识确立我们的认知,这些认知又反过来影响我们自己。互联网知识,是我们新的大脑,所谓知识经济,其实就是互联网知识的代名词。

但通过互联网获得的知识,真的都是知识吗?

启迪多元思维

“知识就是力量”,是弗兰西斯·培根的名言,但培根还曾说过:“知识也是误区。”

在培根的著作《新工具》里,“如何认识知识”、“什么才是知识”被反复提及,该书的主旨只有一个:分辨知识的真伪,是掌握知识、获得力量的前提。


培根认为,知识的误区有四:

一、种族假象

有个经典笑话:当一个朝鲜人和美国人,同时听到“粮食短缺”时,朝鲜人问“粮食是什么?”而美国人则问“短缺是什么?”这个笑话虽然是现代的,但培根早就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不同的人群,因生活环境的差异,会造成世界观的差异,最终导致对知识理解的差异。就像生活在洞穴之中的人,认为眼前所见的,即是世界的真相,从不知道也懒得知道外面的世界,其实很不同,外面的人们,和自己生活的不一样。

当然,互联网的普及,正在缩小、抹平这种差异。但在缩小、抹平的同时,差异反而更容易被忽略,变成冠冕堂皇、理所当然的知识,被互联网表达出来、传播出去。

去年的“世界读书日”,曾有两张照片,引发讨论。

一张是巴黎地铁车厢,一张是北京地铁车厢。在巴黎地铁车厢里,人人手拿书本,专注阅读;而在北京地铁车厢里,人人盯着手机,争当低头族。

于是互联网得出结论:中国民众就是不爱读书,是该好好宣传读书的重要性了!

但真的是这样吗?


事件的真相是:巴黎地铁WIFI信号太弱,上网资费又贵,所以巴黎地铁乘客无奈选择看书看报,打发旅途时间;而北京地铁wifi信号强,上网资费便宜,所以北京地铁乘客选择手机。

所以,“中国民众不爱读书”的结论,明显值得商榷。这一事件也能说明,有时互联网所传递出的思想、观点、知识,并不准确,甚至谬以千里。

二、洞穴假象

人们的认知,是凹凸不平的镜片;而客观存在的知识,是自然光线。当自然光线射入镜片之时,镜片就会将其折射、扭曲。从而客观的自然光线,变成主观的光线。

而这类知识,已经不是知识本身,而是个人选择知识时的态度、观点、倾向。

结合互联网知识,我们就会发现,互联网造就了多姿多彩的知识宇宙,于是我们来不及多想,便一个猛子,扎了进去。我们总是认为这是对的,这是客观的,其实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之中,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了“我认为是对的”、“我认为是客观的”。

久而久之,这些互联网知识代替了知识本身,我们用这些知识,筑起了自己的偏见、自己的负担。最终,我们没能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只能在互联网里大声呼救。

三、市场假象

培根认为:知识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受到语境、语态的影响。各国、各民族因使用语言的差异、生活背景的差异,也会对知识的内涵、外延,产生一定的扭曲。

我们有过这样的经验,同一本外文小说,因译者的不同,内容上会产生差异,内容上的差异会造成思想观点的差异,最终导致“语言假象”出现。而在互联网上,正是这种“语言假象”的重灾区。

例如断章取义。互联网传播的属性是:高速。在内容上,难免断章取义,知识的“含蓄之美”、“隽永之美”被相应剥夺,只剩下干枯的白骨,非常容易引起歧义。

前一段时间,网上流传 “日本攻克白血病!并将白血病的药纳入医保” 的消息。而事实是:日本只是将治疗白血病的某一种药纳入医保,而非全部。

奇怪的是,这种“断章取义”、扭曲信息的做法,并没有引起互联网的重视和警惕,成为如今互联网的流行。这就是“标题党”,美其名曰:吸睛大法。标题起得越刺激、越荒诞,越能带来流量。

这实在是让人既无奈又可悲的事情。而真正的知识,在互联网“语言假象”的涂抹之下,早就变了味,变了形。

四、剧场假象

所谓“剧场假象”,是指移植在人们心中各种各样的观念教条,尤其是那种生搬硬套、要求人们盲目顺从的教条,对人们的身心不断产生影响之后,造成人们的思维固化,最终变成剧场中的角色一般,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只能按照剧本随波逐流的可悲现象。

这多像如今的互联网,所营造的气氛。即便App种类繁多,参与人数众多,但无外乎都是同一观点的映射,同一教条的反复论证。

比如女性的美,就是“锥子脸”、“A4腰”、“少女感”的面容、“文艺范”的自拍。这不能算全错,但如果认为“美”的标准只有一种,甚至成为流行,那就是全错。

错在哪里?

培根做出了精辟的论述:“所谓流行的体系,都不过是许多舞台上的戏剧,根据一种不真实的布景方式,来表现它们自己所创造的世界罢了。”

互联网上的知识,并非都是干货,它受到培根所述“种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以及“剧场假象”的困扰。

那我们如何才能擦亮慧眼、不被误导,真正获取知识的力量呢?

这就需要三力——认知力、思维力、运筹力。

正心正举

认知力

认,即认识;知,即感知。认知力,就是认识、感知知识的能力,简单讲,就是鉴别知识的能力。

要想鉴别知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破除迷信。比如互联网上,常常流行“XX说”的言论,对错还在其次,重要的是这些言论、观点的性质。

很多人相信,真理就是权威发布的,真知都是写在书上的;而现在,很多人则认为,真理是互联网上的大牛、大V的观点;真知就是网上传播最快、最广的信息。

这实在是天大的误会。


因为真理,是不断被发现的,真知也需要不断更新,后人总会比前人强,新人肯定要比老人看得远。否则,科技就不会发展了,社会也不再进步。这就是认知力的重要性:解放思想,破除迷信。认知力能够让我们不被所谓权威吓到,不被没有营养的,甚至是虚假的知识迷惑身心。

思维力

在无数科幻小说中,威力最大的武器,都具备同一性质——“维度打击”。而这类武器之所以威力巨大,是因为其维度远超对手,让对手无法防御,导致失败。

思维力,也具备这样的属性,它是思想维度的提高,并不局限于知识的现象,更能让你掌握知识的本质,知识的原理。

而提高思维力,最有效的方法,便是了解哲学、认识哲学,因为哲学是一切科学之王,也是一切知识的本源。

很多朋友认为,哲学书晦涩难懂,难以阅读。这种现象的确存在,但并非所有的哲学书籍,皆是如此。比如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是美学专著,阐述历代中国“古典美”的哲学书籍,虽是哲学书籍,但这本书其文字优美,深入浅出,毫无阅读难度的同时,让人明白中国“古典美”的发展历程,中国美的哲学含义。


诚然,哲学书籍确实要比其他类型书籍难懂,但这恰恰说明,哲学书里的字字句句,都含义深刻。最为重要的一点,了解哲学,是提高思维力的利器,而思维力的点滴进步,将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产生巨大的提高作用。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思维力就是知识的“渔”,是威力最大的武器。

运筹力

运筹,即是对资源正确的认识,合理的安排。

有句俗话:强将手下无弱兵。其实并非真的没有弱兵,而是强将了解士兵,可以将士兵摆在正确的位置上,发挥他们的长处,简言之,强将之所以强,是强在运筹力超强。

而针对知识的语境,运筹力是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们的祖先,早就意识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

在《礼纪》的《有子之言似夫子》篇中,就是通过孔子的两位弟子,子游、曾子对孔子一句教导的思索、探查,赞扬了子游能够针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同时对曾子以偏概全、过于孤立的思考方法,提出了批评。

而针对互联网中传播的知识,有很多人就犯了曾子的毛病。


拨迷见智

培根提出的四种假象,不仅严重影响了我们对知识的正确认识,更严重阻碍了我们对于知识理解和运用。

而互联网因其超强的普及性、便利性,这种严重的状况,大有越演越烈,加速恶化的趋势。而“三力”是隔断感染,强化我们吸收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它体现在:

认知力可以打破盲目的权威迷信,还原知识本来面貌,让我们对于知识的把握,更加具备科学性;

而思维力提高了知识密度,规范了知识定义,让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具前瞻性和系统性;

最后的运筹力,驱使我们不断提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让我们对于知识的熟练运用,更具稳定性。

开启自在之门

回到讨论的最初,为何断网是最恐怖的事情?

因为,断网断掉了人们与互联网知识的链接,没有了知识链接,心里自然焦虑万分,觉得恐怖无比。人们如此依赖互联网知识,正是因为互联网知识具备以下两个特性。

一、全

互联网知识的确全面,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新闻旧事,统统囊括。

但被囊括的,还有糟粕、垃圾等等无用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和真正的知识夹杂在一起,两者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犬牙交错。

于是我们需要“三力”:

用认知力鉴别知识、用思维力把握知识、用运筹力运用知识。

这样才能真正吸收知识,消化知识,将知识化为自身的力量。

二、快

互联网知识触手可及,无需远行、无需久等,动动手指就行。而是正是因为快捷,在我们认识、使用这些知识的时候,容易停留在知识的表象、容易陷入盲目选择的误区。欲速而不达,就是这个道理。


于是我们依然需要“三力”;

用认知力精准定位知识、用思维力深入思考知识、用运筹力正确配置知识,才能避免知识的误区,信息的陷阱。

而真正可靠的掌握知识的方法,并非一味图全、图快,而是运用“三力”一步一脚印,扎扎实实地求索下去,因为我们的目的,是成为知识的主人,而不是信息的奴隶。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