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是文字演绎人性之学

 紫微o太微o天市 2020-03-30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3-30 17:05

——关于“文学是人学”的修正案

  作者:余音

  什么是文学?这是文学理论研究的首要问题。千百年来,无数的文论家做出了艰苦探索,给出无数答案。其中,“文学是人学”论断在中国影响最大,也最为人所推崇。

  限于篇幅,我们暂不考证第一个明确提出“文学是人学”的是谁。在中国,1918年12月,也就是新文学运动兴起不久,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一文,提出新主张:“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 到了1957年5月,钱谷融发表《论“文学是人学”》,把“人的文学”具体修正为“文学是人学”,即“在文学领域内,一切都决定于怎样描写人,怎样对待人。”

  笔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有必要对“文学是人学”进一步修订。怎样修改呢?建议将“文学是人学”修订为:文学是文字演绎人性之学。文字演绎方式可分为再现和表现:再现适合纪实文学(也称非虚构文学),表现则适合虚构文学。

  为何这样修改?下面我以中国现代文学里的经典人物阿Q来进行分析说明。对于这一文学形象的理解,文坛上数次发生笔战,至今也没有达成共识。按照阶级分析理论,阿Q是一个贫困雇农,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但他的言行自相矛盾、丑态百出,让人难以辨明到底是敌是友。按照文学典型理论,阿Q身上应该集中了贫下中农纯朴善良、吃苦耐劳、团结互助、富于反抗精神等优秀品质,可他却偏偏欺软怕硬,违法乱纪。按照“文学是人学”理论,鲁迅是将阿Q作为《阿Q正传》的“目的所在,任务所在”,进行了成功塑造。可问题在于,这个人物身上为何会出现那么多反常举动,这些反常又与一般人心目中的贫雇农形象差距那么大呢?

  运用“文学是文字演绎人性之学”理论加以解释,就比较容易理解了。阿Q孤苦伶仃,长期受“赵太爷”“假洋鬼子”和(地痞)王胡等人欺压,内心的郁闷情绪需要排解,一旦遇到弱的对手,他就会像强者对待他那样,凶狠地欺负弱者;他虽然很贫穷,借住在土谷寺内,糊口艰难,但他是个成年男人,也有七情六欲,见到女人,特别是像小尼姑、女佣吴妈等弱女子,便会按捺不住,而对假洋鬼子的老婆、赵司晨的妹妹、钱秀才的娘子等,可就有贼心没贼胆了;“调戏吴妈事件”后,未庄人都不雇他,为了活命,他进城加入盗窃团伙……同一个阿Q,在不同的社会环境里,人性有不尽相同的表现。

  人性,包括每个人身上所有的品性、欲望,有善也有恶,有合理也有贪婪,有外露也有潜伏的……就像一个健康人的身上也会隐藏着小病小灾,遇到气候、环境、心境聚变,也会使隐藏的小病小灾“浮出水面”。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戏剧等,塑造的人物都不是脸谱化、简单化的,都富有鲜明复杂的人性,这样的例证举不枚举。

  近现代科学都是通过大量的、有目的性的实验来研究、揭示物质规律的。但科技再发达,也不可能用实验揭示出人性的方方面面,而只能通过故事描述和形象塑造,让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矛盾冲突中,表现或再现“这一个”人物,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认识人性。从本质上看,这也是符合实验科学的要求,只不过这种实验是在文字的“虚拟实验室”内完成的。

  对于文学与人性的关系,一些文艺理论家也曾提及过。梁实秋在《偏见集》中指出:“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的标准”;夏志清在《中国古代小说导论》中坦言:“我们研究古典小说的根本目的之一,也便是究明古典小说中所蕴含的人性意蕴的问题。”这些论述也可以视为“文学是文字演绎人性之学”新论断的有力旁证。

  总之,正因为人的身上存在着无限丰富的人性,生活又给人性的再现或表现提供了无限宽广的舞台,所以才有文学之树的长青。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文字演绎人性之学”比“文学是人学”更逼近文学的本质。

  (作者系《东北之窗》杂志主编)

[ 责编:刘冰雅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