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起明知坑俘不详还为之,他背后有什么考量

 山家往事 2020-03-30

如果单纯的从人伦的角度看,白起因杀降确实会被钉在千年耻辱柱上。长平之战的时候,整个赵国的人口不过五百多万,他一下子就屠掉几十万,几乎占人口的十分之一了,以现代的标准看,这是灭绝人性的。其实,就当时而言,也有着“杀俘不详”的说法。

timg715.jpg但白起是秦国的大良造、武安君,他是秦军事实上的统帅及精神领袖。如果站到秦国的角度,又是另外一种结论了。

自平王东迁后,维系周代伦理基础的周礼逐渐土崩瓦解,各诸侯国之间为抢人口、抢地盘等各种资源而征伐不断,演变到后来,逐渐成战国七雄之势。

大国角逐,彼此又势均力敌,为了拉开差距,各诸侯纷纷开启变法图强。进入到战国后半程,诞生了七个有影响力的诸侯国,演变成为一超六强模式,这种诸侯兼并越来越严重,最后甚至发展成打群架模式。

具体的说,秦国实力最强,想一统天下,东方六国则抱团取暖。

timg716.jpg就秦国而言,要想完成大一统,它必须分三个阶段完成,分别是战略崛起、战略平衡、分灭列国。

商鞅变法几十年后,秦国显然已经崛起于西垂,到秦昭襄王时代,已经进入战略平衡阶段。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合纵连横开始活跃于历史舞台上,因为秦国想打破这种平衡,而东方各国想维持这种状态。

这种状态如果维持很久的话,那就会陷入胶着局势。这样对秦国非常不利,它会带来两个后果:一是以一国之力独抗六国,打持久战的话,它肯定耗不起那哥儿六个,二是在这种以拖待变的过程中,难保东方列国中不会出现类似秦孝公、商鞅那种拼命组合。比如后期的韩非子其才能并不比商鞅差,那样的话,假以时日,一超六强局面可能就会演变成两超五强,甚至最后变成七强格局,到那个时候,秦国别说统一,怕是自身都难保了。

所以,秦国一定要打破这种胶着,将一超六强演变为一超六弱局面,这样才会大大推动统一进程,为此,秦国开始了东出战略,有意思的是,这几场恶战全是白起操刀。

timg717.jpg公元前293年,秦国为配合其东出策略,发动伊阙之战,在此战中,共斩首韩魏联军24万,引起列国震动。

公元前279到公元前278年,秦国对楚国发动鄢郢之战,攻破楚国都城郢、别都鄢,火烧楚国王族宗庙、陵寝,采用水淹计策,淹死楚国几十万人,此战迫使楚国迁都,实力大减,再无力与秦国抗衡。

公元前275年,韩赵魏哥儿仨干了起来,魏国、赵国组成联军进攻韩国华阳,韩国不敌,向秦国求救,在公元前273年,秦以白起为将,采用千里奔袭的计策,对魏、赵发起闪电战,斩首魏军13万,另有2万赵军被沉河。

经过伊阙之战、华阳之战,韩国、魏国实力大损。

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秦国为了打开第二条东出通道发动长平之战。

下载.jpg上党地势雄峻,号为天下之脊,它就像一枚钉子,深深扎入赵国境内,对于秦国而言,攻克上党后,只需在此少量驻军,就可牵制赵国大部分机动力量,这不仅会夯实秦国第二条东出之路,更意味着列国再无能力合纵。因此,秦赵两国围绕上党展开了激烈争夺。

最终,赵军在弹尽粮绝,主帅赵括战死的条件下无奈投降。

对于降卒的处置,当时有几种方案,第一种是迁到秦国安置,但是这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另外也会留下隐患;第二种是释放回赵国,在经过胡服骑射后,赵国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已经不比秦国差,再加上秦赵同源,他年后秦赵再次遭遇,对秦国而言,也是一个挑战,势必会消耗自己的实力。最后一种就是杀降。

秦国在权衡利弊下,唯有杀降这样的选择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