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缺乏病因: 一、病因分类、 营养缺乏病是由于人体所摄取的营养素,不足以供给细胞组织维持正常的代谢功能所致;按其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 1.原发性营养缺乏病;又叫饮食性营养缺乏病,是因饮食中某种营养素量不足或质量不好所致。 1)是营养丰富食物供给不够,或计划不周、调配不好,如有些孩子或者成年人不喜欢吃蔬菜,容易发生某种维生素缺乏。 2)是不良饮食习惯,如偏食可减少某些营养素摄取。 3)是食物加工过于精细,使某些营养素遭破坏,如白米、白面加工过度精细,使某些营养素遭破坏,如白米、白面加工过度,维生素B1损失90%、维生素B2损失90% 、维生素PP和铁损失达70% -85%; 烹调方法不合理,易造成某些维生素大量破坏。 4)全面素食的人没有营养学知识,不懂得各种营养的搭配,盲目素食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主要缺乏有维生素B12和蛋白质,造成蛋白质和B12的缺乏。 2.继发性营养缺乏病;称为条件性营养缺乏病,因某种原因引起营养素摄取、吸收和利用障碍,或各种应激等因素,导致某些营养素需要量增加。 1)是食物摄取功能障碍,如胃肠疾病、神经精神病、食欲减退、食物过敏反应、牙齿脱落和早期妊娠等。 2)是营养吸收障碍,如胃肠蠕动过剧、手术切除后吸收面积减少、无胃酸和胆汁,尤其是阻塞性黄疸。 3)是营养素利用障碍,酒精中毒使肝功能异常、糖尿病、甲状腺功能障碍、癌症、放射治疗,或长期服用磺胺类药物等。另外,还有重体力劳动、特殊气候条件和特种作业等。 营养病分类: 1)是营养过多,超过机体代谢负荷,机体受损害。 2)是营养正常,营养素摄人合适,体内营养素贮备与需要量相适应,机体组织的功能和形态正常。 3)是营养不足。营养摄入不足,体内营养素储备下降,但功能和形态正常. 4)是隐性营养缺症。功能和形态已发生异常的变化,但尚未形成明显的营养缺乏病。 5)是临床营养缺乏病,功能和形态受损,并发生了明显的某种临床营养缺乏病。 营养病诊断: 营养缺乏病的诊断,某种营养素缺乏时,可有特异性的表现。 维生素A缺乏;维生素A缺乏症在微暗处会发生视力减退,对于较暗的地方之适应也会费时,最后甚至变成夜盲症。维生素A不足时,皮肤会变得干燥;维生素A具有促进成长的功用,所以缺乏时会引起骨骼的形成障碍,而对骨骼、牙齿象牙质的发育有所影响。 维生素B1缺乏;摄取不足时,会导致脚气病,产生全身倦怠、悸动、呼吸急促、神经障碍、肌肉力量降低、皮肤感觉麻痹及手脚发麻等症状;随着维生素B1缺乏,其症状也随之趋向恶化,甚至还会出现心脏障碍、心脏功能不足、无法步行、死亡等情形。 维生素B2缺乏症病变主要表现在唇、舌、口腔黏膜和会阴皮肤处,口部症状有口角裂纹、口腔黏膜溃疡及地图舌等;皮肤症状为丘疹或湿疹性阴囊炎、阴唇炎,鼻唇沟、眉间、眼睑和耳后脂溢性皮炎。长期缺乏还可导致儿童生长迟缓,轻中度缺铁性贫血。 维生素PP缺乏症又称癞皮病,主要损害皮肤,口、舌、胃肠黏膜及神经系统。其典型病例可有皮炎、腹泻和痴呆等症状。其中皮肤症状最具特征性,主要表现为裸露皮肤及易摩擦部位出现对称性晒斑样损伤,慢性病例皮炎处皮肤变厚、脱屑、色泽逐渐转为暗红色或棕色,也可因感染而糜烂;口、舌部症状表现为口腔黏膜溃疡,常伴有疼痛和烧灼感;胃肠症状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神经症状可表现为失眠、衰弱、乏力、抑郁、淡漠、记忆力丧失,甚至发展成木僵或痴呆症。 缺乏叶酸缺乏时DNA合成受阻,导致细胞周期停止,从而使细胞核变形增大。叶酸严重缺乏的表现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类似的细胞形态变化见于胃肠、呼吸系统黏膜细胞和宫颈上皮细胞癌前病变。补充叶酸可使这些细胞形态学的改变发生逆转。叶酸可以调节致病过程,降低癌症危险性。叶酸缺乏可使同型半胱氨酸向甲硫氨酸转化出现障碍,导致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同型半胱氨酸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毒害作用。血清高浓度同型半胱氨酸是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疾病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此外,同型半胱氨酸还具有胚胎毒性,患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母亲所生子女中,神经管畸形发生率明显较高。叶酸能有效地降低儿神经管畸形发生率。叶酸缺乏的其他临床表现,可有衰弱、健忘、失眠、胃肠功能紊乱和舌炎等,儿童可见有生长发育不良。 饮食摄人不足、酗酒、抗惊厥和避孕药物等,妨碍叶酸的吸收和利用,而导致缺。 缺乏维生素B12可由于饮食来源不足,不合理饮食,病理原因及某些药物干扰维生素B12的吸收利用等。缺乏症状是与叶酸缺乏相似的巨幼红细胞型贫血,另外还有神经系统症状,神经结构受到损害,可引起斑状、弥漫性神经脱髓鞘,初起为四肢末端麻木刺痛,以后可发展至脊髓侧索硬化及大脑功能异常,如嗅觉、味觉失常,精神抑郁,记忆力减退,运动障碍,四肢震颤等。还可引起高同型半脱氨酸血症。 蛋白质缺乏;表现为消化吸收不良、腹泻;肝不能维持正常结构与功能,出现脂肪浸润;血浆蛋白合成发生障碍;酶的活性降低,主要是黄嘌呤氧化酶和谷氨酸脱氢酶降低;由于肌肉蛋白合成不足而逐渐出现肌肉菱缩;因抗体合成减少,对传染病的抵抗力下降;由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很难克服应激状态;胶原合成也会发生障碍,使伤口不易愈合;儿童时期可见骨骼生长缓慢、智力发育障碍。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可逐渐形成营养性水肿,严重时导致死亡。 营养状况;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将影响机体组织蛋白质的合成。在儿童和青少年,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身高体重低于正常儿童,甚至影响智力的正常发育。成人可有疲倦、无力、体重降低、血浆清蛋白下降、肌肉萎缩、贫血,严重时可出现营养不良性水肿。另外,还能使伤口愈合缓慢、免疫功能低下。 蛋白质严重缺乏,多见于发展中国家的儿童蛋白质缺乏常与能量缺乏同时发生,称为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是几组临床症状不同的综合征。严重的可导致儿童死亡。轻型、慢性的常被忽略,但对儿童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 营养缺乏--营养治疗 1、针对病因;营养缺乏病的治疗应针对病因,继发性缺乏应注意治疗主要病因,原发性缺乏病要考虑排除影响摄人不足的因素,为补充食物和营养素创造条件。应注意到营养治疗是整体治疗组成部分,与其他治疗措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和补充。 2、饮食适宜;营养缺乏病治疗所用饮食适宜,不用过高治疗剂量,有毒副作用的营养素针剂更应注意。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应按生化检查结果做决定。 3、全面考虑;营养缺乏病治疗时不能只考虑主要缺乏营养素,而应全面地从营养素之间相互关系研究具体治疗方案,使患者恢复到具有合理营养状况的健康水平。如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时,补充蛋白质时,应补充能量和维生素,不然蛋白质不能被有效利用。 4、循序渐进;营养缺乏病治疗应循序渐进,如不能用高能量高蛋白质饮食治疗重度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因长期营养缺乏后胃肠和其他器官的功能都处于萎缩和抑制状态,不能适应一一时的超负荷营养治疗。 5、充分利用食物;营养缺乏 病治疗应充分利用食物,配制适合疾病特点的各种治疗饮食。当患者摄食困难或神志不清,才考虑用管灌饮食饮食或要素饮食;只有在经肠营养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时,才考虑静脉高营养。一旦病情好转,应及早恢复正常饮食。 6、持之以恒;营养缺乏病的治疗通常须坚持-段时间。因见效缓慢,效果应以患者营养状况全面恢复,临床与亚临床症状消失,抵抗力增强等客观指标为依据。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