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观入微、妙趣天成!一代大家王雪涛画荷作品中的笔情墨韵

 npkaida 2020-03-30

杨西|撰文

王雪涛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花鸟画家,他摆脱了明清花鸟画旧的传统束缚,提倡“师法造化而抒己之情”,创造了清新雅俗、意趣盎然的绘画风格,对小写意花鸟画的创作树立了时代的标杆。

静观入微、妙趣天成!一代大家王雪涛画荷作品中的笔情墨韵

王雪涛

王雪涛的画多取材于自然界中老百姓所熟悉的景物,荷花是他经常描写的题材,下面这幅《荷花图》便出自他的手下。画上以浓墨写就的荷叶占据五分之二的画面,一枝荷梗从叶后穿出;他用灵动的笔在枝头勾画出一个花蕾,花蕾上画一个花瓣微微绽开;在右边纵向五分之三处又发一枝荷叶斜入画中;随后以淡花青在第一片荷叶的后边,再画了一片荷叶,与第一片相映成趣,以增添画中荷塘景色的朦胧与宁静;一只红蜻蜓停在花蕾上,将观者的情感带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意之中。

静观入微、妙趣天成!一代大家王雪涛画荷作品中的笔情墨韵

王雪涛《荷花蜻蜓图》

荷花,又名莲花、芙蓉、菡萏、芙蕖,为多年生草本水生球根花卉,宿根植物为莲藕,空心挺直。由于荷心空茎直与出淤泥而不染的自然属性,寓喻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而被国人崇为君子花。《群芳谱》中记载:“凡物先华而后实,独此华实齐生。百节疏通,万窍玲珑,亭亭物华,出于淤泥而不染,花中之君子也。”在民俗文化中,由于“荷”与“和”、“莲”与“连”的谐音,被视为和谐、和平、吉祥的象征。鉴于上述原因,历代画家纷纷以它入画。唐代边鸾有《鹭下莲塘图》,周滉有《荷花鸂鹌图》、《芙蓉杂禽图》,李思训有《御园采莲图》;五代黄居寀有《晚荷郭索图》,宋代冯大有有《太液荷风图》,宋代佚名有《枯荷鹡鸰图》,南宋吴炳有《出水芙蓉图》;元代张中有《枯荷鸳鸯图》,何大昌有《芦雁图》;明代周之冕有《莲诸文禽图》、《荷花图》,徐渭有《黄甲图》;清代谢荪有《红莲图册》,恽寿平有《荷花芦草图》,朱耷有《荷凫图》、《荷花小鸟图》;近现代吴昌硕有《红荷图》、《乾坤清气图》,齐白石有《白荷图》、《墨荷图》,潘天寿有《西子湖所见》、《露气》,王雪涛有《翠鸟荷花图》,李苦禅有《盛夏图》等,可谓名家如云、风格各异,慰为大观!

静观入微、妙趣天成!一代大家王雪涛画荷作品中的笔情墨韵

明 徐渭《黄甲图》

就拿明代徐渭的《黄甲图》来说,构图简练清新,墨色淋漓酣畅,荷叶、螃蟹看似逸笔草草,实则浓、淡、枯、湿、勾、抹、点、厾多种笔法参用,形状虽然夸张,却极有笔墨情趣。画上自题诗一首:“兀然有物气豪粗,莫问年来珠有无,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黄甲独传胪。”通过诗画组合的方式,展现了他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幽默,给人以一种痛快淋漓的艺术感受。

王雪涛画的荷花与徐渭截然不同,画中没有“嬉笑怒骂”及“孤傲妒世”的情感宣泄,有的却是平和清新、幽香远溢的荷塘景色。他笔下的荷永远给人朝气蓬勃、生机盎然的艺术启迪。我认真欣赏过他二百多幅荷花作品,没有一幅画的是残荷,甚至连莲蓬都很少出现在他的画中。他说:“……花鸟画是以描绘花卉、禽鸟来表现自然界的生命力,体现欣欣向荣的生气,从而给人以健康的艺术感染。”《宣和画谱》在花鸟叙论中写道:“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里表焉。故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风孔翠,必使之富贵;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骛,必见之幽闲。……展张于图绘,有以兴起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之有得也。”如果说宋代的《出水芙蓉图》,已成功地展现了荷花妩媚而不妖的风姿,那么其后画家的作品,则着力于表现“荷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古者姑且不计,清代以来,石涛和尚的枯笔《墨荷》苍润灿烂,八大山人的《水墨荷花》冷艳秀逸,吴昌硕的泼墨《清荷》古朴奇绝,齐白石的《红荷》艳美可人,张大千的泼彩《白荷》灿烂娇艳,真是异彩纷呈各领风骚。

静观入微、妙趣天成!一代大家王雪涛画荷作品中的笔情墨韵

南宋 吴炳《出水芙蓉图》

对于王雪涛而言,面对如此众多前辈大家画荷的作品,学习效仿容易,有所突破则难。如何画出荷的品格及自己的风格面貌,成为摆在王雪涛艺术道路上的一道难题。是知难而退因袭效仿,还是另辟蹊径迎难而上?王雪涛选择了后者,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在画荷这一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下面这幅荷花小品,便是他画荷风格的典范,画虽不大,画中一花、一蕾、一叶、一芦苇,却透出一种清新脱俗、潇洒自如的灵气。在画法上,他先以浓淡墨恣意挥洒地写出荷叶,看似随意,却极有法度,墨的浓淡、笔的轻重、虚实对比、抑扬顿挫,一切都在把控之中;他以笔上所余之墨趁势一笔画荷梗,梗上出现飞白,恰好表现出梗的苍劲;然后另蘸淡墨在叶的上方勾写出一朵半开的荷花,荷花的侧下勾出一个花蕾;花蕾画完便笔蘸浓墨写出花朵和花蕾的梗,用笔顿挫有力如折股钗,接着虚虚实实地点出梗上毛刺;待墨色稍干,用淡曙红染出花蕾与花朵的颜色,花蕾色重,花朵色轻,花朵中心染以藤黄,染时在藤黄中加少许淡墨。最后根据画面构图的需要,在画的下部四分之一处,从左向右斜画一枝芦苇,既交待了荷的生态环境,又对画面构图及重心起到调节作用,看似随手拈来,却匠心独运。

静观入微、妙趣天成!一代大家王雪涛画荷作品中的笔情墨韵

王雪涛《红荷图》

王雪涛先生1903年12月出生于河北省成安县,原名庭钧,字晓封,号迟园。自幼喜爱绘画艺术,1918年考入保定直隶高等师范图画科学习绘画,毕业后到小学担任教员。1922年考入北平艺专西画系,后转入国画系学习国画,受教于陈师曾、萧谦中、汤定之、王梦白等前辈。1924年拜齐白石为师,深得齐白石绘画艺术之真谛,但他“学师不似师,习古不泥古”。上世纪三十年代,齐白石画荷花,王雪涛便跟着画荷花,齐白石画不倒翁,王雪涛也紧随其后。有一次齐白石在王雪涛画的一本册页上题写:“蓝已青矣”,从这四个字中,我们可以看出齐白石对王雪涛学己而不似己、别图新径的欣喜和鼓励。

王雪涛的作品不落“离形得神,离形得似”的古训,于形似之中求神似。设色明快靓丽,雅而不孤、俗而不媚,将本体的自我精神寄托于笔下的形象而传达给观众。

静观入微、妙趣天成!一代大家王雪涛画荷作品中的笔情墨韵

荷花翠鸟图

他的一生创作了很多以荷为描绘对象的作品,如《荷花翠鸟图》、《红荷图》、《荷塘清趣》、《红荷草虫图》、《清供图》、《红荷金鱼图》等,通过清新自然、生机勃勃的画面与大众产生共鸣,深得老百姓的喜爱。如此丰硕成果的取得,究其根源,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源于我国荷文化悠久的历史

荷花为大自然中的一种植物,它的自然属性承载着人们的精神寄托。汉魏时期,外传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佛文化。荷花被视为具有佛性的圣物,经常出现在佛教文化的绘画、祭祀、建筑、石窖中。

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荷花寓意美丽、吉祥,《诗经·泽陂》中写道:“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将荷喻为壮实英俊、品德高尚的情人。《荷花鸳鸯》、《莲莲大吉》、《年年有鱼》的图案被绘制成年画、刻成剪纸贴在民间的炕头和窗户上。

荷花最早为野生植物,长在水中,花开时花冠硕大艳美无比,临波绽放十分高贵。梁元帝有《采莲赋》、唐太宗有《采芙蓉》对其大加赞美。理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把对荷的喜爱演化成一种人格修养加以推崇。人们爱荷、种荷、咏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煞人”便是古人吟咏赞美荷的千古绝唱,使对荷的喜爱成为脍炙人口的诗词,代代相传。

荷花在中国人的意识里,不再是一种植物,它早已融入国人的思想、文化、艺术、绘画、民俗、饮食等诸多领域及社会生活,并一直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及品格。

静观入微、妙趣天成!一代大家王雪涛画荷作品中的笔情墨韵

年画《莲年有余》

二、源于历代画家画荷传统技法的传承

中国荷文化的核心,是荷花承载着人们对圣洁、高尚、清廉、自爱品德的崇敬及追求。历代画家画荷便是这种崇敬与追求的表现,其作品也就代代相传。从唐代边鸾的《鹭下莲塘图》,创“折枝画法”开花鸟画独立成科的先河,到宋徽宗成立画院,使写生画法在院体画中蔚然成风,造就了一大批以工笔画为描绘手段的名家,如周滉、刁光胤、黄筌、黄居寀、吴炳等。这批画家创造了各具风貌的荷花形象,《芙蓉杂禽图》、《太液荷风图》、《出水芙蓉图》便是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画荷精典。

静观入微、妙趣天成!一代大家王雪涛画荷作品中的笔情墨韵

宋代 佚名《太液荷风图》

南唐画家徐熙极厌宫廷画的端庄富丽、晕淡赋色,另创“落墨法”开一派新风,在中国绘画史上形成“黄家富贵,徐家野逸”的格局。在他的影响下,众多崇尚野逸的画家,走水墨渲染的一路,明代的林良便继承了他的衣钵,开创了水墨写意花鸟画法。随着文人画的兴起,很多画家不再拘泥于精调细刻地摹写,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情感抒发。苏东坡说:“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将文人画推向一个高峰,追求萧疏淡泊、精气匀和的境界和格调。因此,宋、元、明、清相继产生了像牧溪、王冕、赵孟頫、林良、徐渭、陈淳、八大山人、任伯年、吴昌硕等一大批写意丹青妙手,将画荷的传统技法薪火相传。王雪涛先生是当代画家中继承传统、大胆创新、脱颖而出的杰出代表。

静观入微、妙趣天成!一代大家王雪涛画荷作品中的笔情墨韵

清代 谢荪《红莲图册》

三、源于画家本人辛勤地探索创新

王雪涛画的荷花,让人看了之后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享受。比如他的《红荷翠鸟图》,不仅让人感受亭亭玉立红荷的艳丽,绿荫摇曳荷叶的清新,翠鸟、蜻蜓的生动可爱,而且让人感到荷塘蕴藏的勃勃生机正迎面袭来,令人奋进,催尔自新!

王雪涛画荷大多取荷塘一角,从未见他画大幅荷塘的荷花,这也许就是他有别其他画家的一大特色。他说:“中国画讲画理、画情、画趣。一幅画的内容是好的,但总要有情趣才能打动人心。……善于体现自然界中不大为人注意,或者是可能会发生的一种机趣,从而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感受和回味想象的余地。”这段话可以看作是他艺术探索一生的心得体会,时刻指导着他的创作。为了能“画出情趣”,寻找不为人注意的“机趣”,他经常对大自然进行观察,速写本不离身、心摹手写从不懈怠。他说:“花鸟画是以描绘花卉、禽鸟来表现自然界的生命力……训练观察力的敏锐是主要的。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对自然界中的一情一景十分偏好,幼时养成的观察和写生习惯,对我一直影响很大。”王雪涛先生的这段话,应该说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一个画家想要画好画,胸中没有对事物的理解和观察,笔下便画不出东西,即使画出一些物象也没有生命。

静观入微、妙趣天成!一代大家王雪涛画荷作品中的笔情墨韵

王雪涛《红荷翠鸟图》

王雪涛先生在荷的创作探索中,除了对自然界中的荷进行观察写生而外,对历代画家的作品进行临摹学习同样十分重视。王雪涛学画的年代,京城书肆、画铺众多,故宫文华殿经常展出藏品,他便有机会研究临摹前人的真迹,为了更好的揣摩古画中的技法和画意,他经常整天泡在展厅里,有时没临完还借回去临,第二天又送回来,十分刻苦用功。他说:“临摹是重要的,……但写意画的临摹却为不少青年朋友所忽视。……但重视的多为画法问题,却未认真研究作品的精神气质。临摹主要是要理解画理,……要解决的问题必须明确,收获也就更多。”这段话中雪涛先生再一次地强调绘画中的“画理”和作品的“精神气质”,反对那种片面追求技巧的做法。他在创作时,什么样的笔法、墨法、色彩都用,他认为只要能较好地表现对象都是好办法,天长日久就能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对此他曾经说:“笔墨技巧要因其自然,笔墨(色)是为表现对象服务的,……明朝人讲笔墨,讲用中锋的多,但其效果,比较孤秃,行笔短促,显得太干涩。”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进一步体会王雪涛先生在绘画艺术的探索中,“学古不泥古,学师而不像师”的创新精神。他敢于从画理、画情、画趣及画中精气神的角度去审视古人和前辈,从中找到其不足和长处,或取之或弃之,以丰富自身的学识与技巧,这就是他能自成面貌的根本原因。

静观入微、妙趣天成!一代大家王雪涛画荷作品中的笔情墨韵

王雪涛《荷花金鱼图》

王雪涛笔下的荷花,一花一叶、一鸟一虫无不从生活中得来,他对多彩的自然和火热的生活有着无比的爱。这种热爱在数十年的创作生活中从未削减,从而幻化出清新雅逸、美轮美奂的荷塘景色,给人以酣畅淋漓、妙趣天成的审美享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