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上朝的大臣都是要跪着的吗 真的和电视剧的一样吗

 黄河水888 2020-03-30

  说起大臣上朝,我们看到的清宫剧就是皇帝高高在上,大臣一直在下面跪着,有的好一点就是站着。那么,古代上朝的时候真的就是这样吗,答案肯定不是的。

  封建社会建立之前是奴隶社会,在这之前是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刚开始的时候人类绝对的平等的。只不过后来有了财产的概念之后才变得不平等。所以人是慢慢变得不平等的。进而也会慢慢变得平等。所以我们看到的电视剧里面上朝都是跪着的肯定不是全对的。

image.png

  在封建社会建立之初皇帝上朝是坐着的,大臣上朝也是坐着的。但是必须得拖鞋进宫殿。而且不能带并且。所以有种说法叫坐而论道。当时曹操专权的时候汉献帝赐给他一项特权就是上朝不可以不用拖鞋。其实和现在的上班族差不多。我相当于来你这上班的,不可能你坐着我跪着,我又不是你家的奴隶。而且之前的皇帝还是很尊重大臣的,或者说大臣还是非常有尊严的。因为他们也是这种心理,我自己有自己的地盘,来你这给你打工,你要是不待见我我就回去,为什么要巴结你。总的来说比较有骨气。

image.png

  这个坐着上朝一直是延续到北宋建立之初的。赵匡胤建立北宋的时候,有一次和宰相赵普议事。赵普在汇报事情,赵匡胤就说我眼睛不好看不见,你可以拿近点吗?于是赵普就从椅子上起来拿近点了。然后赵匡胤叫人偷偷的把赵普的椅子搬走了。等赵普汇报完准备坐下的时候发现椅子不见了。赵普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于是第二天上朝主动要求皇帝把自己椅子撤走,站着上朝。其他大臣一看宰相都这样做了,撤椅子。我还敢坐着吗,于是就都主要要去把自己椅子撤走了。从此之后大家上朝都是站着的了,就皇帝一个人坐着。而且赵匡胤由此发现大臣在上朝的时候会在下面窃窃私语,于是就叫人把官员的帽子两边加横梁,这样官员就不能离的太近,要不然会碰到头。

image.png

  到了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建立明朝废除宰相,可以说皇权空前的变大。这个时候大臣更没有尊严了。都是跪着了。既然跪着上朝就会发生一件事,膝盖不好的话不可能长时间跪着的。于是大家上朝的时候都会带护膝的。有的有钱是貂皮的,没钱的话就用棉布的。有些官员第一次见皇帝不知道的话会跪着到最后腿麻的起不来。

  总的来说,大臣刚开始是坐着皇帝坐着,后来大臣站着皇帝坐着,最后大臣跪着皇帝坐着。皇帝的地位一步步升高,大臣的地位一步步降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雍正帝只用满语骂人?清帝上朝说啥语在我们通常概念中的那种“上朝”,也是清代所谓的“大朝、常朝”,是非常正式礼节。由于现代人受到电视剧的不良影响,往往觉得每日皇帝的上朝都是这种,各种品阶的大臣都要出席、每个人都要求穿着礼服(朝服)排排站,再来个太监喊一嗓子“有事启奏无事退朝”——然而事实上这类大朝在清代每一年出现的次数都是屈指可数的,只在不得不正式操办一下的情况下,才会举行。这个原因也很好理解,大朝会级别的礼服(朝服等一大套)实在是太不好穿了…………皇帝也是人啊!

所以尽管理论上来讲每月五、十五、二十五日应当举行常朝,但实际上这个完全是礼仪性质的,皇帝们很少自己找罪受真正意义上举行常朝,有时候甚至一年的都不举行一次。根据穿戴档记载,乾隆十七年穿礼服有十六次——这其中不完全是常朝所穿,礼服也在祭祀、大节日的情况下穿着(多数都是在这类情况下穿着)——其他年份差的也不多。

那么如果不举行常朝,清代君臣要怎么交流感情办办公事呢?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召见”,这个召见,才是每日都有的形式。档案中也记载“叫起”,听起来还是挺形象的。这种见面方式不会很多大臣,一般就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引见官员,例由吏

部带领,应着蓝袍、天青褂,挂朝珠,每逢朔、望,及五日、十日,着补褂... ...至召见,大致服色略同,惟长袍不一例,蓝者、深驼色、浅酱色者,皆可着,亦配忠孝带。”所以穿的轻便多了,皇帝也不需要面对那么多人奏事。

明确了上朝的概念以后,我想大家该明白清代每日奏事之时皇帝其实不需要面对很多人,所以尽管楼上某位同学认为这是皇帝“最愚蠢的行为”,但的确,皇帝是看人说话的。需要说满语的时候就用满语,面对不会满语的大臣就用汉语。

有人说雍正帝就只会用满语来骂人,这是非常不准确的。且不说雍正本人,雍正时期许多大臣们满文也还是很不错的,这其中也包括汉八旗的大臣,譬如年羹尧。满文奏摺,文字娴熟,而且关键是写的够长…………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参考一下国立故宫博物院 故宫文献编辑委员会出版的《年羹尧奏摺专辑》,其中有一大半都是“清字摺”,亦即满文摺。雍正帝的满文就更是神妙,一手满文写得龙飞凤舞,让无数读档案的后人看得泪流满面…………

有清一代,大方向上的确是越到后期满语适用范围就越小,但由于清代皇帝素来维护“国语骑射”,在很多特定场合是要求必须说满语的。瀛生先生曾在《满

语杂识》一书中提及,其高祖曾在道光末期亲见道光帝训斥因在御前奏事时满语口音有讹变的侍卫,可见起码到了道光时期,御前奏事还是看人下菜的(而且还要求口音标准)。

一些新的资料也表明清末满语在档案、君臣问答、正式场合还是存在一定的应用范围的。如光绪年间接见外国使臣时,有记载表明光绪帝使用满语来主持场面。而哈佛燕京学院最近放出来的满文珍稀图书电子版的档案之一《中俄咸丰十一年条约档》满文原文更是点出了条约最终解释权以满文版本为主,这一点可能以往中国史学界提及的不多。

清代皇帝中满文最糟糕、最不着调的就要数宣统帝了,这也是客观环境所导致——毕竟他还没长大就退位了,严格说也并没有接受传统的满语文教育。所以对于其他皇帝,我们还是不要跟宣统一概而论比较好。

总而言之,尽管满语满文在日常生活中适用范围不断缩小,但在正式的场合中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无用。在日常的召见中(即御前奏事),皇帝所说的语言取决的大臣的身份和所奏内容,既有使用汉语的情况,也有使用满语的情况。

日讲起居注官都是懂满文的,他们都是翰林院出身的官员,而翰林院培养“庶常”时都有满文翻译考试。

因此皇帝讲满文,他们也没有问题。但是关键在于,无论各地奏事还是部院奏事,汉文题奏占的比例都很大。皇帝没有必要、也不会特地用满文回应汉文奏事。因此大多数情况下,皇帝说的是汉语。

但是对于满蒙文书,皇帝说满语、以满文批答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清代满文文书集中出现在东北、西北、西藏事务中,就是这个原因——这些地方的机构,都是满蒙官员垄断之所。至于对答,皇帝与武官的对话,满语较多;而与文臣的对话,就少多了。当然,目前政治空间里满语的使用,尚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比如至今没有发现满文起居注。

原标题:雍正帝只用满语骂人?清帝上朝说啥语




汉代以来的史料文献中都有朝廷典礼上“称万岁”“三称万岁”的程式,如:

《后汉书》志第五:每岁首正月,为大朝受贺。其仪:夜漏未尽七刻,钟鸣,受贺。及贽,公、侯璧,中二千石、二千石羔,千石、六百石雁,四百石以下雉。百官贺正月。二千石以上上殿称万岁

《宋书》卷十四:晋惠帝之为太子将冠也,武帝临轩... ...太保率群臣奉觞上寿,王公以下三称万岁

《隋书》卷九:隋制,正旦及冬至,文物充庭,皇帝出西房,即御座... ...皇帝入东房,有司奏行事讫,乃出西房。坐定,群官入就位,上寿讫,上下俱拜。皇帝举酒,上下舞蹈,三称万岁

《新唐书》卷十九:皇帝元正、冬至受群臣朝贺而会... ...在位者皆再拜,舞蹈,三称万岁,又再拜。

《宋史》卷一百一十:尊号之典... ...太尉、司徒、吏部礼部侍郎各入本班立定,典仪赞百官再拜舞蹈,三称万岁,又再拜起居讫,又再拜,分班序立... ...宣讫复位,典仪赞再拜舞蹈,三称万岁,又再拜讫。

《金史》卷三十六:元日圣诞上寿仪。皇帝升御座,鸣鞭、报时毕,殿前班小起居,各复侍立位。... ...皇太子退复褥位,转盘与执事者,出笏,二阁使齐揖入栏子内,拜跪致词云:“元正启祚,品物咸新,恭惟皇帝陛下与天同休。”若圣节则云:“万春令节,谨上寿卮,伏愿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元史》卷六十七:元正受朝仪... ...晨报时鸡唱毕,尚引引殿前班,皆公服,分左右入日精、月华门,就起居位,相向立。通班舍人唱曰“左右卫上将军兼殿前都点检臣某以下起居”,尚引唱曰“鞠躬”,曰“平身”,引至丹墀拜位,知班报班齐。宣赞唱曰“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都点检稍前”。宣赞报曰“圣躬万福”,通赞赞曰“复位”,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曰“搢笏”,曰“鞠躬”,曰“三舞蹈”,曰“跪左膝,三叩头”,曰“山呼”,曰“山呼”,曰“再山呼”,(凡传“山呼”,控鹤呼噪应和曰“万岁”,传“再山呼”,应曰“万万岁”。后仿此。

《大明会典》(万历重修本)卷四十三:正旦冬至百官朝贺仪... ... 称:“有制”,赞礼唱:“跪”,百官皆跪。宣制。正旦则云“履端之庆”、冬至则云“履长之庆,与卿等同之”。赞礼唱“俯伏,兴,平身”。乐止,赞“搢笏、鞠躬、三舞蹈”,赞“跪”,唱“山呼”,百官拱手加额曰“万岁”,唱“山呼”,曰“万岁”,唱“再山呼”,曰:“万万岁”。凡呼“万岁”,乐工军校齐声应之... ...。

称万岁之礼在清代被废去,仅重要年节,各府州县地方官有向”皇帝万岁万万岁“字龙牌行礼的仪式(“拜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