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广州玉 2018-09-21

1、建州女真族不是游牧民族!不是游牧民族!和匈奴突厥不一样

2、康熙和鳌拜

和大家在影视剧中认知的不同,鳌拜其实更多情况下是先帝护驾忠臣+国之功臣的形象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野心勃勃,之后的王大臣会议,鳌拜,遏必隆,索尼让两黄旗的巴牙喇张弓挟矢,环立宫殿,两黄旗的护军又聚集大清门,以为护卫。推举皇帝的时候, 鳌拜带着两黄旗上前,以死相争,才护得顺治登基。

可以说没有鳌拜,康熙连当皇帝的机会都不会有。之后更是遭到了摄政王多尔衮的打击报复,屡屡被贬。

顺治驾崩后,顾命四大臣,苏克萨哈是多尔衮正白旗一系的,其时多尔衮旧部势力还在。鳌拜所谓的“擅权”杀的大臣也基本为两白旗,因此鳌拜事件其实基本都是以削弱和打压多尔衮留下的正白旗势力和圈地运动中八旗内部斗争为两条主线的,和“奸臣欺主把持朝政”没啥关系。

而且鳌拜并没有当殿被韦小宝砍死....而是念其旧功,予以圈禁。其后康熙晚年,和雍正、乾隆两朝也屡屡平反加封。

3、清朝最后三个皇帝,同治,光绪,宣统都没有后代

同治才活了十九岁姑且不论,光绪活了三十八年却一直没有子女,恐怕就是生理+政治的双重影响了,一方面政治需要,一方面长期高压的环境下,很容易不举......

但是最蛋疼的恐怕还是宣统,人家是真.蛋疼

溥仪自幼年起,常遭宫女捏xx取乐(另一种说法是太监教唆宫女和溥仪在床上玩不能描写的游戏,又给他强力催春药吃)(出自军统大头目沈醉《皇帝特赦以后》),因此过度耕耘,导致了严重的阳痿......大青果真是药丸

4、关于语言

有清一代,大方向上的确是越到后期满语适用范围就越小,有的说法是八旗子弟一口京片子,差点让满语断了后。这种说法,既对又不对,皇帝是看人说话的,需要说满语的时候就用满语,面对不会满语的大臣就用汉语。

但由于清代皇帝素来维护“国语骑射”,在很多特定场合是要求必须说满语的。 皇帝身边的日讲起居注官都是翰林出身的懂满语的高级翻译人才,不过奏章中,汉文的比例太大,皇帝没有必要用满文来回应汉文奏章。但是对于满蒙文书,皇帝以满文批复也是正常的。

另外一说,清朝皇帝一般会多种语言,汉语,满语,藏语等,见八旗贵族的时候说满语,见西藏班禅时候秀藏语,平时见大臣的时候用汉语。

5、清朝有位皇子据说精通八国外语的外语专业高材生

他就是康熙朝九龙夺嫡之一九阿哥胤禟。

胤禟有着极高的语言学天赋。他学习汉文的速度比一般皇子快很多,阅读速度也很快。当其他的皇子还在学满文的时候,胤禟就已经精通满汉蒙三种文字。之后因为被任命和俄国人打交道,胤禟又学的一手俄文。在皇室之中,胤禟是唯一会俄文的。康熙当年想学俄文,但最后还是中途放弃了,斯拉夫语言特有的大舌头音让康熙不胜其烦。九龙夺嫡时,为了使密信不泄密,特意找了传教士用英语来写联络信。根据一些传教士的说法,胤禟甚至还初通拉丁文、法文、意大利语....

更有创意的是,在夺位失败被雍正囚禁之后,他竟然试图利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满文,传递密码信息给自己的儿子。

另外一说,九皇子的母亲是宜妃郭络罗氏,恩的,就是那个总跟着张国立微服私访的妃子....

6、地名梗

清末,李鸿章和翁同龢同为朝中大臣,一为秉国重臣,国家宰相,一为清流领袖,户部尚书大司农,不过两人都不是什么清廉之辈。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翁同龢是江苏常熟人,因此世人做对联嘲讽他们。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一语双关

另外一说, 翁家是常熟望族,祖孙三代,都出牛人。

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是同治小皇帝的帝师

翁同龢的大哥翁同书做过安徽巡抚。翁同书的儿子翁曾源幼承家学,惜乎屡试不中。翁存心死后,以帝师故,朝廷赐其孙翁曾源举人,免会试,直接参加殿试。结果翁曾源一举大魁天下。

后来翁同龢进“弘德殿行走”,成为光绪的帝师,

因此翁家前有“叔侄状元”,后有“父子帝师”,



7、宗人府

影视剧中经常出现宗人府,作为皇家宗室的管理机关,宗人府的宗正、宗令、宗人,都必须由王公担任。但是实际上这些王公都是挂名的,或者是宣示权力地盘的,对于宗室庶务,他们就没有那个精力去管,也没有那个能力去管。那么,宗正、宗令、宗人之下的宗人府府丞,就是实际上的宗人府第一人,实际管理者。

宗人府府丞名义上“掌校汉文册籍”,实际上负责整个宗人府的庶务。有趣的是,宗人府掌管宗室、觉罗诸事,府丞这个宗人府的大管家,却是定制为汉人的——不然,怎么“掌校汉文册籍”呢?

之所以这么安排,是因为,满人各有旗属,宗人府掌宗室、觉罗之敎诫、赏罚,如果府丞由满人出任,可能会有偏袒本旗、本族的情形,特别是如果犯罪圈禁的竟是自己的主子,容易下不去手,汉人做府丞,反倒更容易一碗水端平。

8、满汉

满洲亲贵对南方的汉人,有着根深蒂固的不信任。

中枢官员强行规定两套班子,一满一汉,六部一满一汉两尚书

最高决策机关军机处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军机大臣中的汉员,至多两名,籍贯一南一北。事实上,汉员“满编”的时候并不多,就算“满编”,常常两个都是北方人;如果只有一个汉员,那铁定是北方人。

8、清朝官员的官职名称越到后期越繁琐,往往喜欢在本官官职后面+“行走”

清朝军机处,军机大臣正式称谓是“军机处大臣上行走”

皇帝的讲师为 弘德殿行走

御前大臣是“内廷行走”

初入值军机处者,因资历或能力尚浅,则命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加“学习”二字,意示见习,其地位低于一般

军机处首席为军机领班,实际上的一国首辅,但是“军机领班”本来就不是一个正式的官称,大多见于口谕,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也会在笔谕中出现。比如因为当事人资历有限,新官上任,为强调身份,讲其他事情的时候,顺带一笔。

同理还有总理衙门

有总理大臣、总理大臣上行走、总理大臣上学习行走、办事大臣这些繁琐的官职。大臣下设总办章京、帮办章京、章京、额外章京。

中国近现代之前的官称,大都如此含混、微妙,当然,非常讨厌。

根本原因,是皇帝为了集权于自己的手中,不把明确完整的权力赋予臣下,以方便自己随时掌控整理调度。

比如军机大臣,本身没有品级,仪制上互不相属,皇帝既可以全班召见。也可以随时召见其中任何一人;而任何的一件事。可以交给任何的一位军机大臣办理。

9、

江苏省内,设有两个布政使,也就是两个藩司。

一个叫做江苏藩司,下辖松江、苏州、太仓、常州、镇江,一共五府。

另一个叫做江宁藩司,管着江宁、淮安、扬州、徐州、海州厅等地方。

如果是粗略的说,可以算成一个管着苏南。一个管着苏北。

巡抚这个职务,以前并不是一个固定的职务,从“巡”字便可以看得出来。到了后来,巡抚渐渐变作一个定职,凌驾于藩司之上,成为一省的老大,但用人行政。依旧要通过藩司来施行,这也是所谓“布政”两个字的含义。因此藩司所辖的地方,也就是巡抚所辖的地方。

因此江苏藩司,归江苏巡抚管,但江宁藩司,却由驻节江宁的两江总督直辖

10、清末朝廷用电报发布命令。

据《清会典》记载:总理衙门规定,凡因紧急。公事皇帝下达谕旨或督抚上奏都可使用电报。



至此,在中国朝廷通用了千年的圣旨马递变成了电报。不过真正用电报传圣旨还是在戊戌变法时期。

”这是清政府第一次开始使用电报传圣旨。这也是有线电报的开始。由电报局电知各省,该督抚即行遵照办理,毋庸专侯部文。这就是说,各省督抚接到电报后就可遵照办理,不必等待公文。

而清末,民国时期屡屡出现的【通电全国】也因此诞生,清末民初的各路诸侯都喜欢用通电全国来占领舆论高峰,那时候人们为了扩大舆论影响,往往采用电报与报纸相结合的方法,一有重大新闻事件,就发私密电报或者公开通电,然后报纸再予以转载。这种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让信息传遍全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