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党之争和长平之战的背后

 海叔说春秋 2022-07-06 发布于四川


上党这个地方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史书中有“周公谓恃德不恃险,亦以此为天险之所在”,在战国时代上党为秦赵韩交界之地,因之地理之险,遂为必争之地。

另有“故自河内见则万刃壁立,自朝歌望则黑云天半,河东、河北、河南皆旋趾而处于山之下,其势为东南绝险也”,说明上党这个地区即便在晋国时代也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战国时代更为如此,这也就是韩国的上党郡守冯亭,在韩国已经认可其秦国归属之时,仍然不愿意投降秦国的原因。

但对秦国而言,要大面积突进中原,这个上党地区就是必须拿下的地方。当年张仪也曾说:“上党为天下脊”,认为上党地区是秦国东进中原的门户,这种战略思想也彻底影响了秦国几代君主,白起就曾数次攻打上党周边地区,为的也是最终拿下上党,秦国可谓是深谋远虑,对于上党是垂涎若渴。而冯亭违背韩桓惠王旨意,率领上党军民投降赵国,虎视眈眈的秦国当然不能同意。


赵国选择接受上党,可谓是战国时代最大的昏招。当时的诸侯国中,最为强盛的即是秦赵两国,楚国自楚怀王惨死咸阳就开始一蹶不振,白起甚至攻破楚国都城,逼迫楚国君臣迁都陈县。

齐国为燕国乐毅攻破七十座城池,而乐毅为燕国君主所猜疑,也已避居他国,燕国自此衰败。

《史记》:“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廉颇为赵将,破杀栗腹,虏卿秦、乐间。”赵国惠文王、孝成王时代,廉颇攻打齐燕,皆取得决定胜利,赵国成为东方六国之最强者。

此时的天下格局,呈现两强并立之势,因此东方诸侯对秦赵的态度,非常微妙。诸侯们既不想秦国独强,更不想赵国称霸,但是赵国取得数次胜利之后,自然认为自己的话语权得到极大提升,对待诸侯列国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和睦,常常就派兵攻打燕齐等国。

《战国策》载:“秦败于於与,反攻魏几廉颇救几,大败秦师。”赵惠文王时代的这次胜利,直接导致赵国的自信达至巅峰,这也即是后来的赵孝成王在秦国数十万铁甲军前,居然轻易的就决定接纳上党臣民的直接理由,列国所不能打败的秦国,赵国依然可以取胜,可见秦军不足惧也。


与赵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国的外交政策,秦国为全面发动长平之战,甚至故意拉拢赵国的好盟国魏国,承诺将韩国的恒雍之地转让给魏国。这个恒雍之地的重要性,可以这样来看待。如果说上党是韩国的生命线,恒雍就是魏国的生命线。

上党为秦所占,则韩灭。恒雍这个地方地处韩魏交界,是两国之间的重要水上通道,如果恒雍为秦所占,则可引水灌淹魏国都城大梁城,如同当年白起水淹楚国,那便是魏国灭顶之灾。

显然的是,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后来秦国攻打魏国,正是引水灌淹大梁。秦国故意转让此地,对魏国吸引力之大,可见一般。正是知道这个利害关系,对于是否出兵拯救陷于长平的赵军,魏国犹豫不决。

秦国并非对东方六国没有担忧,历经数年战争,秦国已是举国疲敝,此战攻打长平,乃是继攻楚、攻韩而后的连续作战,尤其是攻打长平的这支部队,已经在上党地区经历了数次苦战,若是东方六国合纵联盟,反攻秦国,秦国也是危也。

可是秦国的外交战略显然远远胜过赵国,通过与楚国的暂时休战,与魏国的私下勾兑,对韩国的威逼利诱,都基本上导致赵国被彻底孤立。对东方六国而言,秦赵相争,正好是大家休养生息的好时机,谁也不想参加到这场强强对决中去,毕竟秦赵之苦,大家都是承受过的。

秦国在割裂赵国与东方诸侯国的关系的同时,更是在赵国国内发动舆论攻势,导致赵国临阵换将,直接引发赵国军心撕裂,尤其是作战方式的完全改变,赵国之败,的确有其根源。

东方列国的袖手旁观,也是情有可原。但是,当年若是列国陈兵秦赵边界,长平之战的结局,是否会被改写,恐是难以预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